王宇鵬 徐立明(勝利油田分公司東辛采油廠,山東 東營 257094)
營11塊位于東營構造西南部的洼陷中央,主力含油層系為沙三中6砂組,油藏埋深2900-3050m。區塊內構造相對簡單,整體為向北西方向抬升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為10-15°。沉積類型為砂質碎屑流沉積,巖性以長石細砂巖為主。平均滲透率取值為20.6×10-3um2,平均孔隙度為21.5%,屬中孔低滲儲層。地面原油密度平均0.8976g/cm3,地面粘度103.6mPa·s,地層原油粘度3.2mPa·s,凝固點24℃,水型CaCl2,地層水礦化度7.1×104mg/L,溶解氣油比54。原始地層壓力38.5MPa,壓力系數1.27。儲層溫度125℃,溫度梯度3.3℃/100m,屬常溫高壓異常系統。含油面積11km2,平均有效厚度10.2m,地質儲量1268×104t油藏類型屬于中孔、低滲、常溫、異常高壓、稀油、巖性油藏。
營11塊北區1984年投入開發,1984-1988年采用500m井距反九點井網,由于注采井距過大,注水不見效,油井產量遞減快;1989-1995年加密調整為500m井距五點法井網,中部滲透率較高區域注水見效,北部由于滲透率較低注水不見效,開發效果差;1996-2004年加密調整為250m井距五點法井網,由于井距縮小,注采壓差降低,注采見效明顯,區塊開發態勢平穩,開發效果較好。2006年在250m井距油井間部署水平井挖潛證實雖然經過多輪次井網加密調整,油井間仍存在滯留油,在水井間完鉆新井仍然含水較低且具有一定產能。
從營11北區的歷次開發調整來看,初期由于采用500m井距反九點井網,注采井距超過了低滲透油藏的極限泄油半徑(45m)與極限注入半徑(90m)之和,注采不見效,注入水擴散半徑小,僅在水井周圍含水飽和度較高,且注水壓力上升較快,后期由于地層壓力升高,注水量降低。油井僅采極限泄油半徑之內的原油,井間剩余油較多,采出程度4.2%。通過兩次加密調整后井網調整為250m井距五點法井網,注采井距縮小為175m,小于低滲透油藏極限注采井距,建立了完善的水驅開發井網,注水井排與采油井排井點斜對,水驅方向主要為與水井排45°的油水井連線方向,開發效果好轉,產量、注水量穩定。2012-2014年在零散井鉆井過程中發現油井排內油井間鉆遇油層含有飽和度仍然較高,為原始含有飽和度的80%,水井排內水井間鉆遇油層含油飽和度也達到了75%,證實油井與油井間,水井與水井間仍存在大量剩余油未得到有效動用。
通過對五點法井網的流線分析,中部為水井,四口油井形成正方形保證油水井井距相等,油水井間驅油效果較好,原油得到有效動用。油井與油井、水井與水井之間由于同為高壓(注入井井底流壓較高)或同為低壓(采油井井底流壓較低),在壓力近平衡情況下無法產生原油驅替與流動,滯留油未得到有效動用。通過對營11北區歷次井網調整剩余油分布的研究,雖然隨著井網密度的增加,儲量控制程度逐步提高,流線也經過多次變化但同類井間仍存在大量剩余油。
基于對五點法井網開發后期剩余油的認識,怎樣在油藏方案設計及實施中增加同類井間剩余油的動用,提高儲量動用率作為本次研究重點。通過對營11北區井網演化過程的研究在500m井距五點法井網加密為250m井距五點法井網的過程中通過水井排抽稀注水,即將水井排相鄰兩口水井中的一口“暫時”作為油井,推遲轉注時機,井網形式轉換為不等井距反七點井網,水井與上下油井排之間可以建立有效驅替,同時沿井排方向水井可以對相鄰兩口油井形成注采驅替,優先動用水井排內剩余油。通過實際開發證實在提高水井注水量情況下,水井排內油水井由于壓裂裂縫末端間距(90m)小于極限注采井距,水井排內油井優先見到注水效果,水井排內油井含水上升速度也高于油井排。當水井排內的油井達到經濟極限含水(大于96%)后進行轉注,將反七點井網調整為五點法注水井網,這樣可以提高水井排間的儲量動用,避免因水井間無法建立有效驅替而造成的儲量動用率降低。
反七點井網僅作為五點法井網實施前期的一種過渡井網,該井網可優先動用水井排間儲量,避免水井間儲量損失,后期轉注水井排內油井形成五點法面積井網達到整個油藏均衡水驅的目的,可提高儲量動用率12%以上,可有效提高區塊開發效益,提高資源利用率。
[1]張建國,雷光倫,杜殿發,等.油氣藏滲流力學[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8,19.
[2]胡文瑞,中國低滲透油氣藏的現狀與未來[J].中國工程科學,2009,11(8):29-37.
[3]劉華,張寧生,王志偉,等.低滲透油田提高采收率發展現狀[J].鉆采工藝,2004,27(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