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成 賈秀亮 李霞(西部鉆探青海鉆井公司,青海 816400)
中石油集團公司在2007年底開始對旗下鉆探企業正式重組整合,成立了西部鉆探、川慶、渤海、長城、大慶等五家鉆探子公司。這種形式的專業化重組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參考,更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應用。通過幾年的運行,效益是有所提高,但也有些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鉆井企業在整體石油行業鏈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投入大、風險高。過去一直都是各油田的重點單位。但隨著重組的深化,鉆井企業不再和油田同屬一家,而是變為甲乙方的關系,鉆井公司屬于乙方。加之大環境的變化,整體工作量開始萎縮。
1.1 大環境所致。以青海鉆井公司為例,該公司從青海油田剝離后歸屬西部鉆探管理。這里作業區都是平均海拔3000以上的高原,自然環境惡劣。過去鉆井作業主要由該公司來完成,但隨著國內各油田鉆井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強,以及民營和個體鉆井隊伍的介入,青海油田也加入了長城鉆探、勃鉆等來自內地的10多家鉆井公司。以2014年為例,這些公司的進尺總和就達48萬米之多,占據了整體市場份額的近44%,給青海鉆井帶來巨大壓力。
1.2 優惠政策的不穩定性。為了保護鉆井企業的健康發展,在總公司框架下各油田和鉆井公司簽訂了關聯交易,確保了鉆井公司利益。2014年始,關聯交易開始松動,民營和私人井隊打入市場,關聯價不再是護身符,鉆井市場逐步放開。這使得外來企業可以以很低的競爭價格獲得市場,而對于像青海鉆井這樣高成本的企業競爭力大打折扣,市場逐步萎縮。尤其2012年以來,常常在作業的黃金時段因為拿不到井位,很多井隊被迫停下休整。
1.3 油田開發的壓力。油氣資源是不可再生能源,隨著一些老油田開發衰退期的到來,如果沒有新區塊兒的開發,產能逐步下滑,鉆井工作量也必然隨之衰減。
1.4 鉆井企業生產能力的下降。以青海鉆井為例,該公司共有30支井隊,設備配比差,整個公司只有兩部頂驅鉆機,設備狀況還較差。公司還有許多的老舊設備仍在使用。因為西部鉆探整體設備布局的需要,目前該公司設備更新換代還暫無計劃。
企業的發展靠得是人,現在經常聽到企業的口號是“以人為本”,但實際情況卻差強人意。下面也以青海鉆井為例,從四個方面說說鉆井企業在人員方面存在的問題。
2.1 員工的崗位配比。目前青海鉆井共有員工3000多人,分為四種用工形式,即職工、員工、子女工和合同工。按目前標準配置每隊基本在40人左右,一線員工數僅占總人數約38%的比例。再拿一支井隊崗位分配來看,隊部大約10人,一個小班7-9人,前三種用工形式人員較少,主要是合同工,人員穩定性差。
2.2 員工的操作技能。雖然每年都有各種形式的技能培訓,但因為人員的流動性較大,基礎不穩定,熟練工(指一部分合同化用工)剛剛掌握了一定操作技能便跳槽,或者由于待遇較低選擇辭職,導致整體崗位工人的熟練程度不高。
2.3 員工身心健康。相對于目前年進尺近60萬米的速度,采取三班兩倒12小時工作制相對是非常辛苦的,加之高原環境和作業的高危險性,一線員工待遇和付出的勞動不相符,很多一線員工生理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2.4 員工的吐故納新矛盾重重。
2.4.1 一線無人來。青海鉆井總體員工數在3000多人,但一線艱苦崗位由于工作環境和條件非常艱苦,加之待遇跟不上,每個井隊基本都沒有富足人員,往往一個蘿卜一個坑,勞動強度大。所以總是有人選擇離開,而招來的新工人有很多連1個月都堅持不到,不管是學歷高的大學生,或者文化較低的合同工,一線總是人員嚴重不足,導致很多時候輪休都無法保障。
2.4.2 二線也缺人。看似二線保障單位人員數量較充足,但實際情況也不容樂觀。鉆井行業較為特殊,像固井、泥漿、項目管理等部門的工作往往也需要經常出野外,青海油田所處柴達木盆地地域廣,戰線長,很多時候也是人員緊張。
2.4.3 人員安置難度大。鉆井工作的高危性和青海鉆井所處的惡劣自然環境,使得這里的鉆井工人身體狀況普遍較差。公司也盡力在改善著員工的生活條件,但工作的性質決定著這種狀況。很多人都是身體受到了傷害才能有機會離開一線井隊,即便下到二線,鉆井行業的特殊性也使得這些人并不能有個適合的工作。公司也曾下發過長休文件,以便解決那些工作有困難的員工,無奈的是,很多技術人才開始流失,企業更是左右為難。相對于油田來說,崗位豐富,從一線轉崗下來的工人好安置,但鉆井人脫離了油田,沒了后續保障,年齡大,身體差的,做為公司來說安置難度極大。
改革重組,優化集團結構上市,效益確實明顯,可這當中逐漸凸顯的問題也值得我們去關注。當然青海鉆井的情況比較特殊,也許不具有普遍性,但每一個集團下的企業出現問題都應該受到重視,置若罔聞早晚會拖住企業前進的步伐,這些問題也只有集團內部予以調整或者政策性改變才會幫助企業擺脫困境。
[1]《石油鉆井企業重組構想》作者:吳慶忠等.
[2]《中石油鉆井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作者:趙正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