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娟 張彬 黃金桂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瓦窯堡采油廠,陜西 延安 717300)
瓦窯堡油田目前主要產區產量遞減過快,急需發現新產能區塊,盡快對石油成藏條件復雜、開發風險較大的低滲油氣藏龍尾峁潛力油區進行深入的地質綜合研究,對于油田的長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龍尾峁的潛力油區主力油層為三疊系延長組,是中國三疊系地層中研究最早、發育齊全的地層剖面,一直是延長油田勘探開發的主要目的層。
實際勘探證明,龍尾峁地區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基本上是受延長組沉積砂體、生油凹陷、構造鼻隆及上傾方向的泥巖規模及走向的控制。三角洲體系是形成生、儲、蓋成油條件的有利地質框架,延長組長2、長4+5、長6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體、(水下)河口壩砂體曲流河道、及河道砂壩是油氣聚集的重要場所,而河道間、分流間灣則是上傾方向良好的圈閉條件,下傾方向則由向西南傾沒的構造鼻隆形成圈閉。
因運移通道的局限及運移距離遠近差異,使鄂爾多斯盆地陜北地區三疊系延長組油氣的分布在縱向上和平面上均存在極度的不均衡性。陜北地區三疊系延長組油氣層的分布主要受控于距生油中心的遠還是近。縱向上,鄰近主力生油中心的南部的長6油層組中油氣相對富集。平面上,由南到北,含油氣層位增加,油藏規模及石油富集量相對減少。南部的產油層位主要為長6油層組,向北東方向,產油層位增多,除長6油藏外,長4+5-長2油藏增多。這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南部的長6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孔隙發育,緊鄰生油中心,油氣最先聚集在巖性圈閉中;另一方面,油氣在向上運移到長4+5-長2巖性圈閉的同時,也肯定沿構造上傾方向形成一定的水平位移,這就使龍尾峁地區長4+5-長2油藏的分布位于相對遠離生油中心構造上傾的方向。
據研究,趨于延長組儲層大部分都屬于低滲透儲層,其巖性致密、孔滲低、物性差,孔隙結構復雜的實際狀況,結合主要油層組的儲集砂體類型、沉積相及平面展布特征、孔隙結構、儲層孔隙類型及物性參數,龍尾峁地區延長組儲層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Ⅰ類儲層——大孔喉的高滲好儲層,屬于此類儲層的樣品主要來自長2曲流河砂體,巖性為中粗粒砂巖,喉道較粗,分選較好,具有較好的滲透率。根據喉道半徑和分選情況可劃分為大孔喉均勻型。
Ⅱ類儲層——中孔喉型中滲較好儲層,屬于此類儲層的樣品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砂體、河口砂壩,巖性以細-中粒長石石英砂巖、長石,巖屑砂巖為主,具中等的滲透性能,原生、次生孔隙較發育,分布不均勻。
Ⅲ類儲層——小孔細喉的低滲透較差儲層,屬于此類儲層的樣品主要來自長6三角洲前緣河口砂壩砂體和壓實改造較強的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具有較差的滲透性能。巖性以中-細粒長石砂巖、巖屑砂巖為主,原生孔隙分布不均勻、次生孔隙不發育。
Ⅳ類儲層——微孔喉特低滲差儲層,屬于此類儲層的樣品來自長6分流河道間粉砂巖、三角洲前緣遠砂壩和席狀砂粉砂巖以及壓實改造和礦物膠結強烈的三角洲砂體。巖性以粉細粒長石砂巖、巖屑砂巖為主;以微孔為主,僅見零星孤立大孔。
其中,Ⅰ、Ⅱ、Ⅲ類儲層為有效儲層,Ⅰ類為優質的儲集層,Ⅱ類儲層為好的儲集層,Ⅲ類為中等的儲集層。Ⅳ類儲層大部分為非有效儲層,若有裂縫帶發育,也可形成有效儲層。
基于精細沉積微相分析,預測砂體的展布規律,并根據砂巖孔、滲、飽平面展布特征及微構造的發育情況與實鉆井資料對比分析,劃出儲集砂巖厚度較大且物性較好的地區,以綜合地質特征和三維地質建模為依據,提出以長2+長4+5+長6段有利勘探目標區域的篩選標準:1):目的區砂體主要為分流河道,總砂體厚度大于50米,總有效厚度大于20米;2):目的區儲層評價為1類儲層;3):目的區儲量豐度大于60×104m3/km2;4):目的區儲層含油飽和度大于40%;5):目的區相鄰井見良好油氣顯示,且生產效果較好。6):三維建???、滲、飽切片顯示良好。提出了以下三個勘探目標區:
3.1 石灣—龍尾峁—曹家坬地區: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主要為河道砂體沉積砂體,砂體厚度普遍大于50m。儲層綜合評價為1類儲層,孔隙度普遍大于15%,滲透率普遍大于2.0×10-3μm2,含油飽和度多數大于15%。試油成果表明鄰井見良好的油氣顯示。
3.2 石家灣—大郎山—仇溝臺地區: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主要為分流河道主河道沉積砂體,儲層厚度普遍大于50m。儲層綜合評價為1類儲層,孔隙度普遍大于10%,滲透率普遍大于2.0×10-3μm2,含油飽和度多數大于25%,儲量豐度大于60×104m3/km2。
3.3 柴家河村—6-31—6-30地區: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主要為分流河道主河道沉積砂體,儲層厚度普遍大于30m。儲層綜合評價為1類儲層,孔隙度普遍大于10%,滲透率普遍大于2.0×10-3μm2,含油飽和度多數大于35%,儲量豐度大于60×104m3/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