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瀚陽(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東辛采油廠,山東 東營 257000)
現河莊油田河65-30斷塊位于濟陽坳陷東營凹陷中央隆起帶西段,研究目標層段為下第三系沙三中,是受構造及巖性雙重控制的復雜斷塊油藏。
該區塊屬于在復雜構造背景下的多期次濁積巖,區塊斷層多且關系復雜,相變快且對比標志少,地層界限不統一。斷裂系統破碎,構造異常復雜,油藏埋深深地震資料品質有限,復雜的沉積因素所帶來的構造情況認識有限。井控程度低,井資料質量不夠好。為尋找有利的含油氣目標,需要有新的沉積規律研究方法來認識儲層分布和油氣。
從區域沉積上看,東營凹陷沙三段沉積時期為盆地強烈裂陷期,該時期同沉積斷裂活動幅度明顯增加,湖盆擴張。與此同時,斷裂的頻繁活動為凹陷提供了充分的陸源碎屑沉積物,沖積扇、近岸水下扇、河流-三角洲體系發育。
河65-30塊沙三因位于東營凹陷南部緩坡地帶,受區域沉積斷裂作用的綜合影響。它是一個由深湖到淺湖環境的沉積序列。沙三早期穩定平靜的深湖相(油頁巖)沉積,此沉積結束以后,沙三中期開始三角洲沉積,此時的沉積離三角洲河口較遠,位于三角洲前緣斜坡區的緩坡帶,是一套滑坡--攪混沉積構造組合,逐漸變為具有淺水動蕩環境波狀--交錯層理沉積構造組合。
2.1.1 濁積巖沉積特點
2.1.1.1 隨機分布的砂體撐占地層空間的特點;
2.1.1.2 單砂體特征和厚度相對不穩定;
2.1.1.3 濁流呈間歇性發生,形成濁流層序與湖泛泥巖的頻繁間互,扇體內各韻律層間的夾層為濁流活動寧靜期的沉積,顯示清楚,橫向相對穩定;
2.1.1.4 平靜穩定的深湖—半深湖環境,頂底界均有穩定電性標志層;
2.1.2 濁積巖對比原則
2.1.2.1 按旋回對比原則,被穩定泥巖分隔的砂巖,為濁積沉積周期從開始到終結的沉積,這是一個時間單元;
2.1.2.2 以標志層為準的等高程對比,結合“儲層撐占地層空間規律的”旋回對比方法。
2.1.2.3 沙三中段穩定塊狀泥巖段,沙三下頂部油頁巖集中段,是確定目的層頂底界重要標志;
2.1.3 濁積巖對比方法
分析研究前人的地層劃分對比方案,確定地層對比的標志層,為準確劃分地層打好基礎。
掌握區域地質背景、沉積韻律控制。根據區域地質背景,結合錄井、取芯、測井、構造,建立本區沉積模型,實現大層對比統一。
2.1.3.1 建立標準井:在區塊內部各不同部位分別選擇位置適當,錄井、測井資料較齊全的井,在單井相分析基礎上劃分旋回和層組,作為全油田對比和統一分層的出發井。區塊內共選擇3口標準井,分別為河159-30井,河159井,河65井。
2.1.3.2 確定骨架剖面:依區塊濁積砂體沉積物源特點及構造情況過選取的標準井建立地層對比骨架剖面,進行區域控制對比。
2.2.1 技術思路
綜合利用鉆井、測井、地質分層、合成地震記錄、地震屬性等資料,充分利用三維地震在平面上資料密度大的優勢,首先對地層進行合成地震記錄層位標定和對比分析。在此基礎上,選擇各砂層組段中對應較好且連續性好的地震相位,進行解釋和追蹤,編制地震反射層構造圖,控制地質結構。
2.2.2 斷裂系統及層位的重點解釋方法
斷層解釋必須以地震反射特征為基礎,結合本區構造發育史、建立斷裂構造模式等,對斷層位置、斷層剖面形態、斷層切割地層層位等作出準確合理的解釋。
理清斷層發育過程是合理解釋斷層結構的關鍵。斷層從盆地邊緣逐級向盆傾方向發育,區塊北界斷層發育后,產生“Y”調節斷層。在盆地擴張和沉積雙重作用下產生次級盆傾斷層。
河65-30區塊的主要目標是對砂體分布描述。通過多種屬性的提取試驗,校驗,從中篩選出振幅類屬性最適合該地區的情況。振幅類屬性中又包含多種屬性,而河65-30地區砂體規模小,那么有砂體引起的振幅差異相對來說就弱,因此,選擇一個能夠對振幅敏感程度高的均方根振幅屬性。
在新的復雜斷塊濁積巖對比方法對地層沉積關系做清楚認識及新的精細構造解釋成果的基礎上做地震的屬性研究得到了可靠程度很高的儲層預測,分別得到了沙三中3、4、5、6砂組的儲層分布范圍。砂體沉積規律符合填平補齊不爬高的規律。結合物源方向分析,砂體展布方向自東南向西北。
通過應用復雜斷塊濁積巖地層對比技術、復雜斷塊精細構造精細解釋技術及地震屬性儲層識別技術,對河65-30斷塊沙三中3、4、5、6主要儲層進行了有效描述并部署了河65-斜36、河65-斜37、河65-38井三口滾動井,累計獲得鉆遇油層78米,初期累計日油12.5噸,含水32%。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1]王平.含油盆地構造力學原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M],1993,34-52.
[2]李陽,蔡進功,劉建民等.東營凹陷下第三系高分辨率層序地層研究.沉積學報,2002年6月.
[3]操應長,姜在興.斷陷湖盆層序界面的成因類型及其與油氣藏的關系.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第28卷,第4期.
[4]武法東,陳建渝,劉從印等.東營凹陷第三紀層序地層格架及沉積體系類型.現代地質,第12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