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金磊(勝利油田西部新區研究院 ,山東 東營 257000)
準噶爾盆地南緣作為準噶爾盆地重要部分,南緣構造以斷層及褶皺為主,由于主干斷裂的存在,直接影響到構造圈閉的形成和構造結構的演化,而且對油氣藏的形成和運移具有較大的影響。準噶爾盆地南緣蓋層的厚度較大,蓋層最厚層約一萬五千米左右。該儲層結構的深度較深,如果沒有斷裂溝通,在淺層很難形成油氣藏。因此需要開展南緣結構特征和油氣分布控制分析,不斷的提高準噶爾盆地油氣勘探的質量和效率。由于準噶爾盆地南緣的構造復雜,構造結構的不斷變化,導致地質沉積的不斷變化,影響油氣圈閉的構成。準噶爾盆地前緣作為重要的西部油氣勘探區域,已經成為油氣勘探的熱點。
構造旋回劃分是地質構造分析的根本,同時也可以得到盆地演化過程。由于開裂作用而形成的盆地,再通過擠壓、褶皺等作用形成新的構造,從而形成一個構造旋回。一般情況下,構造旋回都是多次的,由幾個次一級的構造旋回構成。由于應力變化可導致盆地的形成和構造變化,受力改變后,可使盆地的沉積物發生較大的變化,在表面結構上表現為沉積面變化。因此在盆地結構中,會呈現出不同的接觸類型,例如會同時存在整合接觸或者侵蝕面等。區域性變化面的存在也會導致地質結構的突變,例如沉積相的變化、系統的移動、氣候的改變等。由于這種變化面的存在,使盆地沉積結構呈現出整合和不整合兩種形式。
下石炭統是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的基礎部分,這一時期構造運動是形成準噶爾盆地基本構造特征的關鍵時期。上石炭統是北疆盆地蓋層出現的主要時間,該時期準噶爾盆地還有沒有完全獨立出來,所以此時是準噶爾盆地形成的過渡時期。上二疊統的構造旋回具有較為一致的填充物質,此時期是準噶爾盆地南緣的形成時期,沖斷結構的坳陷是準噶爾盆地南緣的主要構造特征。水西溝群構造旋回具有統一的盆地坳陷填充物,該區域的沉積區域和物源區域之間的距離并不是很遠。白堊系構造旋回是準噶爾盆地較為獨立的、而且比較穩定的構造旋回,具有統一的充填物。第四系構造旋回是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成型的時期,該時期天山開始迅速上升,具有沖斷坳陷盆地的充填物,經歷該構造旋回,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基本形成。
儲集層是油氣儲集的重要位置,對于油氣藏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準噶爾盆地的二疊系及附近層位為砂巖和礫巖,具有良好的油氣儲集特性。這種巖屑儲集層在豎直方向上具有多個層位,在水平方向上變化較大,特征變化明顯。其中最有利的沉積結構為沖積扇、三角洲等,通過對現有發現的油氣儲層分析,油氣儲層主要存在于侏羅系和三疊系地層。準噶爾盆地三疊系儲層主要巖性為砂巖,砂粒的粒度均勻,而且粒度較小,具有良好的儲集特征。通過對準噶爾盆地三疊系的砂體性質進行統計研究得到,砂體孔隙度大于20%的區域約占總區域的21%,而孔隙度在10%左右的要占到60%左右,因此可以實現良好的油氣儲集特性。
油氣盆地中油氣藏分布是不相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這種不相同和規律性都是由于油氣生成系統的背景的影響的。在油氣藏形成的過程中,只有當油氣基本要素、地質要素、后期作用等滿足條件后,才能夠形成油氣藏,同時油氣藏能夠保存。油氣藏形成的背景條件主要包括形成油氣藏的氣候、構造環境和地質條件,這些條件是油氣藏形成的先決要素,只要這些要素滿足要求后,才能夠達到形成油氣藏先決條件。地質作用是形成油氣藏的動力條件,只有烴類經過地質作用,形成、運移和存儲之后,才能夠保證油氣藏生成。準噶爾盆地南緣的油氣藏的聚集和形成和相鄰的斷裂有很大關系,在準噶爾盆地南緣以及相鄰的區域具有多個向南傾斜的斷裂帶,這一系列的斷裂對于油氣的聚集和油氣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這些斷裂帶的存在,控制著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帶的形成。準噶爾盆地南緣和斷裂帶形成的構造結構,為油氣的聚集提供了較好的圈閉條件。研究結果表明,準噶爾盆地的油氣藏主要以垂直方向的運移聚集為主,橫向的運移聚集較少。在這種垂直運移的過程中,斷裂以及裂縫的存在對這種作用有較大的影響。
準噶爾盆地作為我國西部重要的油氣資源接替區,對于我國油氣資源的上產和穩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的特征,以及油氣藏的形成研究,可以更好的得到油氣的成藏和聚集規律。構造的旋回通常都是多次的,由幾個次一級的構造旋回構成。由于應力的變化,可以導致盆地的形成和構造變化。第四系構造旋回是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成型的時期。準噶爾盆地三疊系儲層主要巖性為砂巖,砂粒的粒度均勻,而且粒度較小,具有良好的儲集特征。油氣藏形成的背景條件主要是形成油氣藏的氣候、構造環境和地質條件是油氣藏形成的先決要素。
[1]吳孔友,查明,曲江秀,田輝.博格達山隆升對北三臺地區構造形成與演化的控制作用[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
[2]曠理雄,郭建華,童小蘭,李廣才.準噶爾盆地南緣東段油氣成藏條件及成藏模式[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07.
[3]李忠權,張壽庭,王洪輝等.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成因機理及其與油氣聚集關系探討[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