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俊英 黑龍江省林口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157699
水生生物的環境主要是指水體及其周邊的其他因素,因為它們的整個生命過程都在水中進行,時刻都與環境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相互影響。而且,水生生物的環境比較陸生動物環境相對固定,不能如陸生動物那樣可以進行適度的環境變換,而且水體的變化也相對緩慢。故而,對于水生生物而言,環境尤其重要。俗話說,“管好一池水,才能養好一池魚”。
水是流動的,必須有容納它的場所,那么池塘就是水產養殖生產中容納水體的場所。現在,有許多養殖單位池塘條件不夠理想,甚至不合格,例如滲水、池塘過淺、規格過小、形狀不規則、走向不正確等,使得池塘質量下降,致使操作不便,容納水的量不夠,保水力差,給漁業生產造成很大的不便。有的池塘已經修建多年,由于生產的正常消耗和自然力尤其是自然災害的侵蝕,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定程度的損毀,造成生產能力的下降。因此就要對池塘進行適當改造,平整池底,清除淤泥,加高、取平、夯實池壩,修漏補缺,增加池塘的有效容量。
魚兒離不開水,這是人所共知的。漁場(水庫、塘壩除外)的生產用水是水庫水、江河水、山間溪流,或者是機井水。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就應該自己修建蓄水池,使之能夠滿足不同魚類、不同生長季節、不同生產方式的要求。由于環境出現問題而使原有水源無法滿足需要時,就要尋求新的水源。
單位水體容納生物的能力是一個相對固定的量,這個量還會隨著后續措施、魚類的生長狀況、生物群落構成和數量的變化、水源補給、池塘水質狀況而不斷改變。所以,在起初放養時,就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生產條件、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來確定,必須給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留出余地。切記不宜滿負荷甚至超負荷進行。那些條件不好,管理水平低下,可控性較差的單位尤須注意。
每一種養殖生物都有自己特有的習性,如食性、棲息水層、繁殖習性、對水體各種理化特性的耐受力和與其他品種的相容性等。按著恰當的比例、數量、規格進行搭配,讓其之間互利共存,并且整個生物群體又與環境達到一個平衡,就是良性循環。近年來,有的養殖單位忽視了這個問題。最簡單的事例就是池塘中鰱魚和鳙魚的放養比例失衡。鰱是以浮游植物為食的,鳙魚是以浮游動物為食的,有的人認為大家都喜歡鳙魚就大量放養鳙魚,結果在生產中常常出現問題,水體中浮游動物被大量攝食掉,浮游植物過度繁生,一方面大量消耗水中的養分,另一方面浮游植物遮光,阻礙魚類行動,其中被魚類吃剩下的部分和不能被魚類利用的部分死亡腐爛,敗壞水質。
必須根據水的顏色、氣味和魚類的生產狀況適當、適時、適量進行調節。這包括注水、換水和補水,當然還包括一定的藥物調節。通過投入藥物、生物菌、水質調節劑,有目的地對水體中的無機物質進行選擇性的消除或者補充,對有機物質進行選擇性的抑制或者促進,讓水體保持良好的狀態,使魚類健康、迅速地生長。
漁用機械,如飼料投喂機、增氧機,這些機械能夠增加環境的可控性,及時緩解由于生產的進行造成的環境矛盾。
如果集水區、過水區域都是裸露的,當雨季來臨時,水流攜泥帶土洶涌而下,一方面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另一方面使入池水非常渾濁,進而引起池水的改變。如果大部分做到了綠化,即使在雨季,渾水也會得到一定的過濾和沉淀而變得清澈。對池坡、池埂、其他閑置地進行綠化,既可以種綠花草,也可以通過種植蔬菜、青飼料、中藥材等經濟作物來實現。
風力有利于水體活動,促進水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打破分層。透光的作用就容易理解了,一切生物的生長都離不開陽光。因此,場區不宜種植高大濃密的樹木,不宜有高大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