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生·麥麥提 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
新疆輪臺縣塔爾拉克鄉畜牧獸醫站 841600
牛結核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傳染病,病畜是主要傳染源,可由其呼出的氣體、唾液、鼻液、痰液、糞、尿、精液、乳汁和陰道分泌物排菌和污染周圍環境。該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過交配傳播,其中經呼吸道傳染的威脅最大。牛結核病感染宿主譜廣,幾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溫血脊椎動物,其傳播流行不但影響到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更嚴重影響著人類的健康。
該病的病原為結核分枝桿菌,分三型,既牛型、人型及禽型。這三種桿菌都可感染人、家畜和家禽。
病牛尤其是開放性結核病牛為主要的傳染源。病原隨鼻汁、唾液、痰液、乳汁和生殖器官分泌物排出體外,能污染飼料、飲水及空氣周圍環境。犢牛以消化道感染為主。該病多為散發或地方性流行。牛舍陰暗潮濕,光線不足,通風不良,牛群擁擠,病牛與健康牛同欄飼養及飼料配比不當、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均可促使該病的發生。
該病的潛伏期長短不一,一般為10~45 天,長的達數月。通常呈慢性經過。臨床上有4 種類型。
(1)肺結核。病牛病初有短促干咳,隨著病程的進展變為濕咳,咳嗽加重、頻繁,并有淡黃色粘液或膿性鼻液流出。呼吸次數增加,甚至呼吸困難。病牛食欲下降,日漸消瘦、貧血,產奶減少,體表淋巴結腫大,體溫正常或稍升高。最后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2)淋巴結核。多發生于病牛的體表,可見局部硬腫變形,有時有破潰,形成不易愈合的潰瘍。常見于肩前、股前、腹股溝及頸淋巴結等。
(3)乳房結核。病牛乳房淋巴結腫大,常在后方乳腺區發生結核。乳房表面呈現大小不等、凹凸不平的硬結,乳房硬腫,乳量減少,乳汁稀薄,混有膿塊,嚴重者泌乳停止。
(4)腸結核。多見于犢牛,表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下痢于便秘交替。繼而發展為頑固性下痢,迅速消瘦。當波及到肝、腸系膜淋巴結等腹腔器官組織時,直腸檢查可以辨認。
剖檢:肺部有針尖至雞蛋大的黃白色堅硬結節,結節中心干酪樣壞死或鈣化。有的壞死組織溶解排除后,局部形成空洞,胸腔或腹腔漿膜上形成一些粟粒至豌豆大的半透明或不透明灰白色較硬的結節,形成珍珠狀。胃腸道黏膜可能有大小不等的結核結節或潰瘍。腸系膜淋巴結干酪化。乳房結節,在病灶內含有干酪樣物質。
依據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可做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病原分離鑒定或免疫學診斷。該病常呈慢性經過,臨床癥狀多不明顯,往往不易診確。當牛出現原因不明的漸進性消瘦、咳嗽、肺部聽診異常及體表淋巴結慢性腫脹等癥狀時,可懷疑患該病。
防治牛結核病,以檢疫、隔離、消毒和培育健康犢牛為主要措施。
(1)檢疫。對新引進牛應隔離觀察1~2月并經結核苗素試驗,證明無病后方可混群飼養。無病牛群每年定期用結核菌素試驗檢查。
(2)隔離。對檢查出的陽性病牛立即隔離,對開放性結核病牛撲殺。可疑病牛間隔25~30日復檢。
(3)消毒。5%漂白粉乳劑、20%新鮮石灰乳、15%石碳酸氫氧化鈉等消毒劑都能防止病原擴散。糞便應燒掉或堆積發酵。石碳酸氫氧化鈉消毒液配制:粗制碳酸與16%氫氧化鈉等量混合,靜置4 小時,使用稀釋至15%溶液。
(4)培育健康犢牛。當牛群中病牛較多時,可在犢牛出生后進行體表消毒,然后從病牛群中隔離出來,人工喂給健康母牛的初乳。以后喂健康乳或消毒乳。斷奶時及斷奶后3~6 個月進行兩次結核菌素試驗,無病菌攜帶可并入健康牛群。受威脅的犢牛滿月后可在胸垂皮下注射50~100mL 卡介苗,20 天后產生免疫力,可維持12~18 個月。對個別癥狀輕微或初病牛每日用異煙肼每日1~2g,同時肌肉注射鏈霉素,每次3~5g,隔日1 次。
加強飼養管理,加大檢疫力度,堅決撲殺陽性牛,是現在和將來預防牛結核病的關鍵措施。
[1]蔡寶祥主編.家蓄傳染病學.第四版.北京:中國農業主板社,2001
[2]劉建主編.動物防疫與檢疫.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3]鄭名球主編.家蓄傳染病學試驗指導.第三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