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秋霞 廣西崇左市大新縣動物衛生監督所 532300
(1)雞痘主要發生于雞,各品種、性別和年齡的雞只均易感染。近年來除了中年雞普遍發生外,雛雞的發病率日益增高,而且死亡數量也增多。
(2)雞痘病毒主要通過病雞脫落的痘痂傳播,感染致病均是雞只皮膚或黏膜創傷而不能經口腔和健康皮膚感染;該病的傳播方式也有一些吸血性昆蟲的作用,如蚊子等。蚊蟲吮吸病雞患病部位就會帶毒成為傳染媒介,傳染易感染的雞只。
(3)該病的主要誘發因素包括雞群擁擠過度、飼喂管理不佳、營養不良、雞舍陰暗潮濕、維生素缺乏以及體表寄生蟲等,如果繼發傳染性支氣管炎或鼻炎等疾病,則能夠加劇病情,導致雞只大批死亡。
(4)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然而多見于蚊蟲活躍以及潮濕多雨的夏秋時節。夏秋時節雞群多流行皮膚型雞痘,冬季多發生黏膜型雞痘。
該病的潛伏期通常是4~45 天,依據病雞的癥狀與病變,該病分3 種病型,即黏膜型、皮膚型和混合型。
(1)黏膜型。病雞初期出現鼻炎,繼而在黏膜表面形成黃白色小結節,小結節快速增大且結合,在黏膜表面生成黃白色的假膜,呈干酪樣。病雞通常張口呼吸,不易采食,體重下降,生長滯緩,嚴重病例窒息而亡。該型的病變主要集中在病死雞咽喉、眼和口腔等黏膜上。摘取黏膜表面形成的假膜,可見有血紅色潰瘍病灶。
(2)皮膚型。在病雞毛稀少或無毛的部位,尤其在眼瞼、肉髯和雞冠處生成灰白色小結節,逐步形成紅色小丘疹且迅速發展成(灰)黃色大痘疹,呈干硬結節,個別的能夠同周邊的痘疹相互結合,生成較大的棕褐色疣狀結節,質地粗硬和干燥,凸于病雞皮膚表面。該型的病變主要是病死雞局灶性表皮及其下層毛囊上皮增生,生成結節。
(3)混合型。該型病雞皮膚和黏膜都遭受破壞,而且導致病雞角膜渾濁,眼球凹陷,甚至失明。
皮膚型和混合型雞痘,依據皮膚表面典型痘疹癥狀即可確診,黏膜型雞痘依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初步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實驗室診斷。
(1)加強雞群的日常管理,雞舍要注重通風,禽糞及時清除。飼喂應注重營養均衡,日料中補加黃芪多糖或電解多維以加強雞只的抗應激能力和抗病能力;飼養密度要合理,鑒于蚊蟲是雞痘傳播的媒介,因此要做好驅蚊滅蟲工作;制定嚴格的消毒措施,定期對雞舍消毒。
(2)加強疫苗接種。雞痘有效的免疫方法是用雞痘鵪鶉化弱毒疫苗翼翅刺種。在病雞翼翅內側沒有血管的部位通過注射器皮下注射稀釋后的疫苗,一周后查看刺種部位,如果出現紅腫且痂皮生成,表明免疫接種成功,否則需要及時補種。雛雞的免疫時間為兩個月,青年雞和成年雞為半年。
(3)針對黏膜型(白喉型)雞痘,可通過鑷子剝去生成的假膜,采用1%KMnO4溶液清洗,再用魚肝油和碘甘油等均勻涂擦于患部;皮膚型雞痘,應用鑷子剝離皮膚上的痘痂,再用紫藥水或碘酒均勻涂抹于患部。倘若病雞眼部沒有腫脹且觀察其眼球沒有病變,則需擠出積蓄在病雞眼部的干酪樣物質,再用1%KMnO4溶液清洗,患部涂抹人用阿昔洛韋藥膏或者5%蛋白銀溶液。在治療雞痘的過程中,為了避免病原擴散,對剝離的痘痂和假膜以及擠出的干酪樣物質進行深埋或焚燒,不可隨意亂拋。發現病雞及時隔離治療,病情嚴重的雞只應予以淘汰,病死雞應做無害化處理工作。
(4)為了干擾雞痘病毒復制,有效控制該病,在雞群發生雞痘疫情后可采取緊急接種方式。具體為根據病雞日齡大小,緊急接種雞新城疫Ⅰ或Ⅳ系疫苗。鑒于雞痘發生和流行后,病雞痘痂的生成將導致其皮膚外傷,加之病雞機體免疫機能下降,容易繼發感染引起雞葡萄球菌病的產生,為此需要防止雞葡萄球菌感染,在大群雞飼料中添加0.005%環丙沙星或者0.02%的阿莫西林,拌料投喂,也可在飲水中采用0.1%甲紫溶液飲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