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李曉宏
“人類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幸福問題。”“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是顏施、身施、言施、眼施、心施。”中國心理學家近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幸福科學與積極教育論壇”上講的一堂“幸福課”很受歡迎。《環球時報》記者在現場,也感受到外界對中國人幸福觀的關注。
2012年,聯合國宣布將每年3月20日作為“國際幸福日”。作為中國幸福理念與實踐的倡導者和推廣者,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19日應邀在聯合國總部做了《積極教育讓中國學生更幸福》的主題報告。彭凱平在報告中說,目前全球每年有約180萬人因心理問題而自殺,遠超過瘟疫、戰爭、饑荒等災難造成的死亡人數。據他介紹,大量國際科研成果表明,越幸福者越少患潰瘍、過敏反應、中風、心血管甚至癌癥等疾病。比如,美國一項為期1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焦慮水平較高的男性,比焦慮水平低的男性得糖尿病的概率要高2.2倍;一項始于1930年的研究顯示,快樂的修女比那些不快樂的修女平均多活6.9歲;一項歷時19年的觀察發現,快樂的大學生比不快樂的大學生每年能多賺2.5萬美元。
在聯合國總部的講臺上,彭凱平還向與會者介紹了積極教育在中國的進展。如設立積極心理學與教育研究基金、在各類學校開辦“幸福園丁”項目、編寫首套規范的積極教育教材及手冊等。彭凱平說:“近年來腦科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顛覆了我們關于幸福的許多傳統認識。”他還提到,美國教授平均壽命較長,與其聚精會神思考帶來的開心不無關系。因為思考意味著選擇,選擇就要給自己找出理由,正如一句廣告詞,“我選擇,我喜歡”。
“不同的文化和歷史形成了不同的幸福觀,開展積極教育應尊重各國文化多樣性。”彭凱平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將積極教育打造為“五施”:顏施,發自內心地給別人笑臉,“愿意給人笑臉的領導才是好領導”;身施,堅持鍛煉與做善事;言施,多與人交流;眼施,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心施,帶著感激之心生活,抽出時間,放慢腳步,享受愛情、親情與友情。
報告結束后,很多與會者排隊向彭凱平請教問題。“沒想到中國已有這樣的‘幸福教育。”紐約大學從事國際教育研究的夏迪亞和《環球時報》記者談了自己的感受。夏迪亞說:“我曾在上海學習過4個月,聽說中國學生高考壓力大,‘不幸福。其實,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人們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是相通的。”▲
環球時報201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