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 史一豐
摘要:徽州民歌是一門古老的聲音藝術,在徽州文化的大版圖里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反映了徽州人民生活中的鄉土人情,風俗習慣。徽州民歌長期以來一直掩蓋歷史的風霜雨雪中,自2008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后,徽州民歌迎來了自己生命的新篇章。本文介紹了徽州民歌的起源,采集過程及自身特色,并對徽州民歌在新時期的傳承和傳播給出希望。
關鍵詞:徽州民歌 ?概述
徽州民歌是徽州地區的古老的聲音藝術。它用聲音記錄了徽州人民的衣食住行,用情感表達了徽州人民的苦辣酸甜。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徽州民歌口耳相傳,在勞動人民的生活中產生和傳播,經受了時間和空間的考驗。它的傳承和發展,是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生生不息和頑強樂觀的精神狀態的最好證明。
徽州民歌種類多樣,除去常見的勞動號子,小調和山歌之外,還有佛教、道教歌曲,同時還有習俗中的儀式、戲曲中的歌舞等各種形式。
徽州民歌的內容豐富多彩,反映了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情感表達,有景色描繪,有家常小事,有人生哲理,是用聲音記錄和表現的徽州人情。
徽州民歌一般樸素典雅,細膩甜美,有著江南民歌的統一特征,也有著自身獨特的鮮明烙印,曲調或悠揚婉轉,或諧謔風趣,體現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歡欣向往,也體現于封建時代種種陋習的深重反思。
一、溯源
要了解徽州民歌的起源,就先要了解徽州這方水土的獨特魅力。在風光秀麗、文風濃郁的徽州大地上,徽州民歌的誕生和發展與徽州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學術上,徽州文化(簡稱徽文化或徽學)與敦煌學、藏學并稱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也稱三大顯學。
徽學作為其中唯一傳承著中原民族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在當今中國崇尚國學、崇尚自信的背景下,有著更為獨到的啟示價值。徽州文化由程朱理學開始,貫穿了從宋到今的時間長河,涵蓋了思想、經濟、建筑、藝術等諸多方面,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集中體現。
在宋朝方臘起義失敗后(公元1121年),朝廷改歙州為徽州,負責管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婺源、績溪這六個縣。這一府六郡的轄制,直到辛亥革命時期仍未改變。個中緣由,大抵是因為徽州人少山多,文化交流和人流動規模較小,沒有多少外力干涉。徽州歷來有著“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農田和莊園”的說法,在這樣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條件下,徽州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徽州民歌就有了肥沃的土壤。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政府對于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開始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在對全國民歌的收集過程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徽州的音樂工作者開展了“挖掘、保護、搶救”徽州民歌工作,一改以往 “徽州沒有民歌,至少是個民歌貧瘠地區”的觀念,把他們的腳步深入了這片古老的大地,收集了豐富的徽州民歌資源,讓這朵開放在深山里的小花,逐漸驚艷了全國各地。
二、采集
在徽州民歌采集過程中,工作人員深深的感受到“搶救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徽州民歌數量繁多,不計其數,但由于各種原因,在收集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讓這些動聽的旋律陷入了瀕臨失傳的窘境。
這其中主觀原因有:遭受文革的重創之后,國家百廢待興,普通大眾思想中階級斗爭意識的禁錮了對文化、對知識、對人才的渴求。在這項任務中,工作人員就遇到過敷衍了事,不以為然的態度。另外,民歌收集工作主要針對老年人,他們生理上的衰老,給民歌搜集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有些老人相對拘謹,還有著“人怕出名豬怕壯”的思想,接受采訪,還有猶豫,更有甚者擔心這屬于“四舊”問題,面對工作人員選擇躲避。還有些民歌傳唱者,在收集人員到達之前不幸撒手人寰,成為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客觀上,徽州地區山路崎嶇,交通閉塞,最純正的山歌往往又在最偏僻的地方,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這些民歌搜集者就用雙腳丈量著大山的維度,記錄下一段段動人的旋律。另一方面,由于徽州方言種類多,差異大,有著“隔山不同音”的區別,在外來的音樂工作者聽來,方言又是另外一項需要克服的困難。
三、成就
盡管面對種種困難,但是徽州的音樂工作者們依然將這塊寶玉從深谷幽壑中挖掘出來,散發出奪目的光采。它就像一朵小花,一滴泉水,在不經意間給人們帶來驚喜。隨著人們更多的了解,徽州民歌更加讓人驚訝,讓人感嘆。
在出版方面,在20世紀80年代初,徽州民歌的一些代表作品就已經被灌錄成唱片,如屯溪民歌《小石橋》、歙縣民歌《牧牛花鼓》、《猜謎對歌》、《十二月花》等,銷往世界各地。1994年,《小石橋》、《十二月花》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國外播放,2005年《小石橋》作為徽州民歌中首屈一指的代表,被選入中學生音樂教材。這首作品無論是用屯溪方言還是普通話都很好聽,行走在徽州著名的屯溪老街,白墻灰瓦,石板小路,不知哪條小巷傳來的悠揚歌聲都會令人心曠神怡。
2011年,安徽民歌教材編委編寫的《安徽民歌教材·鋼琴伴奏》出版,由安徽藝術職業學院曹玉萍、苗淼兩位副教授將《小石橋》、《十二月花》兩首作品通過鋼琴正譜伴奏的形式出版,為音樂院校學生學習徽州民歌開辟了一個新途徑。其中《十二月花》這首作品本身是七言句式,編曲發行后,加入了虛詞,更加富有民歌的風味。反映了姑娘在家中一年四季對郎君的思念。
在傳承人方面,本文受字數所限,不一一列舉,選取兩位代表人物略作介紹。
操明花,女,安徽歙縣人,2008年成為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傳承人。在1988年獲得黃山市青年歌手大賽一等獎之后,前往北京學習,中國音樂學院金鐵霖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主任糜若如教授對她的民歌天賦大加贊賞,再加上操明花努力學習,刻苦用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她演唱的許多作品在省、市電臺電視臺播出,并獲得了中央電視臺的演出機會其中就包括上文提及的《十二月花》。早在1992年,操明花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一口氣錄了12首徽州民歌和歌唱黃山風光的新民歌,被廣播電臺連續播放。2011年,操明花首次將徽州民歌中的“滾聲——哈哈腔”的唱法帶到了“首屆中國原生態民歌盛典”的舞臺上。同年11月,經黃山市文化館組織了“操明花徽州民歌傳習班”,讓更多的人民歌愛好者學習她的成功經驗。
另一位傳承人凌志遠,他將自己整理的徽州民歌編寫成《徽州民歌100首》、《龍池灣民歌民謠精選》的書出版,同樣也是歙縣人的他還在2009年和新安學校開始合作,教唱徽州民歌,讓學生們回去唱給爸爸媽媽聽,爺爺奶奶聽,這似曾相識的曲調,讓家長們倍感親切,讓徽州民歌有了更深厚的基礎。凌志遠作為徽州民歌的發掘人和傳承人,從民歌發掘之初起,就奮戰在這項工作的第一線。
還有很多其他的先進工作者未能進行介紹,如當時歙縣文化館任副館長汪繼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方有土等。他們為徽州民歌付出的艱辛勞動,傳播全國各地,徽州民歌也給他們帶來了藝術的享受。
四、特色
前文提及,徽州民歌有著中國南方魚米水鄉民歌小曲的統一特征,也有著依托于整片徽州大地的獨特風格。
在歌詞方面,一是相當保留了中國古漢語中的文字及韻腳。徽州地區因地理特征所造成的語言風格對徽州民歌影響很大,因為環境閉塞,有些方言中的詞匯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找不到對應的詞句。在這方面的收集整理工作不僅對于民歌,也是對古代漢語研究和方言研究有益的補充。
二是在內容方面,民歌往往記錄了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徽州人質樸善良,勤勞肯干,受著程朱理學的思想思想較深,這在徽州民歌的歌詞也有著豐富的體現。對此,我們應該能夠站在今天角度對其進行去粕存精的選擇。例如作品《十別》中揭露了封建社會時期徽州地區婦女地位卑微的殘酷事實,在當時 “存天理去人欲”的思想依舊盛行,現如今就不再適合宣揚下去。
徽州民歌還扮演著儀式音樂的作用,在徽州的田間地頭,紅白喜事都有民歌的旋律相伴。在當時歙縣文化館音樂干事汪繼長介紹說,有一位民歌手方光彩,早年間是從事婚禮禮儀的主持人,在他的口中,婚禮就是從《接房》開始,接著喝《交杯》酒、在向天地《敬酒》、第二次《再敬酒》就對著養育自己的父母。一首又一首的歌曲記錄了婚禮儀式中的各個環節,一對對新人就是在他的歌聲喜結連理。汪繼長回憶說,當時采訪的地點是在一個青山環抱的小村中,方光彩的聲音嘹亮通透,直上云霄,讓他震驚不已。
在唱法上,徽州民歌有一種明顯的標志:“滾聲——哈哈腔”。古時稱為“花花腔”、“笑笑腔”。這種唱腔,喜歡把民歌的結尾加入“哈”、“啦”等語氣助詞,讓聲音效果更加嘹亮從而帶動演唱的感情,感染聽眾。
這是徽州民歌中最古老聲腔。說來這種唱腔形成這充分證明了民歌來源于生活,在當地,水壩是人們生活的集散地,在當地的壩上,人們洗衣,勞作,嬉戲,交談,熱鬧非凡,各種音響效果融為一體,最終匯成了優美的歌聲,“滾聲——哈哈腔”就這樣出現了。后來,“滾聲——哈哈腔”進入了被藝人們借鑒進入了徽戲,隨著明朝徽商的崛起,徽劇跟隨著徽州商人的腳步游歷了大江南北,與各地方戲種不斷融合,變幻出更多更新的戲劇表現形式,這也是徽劇進京進而演化出京劇之外,徽州人藝術智慧的又一貢獻。
徽州民歌還能集中反映了當地生活的狀態,這首《寧愿嫁給種田郞》就袒露了一位妻子對長年在外經商的丈夫的怨恨。在明清時期,徽州商人盛極一時,很多男子成家之后就出門在外從商,留妻子一人獨守空房。再如《送郎》,通過對枕頭、床沿、窗檻、石榴、牡丹花等生活中俯首可見的事物的描述,寄托了妻子對遠行之人的擔憂和相思。這些歌詞或長或短,或雅或俗,都傾吐了一旦嫁給商人,飽嘗商人婦離別而積郁于心的愁苦。
五、發展
徽州民歌以其獨特而質樸的風格為自身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2008年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后,從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進程。但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徽州民歌的發展依然有著不可忽視的問題。根據2013年黃山學院教師史一豐、孫四化發表的《徽州民歌現狀調查與分析》一文的數據顯示,徽州民歌歌者老年化,曲目失傳化的現象十分嚴重給徽州民歌的未來蒙上了沉重的陰影。究其原因,和中國近代城鎮化膨脹發展,鄉村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有關,也有著經濟發達地區文化滲透的因素。不過,主要還是在于徽州固有的風俗習慣。
徽州人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不愿拋頭露臉。凌志遠就在采訪中說道,徽州人“他們喜歡聽戲,卻反對自己的子女學戲,當時的普遍認知是學戲唱歌為三教九流一類,社會地位極其低下,所以影響了徽州民歌的傳承。”
徽州方言也造成了民歌流傳的一種障礙。在黃山各區縣中,方言差別讓不同地區的民歌無法直接傳播。金毅歙縣方言為例,歙縣分為兩個方言區,但是每個鄉鎮方言就有不同。在不足50萬人口的情況下,如此差異全國也不多見。
盡管形勢不夠樂觀,但是黃山人依舊做出了許多努力,除了上文提及之外,黃山市文化委在2009年舉辦了“徽州民歌大賽”,凌志遠編寫的《徽州民歌》被列為歙縣鄉土教材。筆者建議,在黃山市“打好黃山牌,做好徽文章”的政策下,對徽州民歌進行新一輪的傳播弘揚:
一是繼續強化在各媒體上的演出、宣傳,尤其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形成電視、廣播、報紙、網站全方位的宣傳架構。
二是不斷內化徽州民歌在當地百姓中的心理地位。讓民歌不再是“土里土氣”的形象,而是與徽派民居,徽雕,歙硯,茶葉一樣,享譽全國,乃至可以產生經濟效益的途徑。
三是應該積極推動徽州民歌和旅游事業的緊密聯系。在黟縣、歙縣的古民居景點,安排民歌演出,推動旅游產業的多樣化,一更加直觀的向游客介紹徽州的風土人情。還可在當地幾部重要的舞臺劇中(如《徽韻》、《宏村·阿菊》等)加入民歌元素,讓徽州民歌擁有更加多元化的展示渠道。
徽州民歌自身具有的鮮明特征,具備了在中國民歌藝術之林占有一席之地的能力,由于歷史、地理、經濟等客觀原因,徽州民歌還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當地政府的政策下,在有識之士努力下,徽州民歌將有更加燦爛的明天。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4安徽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MIDI技術在徽州民歌保護中的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AH2014103753140。
參考文獻:
[1]朱蕾,史一豐.徽州民歌研究報告[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4,(03).
[2]曹玉萍,苗淼.安徽民歌精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
[3]史一豐,孫四化.徽州民歌現狀調查與分析[J].南華大學學報,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