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淵
摘要: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各種慶祝方式,慶祝春節的曲目數不勝數,本文以劉天華創作的二胡獨奏《良宵》為例,淺顯的論述一下《良宵》與春節文化的適應性。
關鍵詞:《良宵》 ? 春節文化 ? 適應性
一、《良宵》的創作背景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樂教育家劉天華先生在除夕之夜,與音樂上志同道合好的朋友小聚,即興創作出的一首二胡獨奏曲。與傳統二胡曲子中的冷清凄涼相比,《良宵》表現出輕快悠揚、動聽祥和、旋律優美、娓娓道來的展現對春節慶祝的情感。與其他慶祝春節的曲目相比,《良宵》表現出深刻的內涵性,展示文人的委婉含蓄的情懷,對幸福生活的希望和深切體味。
劉天華先生創作《良宵》的時候,是他對民族音樂探索發展的時期,他與友人成立“國樂改進社”,創立了《音樂雜志》。他希望改進中國音樂,一方面使音樂發展民眾化,避免貴族化;另外一方面吸收中國音樂精華,融合外來音樂的優點。他不僅僅提出上述理念,而且身體力行,學習了二胡、琵琶、古琴、小提琴等多種樂器,進行了民間音樂的采風。他在北京高校任教,并把自己的理念傳遞給學生,同時,與音樂上志同道合朋友進行對音樂發展的探索。此時的劉先生對未來音樂教育充滿了信心,在除夕之夜與友人相聚,既歡慶除夕,又為未來音樂追求和教育的展望,在此情景下即興發揮創作了《良宵》抒發自己的心情,體現對幸福的追求。
二、春節音樂文化的發展
春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節日之一,具有古老的歷史,從西漢有了記載,一直傳承到今天,現在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春節的起源和來歷具有“年”的怪獸傳說,但是經過長期發展,春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其慶祝中與音樂有很多聯系,最早春節文化中使用音樂的是祭祀,這種祭祀包括對神佛的祭拜、對祖先的祭奠、去舊迎新的祈禱、祈求豐收的愿望等。在這些祭祀中,人們載歌載舞,把自己對神佛的敬畏、對先人的懷念、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表達出來,音樂隨著祭祀慢慢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物質文化豐富,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增加,音樂不僅僅出現在春節的祭祀中,越來越普遍化,出現在春節的各種活動中。音樂隨著春節文化的發展而同步發展,從而出現了各種音樂能夠適應于春節文化的發展,為春節慶祝提供了精神食糧,滿足了人們對于春節文化的需求。《良宵》在春節除夕之夜出現,曲中帶有劉天華先生表達自己在除夕時刻的心情,又因為他創作的背景,與春節文化具有高度的適應性。
三、《良宵》與春節文化的適應性
中國人說起除夕,都會想到的是“鬧除夕”,這說明除夕在人們的印象中應該是一種熱熱鬧鬧的情景,因為千家萬戶在除夕夜家人團圓、一起守歲、一起參加慶祝活動、一起燃起炮竹,為了春節到了,辭舊迎新,給人們新的希望。因此,在春節中出現的曲目也是熱鬧的,給人以熱情喜慶的感受。劉天華先生的《良宵》與傳統音樂熱鬧喜慶的除夕氛圍不同,遠離喧鬧,帶來了一種平靜生活中的幸福卻輕松寧靜而悠閑的除夕之夜;展示了歡度春節喜悅情懷,對未來日子的展望情感。
劉天華先生在創作時手法上使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承、轉、合的方法,既有音樂上的特色,又具有適應春節文化的特征。整首樂曲充滿祥和、輕松歡快的基調,并具有春節喜慶的氛圍。下面對《良宵》與春節的適應進行簡要的評價。
(一)平靜祥和中充滿希望,符合春節文化對未來的期盼
樂曲使用了D調,2/4節拍。從起、承、轉、合的作曲方法中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首先,在開篇樂曲中以景物刻畫為主,表現出喜慶歡樂的節日氣氛。曲目出現了一個精彩的開題,展現出熱鬧節日中與朋友聚會守夜的情景,出現了一種安詳寧靜的生活環境,在此環境中將會開展與友人的聚會,是一種含蓄委婉的幸福,慢慢出現在人的心中。
其次,承接上面的環境氛圍,描寫了與友人融洽、友好、親切的交談情景,其中把友人對歡慶新春和對音樂未來發展的追求展現出來,與春節中對未來生活期盼相適應,具有辭舊迎新的特點。在樂曲中可以感到充滿感情,曲調活潑而色彩明麗,情緒從平靜到激動轉變,過年的歡快氣氛展現出來。音樂的歡快演奏和優美抒情的旋律,喻示著作曲人對春節能夠與朋友暢談理想、追求音樂發展的喜悅之情,又對除夕情景的應對,顯示出于春節文化中美好期望的適應。
再次,音樂進入了樂曲的高潮,從中可以感受到朋友之間討論音樂發展,又各自抒發自己意見的場景,討論過程輕松而愉悅,充滿熱情,展現了劉天華先生和朋友對音樂發展和音樂教育事業觀點的統一性。
最后,樂曲描述了除夕之夜鐘聲響起,時間上新舊交替,作曲人與朋友在溫馨而祥和的環境中共同慶祝新年的喜悅情感。這種情感就是春節中常常出現的慶祝新年的音樂文化,顯示《良宵》與一般春節音樂文化的統一性。
(二)慶祝除夕情感與春節慶祝情感的適應性
言為心聲,同樣音樂是作曲人對于自己情感的宣泄和表達。劉天華先生創作《良宵》是以除夕守夜為背景而作的。其情感基調除了與友人暢談音樂發展和理想追求以外,就是對新年到來的喜悅心情,在新年新氣象下,劉先生通過二胡把曲中主旋律流暢的表現出來。全曲音調節奏平緩而舒展,音程跳躍幅度不大,音區具有戲劇性的色彩。音樂情感從平緩到激動,再慢慢開始向新年熱鬧的氣氛推進,最后出現節日氛圍,人們慶祝春節的載歌載舞情景展現出來。最后音樂又回到平靜祥和之中,引起人們對慶祝節日美好情感的回味。
整個《良宵》的篇幅較小,是劉天華先生作品中最短的一個曲子,其難度和結構都比較簡單,但是受到人們喜愛的程度很深,被認為是“東方小夜曲”。主要是曲子從情感上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與傳統熱鬧喧鬧的慶祝春節音樂文化相比,它更能引起人們對于春節慶祝的情感,在安寧中看到對節日慶祝之情感,與春節文化慶祝情感相適應。
(三)民族文化的創作風格與春節音樂文化創作風格相適應
劉天華先生在其創作上改進二胡傳統的方式,吸收了西洋樂曲的風格,在《良宵》創作中既使用中西交融的特色,又保持了中國民樂的創作風格,出現兩者相互交融而具有民族風情的曲子。在《良宵》的演奏上不僅僅能夠使用創作時的二胡演奏,而且還能夠使用不同形式的樂器進行演奏,演奏時根據不同樂器出現不同的風格,但是其情感不變,創作風格不變,具有中國民族特色風格。中國的春節是一個古老而源遠流長的民族節日,在其文化傳承中具有本民族的風格,為春節創作的各種文化也具有民族風格,因此出現民族風格的統一性,適應了春節文化的發展趨勢。
四、結語
音樂是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在不同情境下創作的樂曲都是為了表達當時的愿望和情感,在創作上也會符合當時的創作風格。《良宵》創作是以除夕守夜為背景的樂曲,其內容和情感與春節要表達的愿望相同,符合春節文化的形態和發展;但是與傳統慶祝春節音樂文化的熱鬧喧囂相比,這個曲目具有祥和寧靜舒緩人心的力量,能夠很好的表達對春節慶祝和對未來展望的情感。同時,它還成為一首成功的樂曲,不僅能夠使用多種樂器演奏,而且從創作以來展現出寶貴的藝術生命力,散發出久演不衰的魅力。同時,二胡作為中國傳統樂器,出現的比較聞名的樂曲不多,與傳統二胡曲風的凄涼哀痛情感相比,《良宵》曲風具有明顯的文人風格氣息,表現出委婉含蓄的歡快之情,成為慶祝春節的經典劇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適應于不同層次人群慶祝春節的需求。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3年湖北省人文社科項目《高師音樂學專業<自彈自唱>課程設置與應用教學模式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3q158。
參考文獻:
[1]劉育和.劉天華全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2]劉天華.《月夜》及《除夜小唱》說明[J].音樂雜志,1928,(02).
[3]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4]劉天華.國樂改進社緣起[J].新樂潮,19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