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錦
摘要:《西班牙交響曲》作為世界十大著名小提琴曲之一,一直是演奏會上的熱門曲目。該曲名為交響曲,但因其是由小提琴與樂隊相配合演奏的曲目,故實則為協奏曲。現今這首樂曲普遍被作為小提琴專業學生必練樂曲之一,為配合學生演奏,出現了鋼琴伴奏版本。本文意在從對該樂曲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風格特點、演奏技巧等方面入手,結合自己在實際練習中與鋼琴伴奏相配合時所遇問題,分析研究解決方法,為之后學習者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拉羅 ?西班牙音樂 ?揉弦 ?鋼琴伴奏
愛德華·拉羅生于1823年,法國作曲家,有著西班牙血統。自幼學習小提琴,不過拉羅并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琴環境,由于拉羅的父親不允許他專攻音樂,認為這不可當飯吃,1839年失望之余的拉羅獨自赴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
拉羅的作品受地域影響,具有濃厚的法國色彩。19世紀上半葉,浪漫主義時期拉開了輝煌的序幕,此時的大多作曲家不再屈就于宮廷貴族,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發揮的空間,從而使原本刻板的古典音樂烙印上了鮮明的個人特色,音樂情感愈加豐富華麗。且此時正值民族解放思潮涌現,大批作曲家開始為自己的作品中注入帶有民族特色的旋律,拉羅便是其中之一,作為民族樂派的一員,拉羅所秉承的民族主義也在他的作品中有所體現。
于1873年完成的《西班牙交響曲》,是互為好友的拉羅獻給小提琴家薩拉薩蒂的作品,1874年,薩拉薩蒂演奏了拉羅的《F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拉羅聽后,大為感動,決心為這位與自己同鄉的著名小提琴家量身定做譜寫一首樂曲,因此以西班牙風格為基調。拉羅自身便是學習小提琴出身,為他創作此曲提供了很大便利,加之在創作中與薩拉薩蒂對于技巧等方面的不斷研討,《西班牙交響曲》于1875年2月7日在巴黎上演,便贏得首捷,獲得空前好評。自此這首協奏曲成為了音樂會上的熱門曲目,被眾多演奏家所追捧。
拉羅可以算是大器晚成的作曲家了,在他創作《西班牙交響曲》時,已年過五十,但年老的身體并未禁錮他的創作靈感,拉羅以一種全新的思維來創作,雖命名為交響曲,但實則卻是協奏曲,該曲的演奏依舊是由一位小提琴獨奏和管弦樂隊的伴奏及指揮完成,保留了協奏曲傳統的演奏形式,但拉羅創新就創新在他并未局限在傳統協奏曲的三個樂章的模式下,而是破陳出新,采用了類似于組曲形式的五樂章,比交響樂多出一個樂章,較之協奏曲更多出兩個樂章。這樣的新形式為樂曲帶來了更多的活力和創作空間,是樂曲始終都充滿了西班牙獨有的異域風情。不過拉羅雖采用了具有西班牙民族特性的音樂語言和舞蹈節奏,但從樂曲中我們還是可以發現,其形態仍帶有明顯的法國音樂特色,節奏均勻齊整,旋律性強烈,與其他法國音樂作品有相似性。另外在整部樂曲中,小提琴所承擔的獨奏部分不再像一般意義上的小提琴協奏曲那樣有大段華彩部分,而是只保留了些簡短的經過句,大部分還是小提琴與樂隊的相互配合演奏。
西班牙交響曲第一樂章,速度為不太快的快板,奏鳴曲式。
在鋼琴伴奏版本中,引子部分首先由鋼琴強有力而短促的八度雙音奏出,同時預示了主部主題動機,隨后小提琴獨奏部分緊隨而上在高音區演奏,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以應答鋼琴的動機。需要留心的是此時小提琴在承接鋼琴伴奏部分,應注意之間的短暫空隙,鋼琴伴奏結束由一拍半的休止,許多演奏此曲者在與鋼琴伴奏配合時往往忽略了此處,致使樂章引子處聽起來節奏紊亂,慌張,上文就曾提過法國音樂的特色便是節奏有節度性,因此控制節奏是演奏這一樂章的難點重點之一。小提琴進入獨奏部分,這時的節奏可適當自由一些以顯示旋律的流暢性,但當第9小節鋼琴伴奏進入時,小提琴應注意控制自己的節奏,此處往往容易因為前面的自由節奏而使后面的三連音拉慢,與鋼琴伴奏相脫節,當然這處的速度也并非要完全刻板地緊隨節拍演奏,小提琴與鋼琴在下面也可就此處商討速度的快慢適宜,并勤加練習配合。
經過鋼琴伴奏對于主部主題動機的再次重復,小提琴獨奏出兩句凸顯調性的華麗琶音,并停止在d小調的五級音上,此時這個音的力度就要加強,恰好鋼琴伴奏四個和弦強勢進入,小提琴與鋼伴一起加重強調了即將到來的主部旋律。第41小節,音樂進入主部,此處西班牙風格呈現得可謂是淋漓盡致,小提琴演奏應更加鏗鏘有力,譜面上也標注了力度是雙f,小提琴在G弦上與鋼琴演奏同一旋律節奏,按理說應是較為簡單的地方,但這里同樣不可忽視小提琴的揉弦作用,為保持恢弘的氣勢,揉弦的力度一定要持續有力,練習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揉到一半便停下的情況,因此應避免揉弦中斷。鋼琴伴奏此處會演奏出簡短有力的跳音音形,小提琴此時也應該用弓子的下半弓,貼近琴碼演奏厚實有力的八分音符。
主部主題的后半部分由一串五連音音階進行帶出,在這部分中由于力度標注只有一個f,因此應比之前的演奏稍弱一些,此處的鋼琴伴奏更是用PP演奏,可見是為了突出小提琴的旋律,這一段旋律中也存在著大部分的三連音,應防止節奏越來越快脫離控制,為后面的密集快速的連續十六分音符做準備。
第65至88小節為樂章的連接部,由十六分音符琶音,三連音和音階組成,這一部分顧名思義,主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連接部中,該樂章的調性發生了變化,由d小調轉為降B大調,因此在這里音樂情緒也會有一定上升,小提琴旋律起伏會加大,情緒會更加飽滿,此時切記節奏不要跟隨情緒上漲而搖晃。這里的音符由于變化大,把位高,且出現連續的八度大跳,可以算是整部樂章體現高超技巧之所在,因此當屬難點。小提琴在與鋼琴伴奏配合時,應特別注意連續十六分音符琶音的音準及節奏,此處很容易出現因為了按準音而刻意放慢節奏,這樣便導致了樂曲氣氛的中斷,與鋼琴的配合也會相應出現問題,所以小提琴應尤為注意把握節奏。
隨著鋼琴蒼勁有力多個二對三節奏音形的演奏,將音樂推至頂點并轉向降B大調,正式進入副部主題。在這一樂段里,小提琴旋律的節奏性較之前會略微弱一些,因此可以有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尤其在第92小節處,鋼琴伴奏停歇,留給小提琴獨奏這幾個八分音符,樂譜標注有pesante(沉重的),這里為加強沉重感可放慢并用弓根演奏。100小節處,音樂情緒有所變化,旋律開始變的綿長舒緩,小提琴開始弱奏,為配合小提琴旋律,此處的鋼琴伴奏音形簡單許多,但小提琴依舊要仔細聽鋼琴高聲部給的和弦重音,以此判斷自己的節奏是否與鋼琴相吻合。到了114小節,小提琴旋律開始漸強,音樂情緒逐漸激動起來,引出后面的發展部。
在發展部中,旋律到了真正體現小提琴演奏者技巧的時候,開頭出現的和弦八度大跳,連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和三連音八分音符,頻繁的換把跨弦,加上與鋼琴伴奏的配合,這些都為本身就不好演奏的小提琴更加大了難度。這里小提琴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因速度過快而失去節奏感,因此聆聽鋼琴伴奏給出的重音很關鍵,尤其是小提琴連續快速三連音時,鋼琴伴奏給出的八分音符恰好都是三連音重拍上的音,所以在演奏時做到與這些音對應,節奏便不會丟失。
再現部開始采用了呈示部里的各個主題,此處的伴奏音形也大致與前面相似,因此在與鋼琴伴奏的配合上還是前面提到的幾點,但再現部的力度方面應被給予更多關注才行,力度的變化也關系到小提琴與鋼琴哪一個才是主題旋律,因此在小提琴弱奏時,鋼琴應更加弱化,之后隨著小提琴聲部的逐漸加強,連續震音將音樂推至樂章尾聲。
小提琴充滿力量的聲音再次在G弦上響起,尾聲與呈示部的主部主題首尾呼應,更加凸顯音樂的均整性,同時鋼琴伴奏織體改變,使得旋律聲部更加豐富,最后在鋼琴的主音與主和弦再三強調下輝煌結束。
《西班牙交響曲》作為十大著名小提琴協奏曲,其旋律的華麗優美是被人們稱贊的原由之一,同時這首樂曲所體現的高超技巧性也是世界公認的,因此想要完美詮釋這首作品,不僅需要分析主奏聲部的曲式結構、調式風格、伴奏部分也是同等重要的。當然一首好作品的呈現,還是需要演奏各方相互配合協助完成的,這才有助于音樂形象的體現,才是演奏者達到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