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昊
摘要:漢語是我們國家最主要的語言體系,在聲樂演唱中最為廣泛和普通。歌唱是一門綜合藝術,歌聲表達出人們的情感、遇事的情緒。在歌唱過程中,音律的表現和聲樂本身的功能不能完全表現出作品的魅力,這一切都與歌唱者有關,而咬字與吐字是最關鍵的。在演藝作品時,清晰、準確的歌唱語言使歌聲更具有生命力、感染力。因此,正確的咬字、吐字在歌唱中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漢語語音 ?歌唱 ?咬字 ?吐字
漢民族的語言是以普通話為主,而歌唱是通過語言來表達歌曲思想內容的,這是它與其他音樂形式的不同之處。有時候我們會認為只要會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歌唱中的語言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其實會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遠遠不夠的。歌唱中的語言要受發聲方法和旋律的制約,演奏樂器可表達樂曲的感情,但無法表達文字的具體內容,而歌唱卻是一種帶有旋律感的溝通,她更像是一種“語言”,不但能唱出樂曲的感情,還能清楚地唱出文字,字聲結合,感情表達更為豐富,這就比其他音樂形式更能直接地與聽眾產生共鳴與交流。在歌唱中,音樂浸透著語言,語言溶解著音樂,而歌唱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之上的藝術,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們在演唱的時候既要做到咬字吐字像說話一樣自然清晰,又要融入旋律、加入感情,使表演親切、感人,所以清晰準確的歌唱語言是聽眾聽懂歌曲內容并與演唱者產生情感交流的關鍵。
一、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含義
在演唱中的咬字與吐字是指在演唱中能準確地將字的生母和韻母讀出,使近聽不刺耳,遠聽不含糊。準確的運用口腔各個發聲部位,使唇、齒、舌、腭等器官靈活運用。將字的頭、腹、尾音清晰地送出,而又能有機的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字音。但是在歌唱的過程中,咬字與吐字并不是一氣呵成的,咬字與吐字是發音時先后發生的聯系緊密的兩個步驟,而且在我們中國傳統演唱的方式中也存在一套咬字吐字的方法,即咬清字頭(出聲)——引長字腹(引腹)——收清字尾(歸韻)。這種方法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當然,我們還要結合現代漢語字音構成以及發聲方法來進行新的解釋。
咬字是指在氣息的支撐下,按照漢語發音的要求把字頭的聲母,按一定的發音位置,合理的控制并調整喉、牙、舌、唇等發聲器官的狀態和氣息的強弱,予以咬準并將字音正確清晰完整的發出來。
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韻母)的發音,即把字腹的韻母按照不同的口型予以引長吐準,并收清字尾。
二、現代漢語的字音構成及歌唱發音方法
聲樂是與文字語言相結合的藝術,和文學語言的關系密切。由于文學語言的幫助,聲樂具有思想的細膩性和感情的確定性等特點,這是其他藝術所不能及的。當今演唱中國聲樂作品中,一般使用現代漢語語音及普通話語音來演唱,只有在特別情況下,如為了強調地域特征或少數民族風格,則會使用方言或少數民族語言。俗話說“字正腔圓”,可見正確的咬字吐字在聲樂技巧種的重要性。要想在歌唱中做到字正腔圓,或在聲樂欣賞中領略字正腔圓的韻味,就必須了解現代漢語的字音構成以及發音方法。
(一)聲母五音
現代漢語拼音的聲母共有21個,按照發音部位的不同,傳統上分為唇、舌、齒、牙、喉五音。其中,唇音通常分為:雙唇音與唇齒音,雙唇音需要由上唇與下唇接觸發音,如歌曲《黃土高坡》中第一段歌詞中的“坡”就需用雙唇上下接觸發出。
(二)韻母四呼
現代漢語拼音的韻母共有38個,按照發音口形的不同分為“四呼”,按照傳統的用韻原則又可分為“十三轍”。其中漢語拼音的韻母種類多樣,可大致分為:單元音、雙元音、復合元音,鼻韻母四個類別,其中,單元音與雙元音是由一個或兩個韻母組成,發音簡單,組成的的字大多為語氣詞,如啊、喔、餓、兒、衣等等。
復合元音則需要讀者在發音時用嘴唇和舌頭同時從一個元音的位置過渡到另一個元音,如:唉(從a到i)、奧(從a到o)、鷗(從o到u)、尤(從i到ou)等。
鼻韻母是在前音或者尾音需要帶有鼻音的韻母,如:恩(前鼻音)、昂(后鼻音)、安(前鼻音)、英(后鼻音)。
(三)字音結構
現代漢語的字音構成包括三個要素:即聲母、韻母和聲調(包括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語氣助詞及輕聲字常為零聲調),每個要素都有區別字義的作用。但具體地說,并不是每個字音都包括三個要素。傳統的字音結構將字音分為字頭、字腹和字尾三個部分。
普通話字音的字頭包括輔音(聲母)或輔音(聲母)+元音音素(介母)兩種形式;字腹是由單元音(單韻母)、或元音音素(部分鼻韻母中的元音)、或主要發響元音音素(復合韻母及部分鼻韻母中的主要元音)擔當的;字尾只有五個,其中以元音因素收尾的3個(i ,u ,o)以輔音因素收尾的2個(n ,ng)。
(四)收聲方法
演唱中國聲樂作品十分重視字的收音,并且根據不同韻類將字的尾音歸到應有的位置,使得字音唱的準、聽得清、傳得遠。
三、歌唱中咬字與吐字應注意的幾個關系
吐字的清楚,是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最起碼的基本準則,而在歌唱這一項需要全身協調的表演中,我們更應該注意吐字時的拼音動作和全身肌肉以及體內活動的協調,所以,在歌唱時,就需要我們像“說”一樣的唱字,既要使語言清楚,又要使情感得到美化,吐字既要清楚,又要到位,這都需要與歌唱的呼吸,氣息的運用,腔體的調整緊密的配合,達到全身的統一協調。
(一)字與氣息的關系
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所謂氣息就是歌唱中的呼吸,而正確的歌唱呼吸,不準抬胸提肩,要保持胸部的舒適。氣息是支撐字的動力源,如果一味去強調咬字吐字,卻沒有正確的氣息配合支持,那么聲音難以在共鳴下形成字,歌詞聽起來比較干癟。要想使歌唱時的語言優美動聽,必須先把氣息調整好。在放松的狀態下,吸氣時能感覺橫膈膜的下降和腹部的全面擴張,用深呼吸的感覺把腔體打開,好似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共鳴的管道,上下共鳴貫通,那么咬字吐字就在這個管道里產生,把字說清楚,做到氣息中有字,字中有氣息,它們之間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二)字與聲的關系
歌唱時的咬字吐字必然會受到日常說話習慣的影響。蘭培爾蒂曾說過:“歌唱的聲音出自講話的嗓音。”自古以來,音律的制定,歌曲的創作,原本都是根據人的語音發音。在歌唱中,就要求我們依字發聲。
1.依字發聲能使發音部位準確無誤
初學聲樂的學生很難找到發音部位。依字發聲可以防止發音器官似是而非、漫無邊際的紊亂行動。
2.依字發聲能使字和聲均衡一致
初學聲樂的學生有一個通病,為了單純追求“歌唱方法”,往往依聲套字,字聲分離,產生包字現象。只有堅持依字發聲,才能使發音器官自然協調,是讀字和發聲處于均衡狀態,
3.依字發聲有助于唱高音
我們有時候對唱高音非常膽怯,每到高處就退縮躲避,采取非理性行動,甚至怪叫。如果我們依字發聲,就能更好地在高音上讀鼻腔字,戰勝恐懼。
(三)字與共鳴的關系
無論是歌唱發音還是講話朗讀,一切有聲語言都具有共鳴。字的共鳴也是歌唱發音的共鳴,沒有字的共鳴就沒有歌聲的共鳴,脫離字音的共鳴是毫無意義的共鳴。
1.口腔共鳴
在演唱的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口腔共鳴的優劣取決于口腔的張開度。進而言之,對一定的母音(元音),要有其相對應的口腔張開度。口腔的張開度及形狀是形成口腔共鳴的基礎,語音的口腔共鳴點主要在于門齒后的硬腭處。歌曲不能脫離語言而單獨存在,歌聲離不開字的語音孤立發展。
2.鼻腔共鳴
所謂鼻腔共鳴就是氣、字、聲在鼻腔里的震動,字的出聲點和共鳴點都在鼻咽處。鼻腔共鳴的字有an,en,ang,eng,ong以及所有聲母之間相拼的字。這些字的韻母都稱為鼻韻母。鼻腔共鳴對歌唱中咬字吐字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地區別口腔字和鼻腔字,有效集中聲音,防止聲音發散。
3.頭腔共鳴
頭腔共鳴是高位共鳴,頭腔共鳴的產生比較復雜,首先必須有完美穩固的鼻腔共鳴,然后在鼻腔共鳴的基礎上,使咽腔(口咽和鼻咽腔)管道氣流暢通無阻,與此同時將氣、字、聲由鼻咽處投射到額頭里去,并產生共振。在歌唱時,高音區的頭腔共鳴尤為重要,難度較大。
聲樂是音樂與語言完美結合的一門藝術,歌唱的語言是聲樂的靈魂。優美的聲音固然不可缺少,而語言的表達、吐字的正確與否,則直接影響歌唱的發聲位置、共鳴等歌唱技巧的完成。如果在歌唱中歌唱者不能做到咬字準確、吐字清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就不能完整演唱歌曲,不能很好的表情達意。正確地掌握咬字吐字的技巧,是我們學習聲樂的必備條件之一。只有準確的語言表達與優美的聲音結合,才能生動形象地表現一首作品,才能使歌唱具有感染力。因此,只有掌握了歌唱中咬字吐字的方法、規律,并加以練習,聲音才能完美地呈現在聽眾面前。
參考文獻:
[1]朱玲.中國聲樂作品欣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李萍.中國現代民族聲樂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鄒長海.聲樂藝術語言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4]趙世民.字正,也要腔圓[N].中國藝術報,2007.
[5]閆世萍.淺談歌唱中的咬字藝術[N].音樂周報,2011.
[6]余輝.淺談正確的吐字對歌唱發聲的重要性[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
[7]薛良.歌唱的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