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晶
摘要:民歌是我國一大傳統音樂遺產,其風格的多樣化吸引了學者的目光。進而,民歌藝術的多元化風格引起了民歌演唱風格多樣化的探究。如何將民歌的演唱方式融會到民族聲樂教學中,其能否促進民歌聲樂的發展是值得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民歌 ?多元化風格 ?民族聲樂教學
中國民歌豐富多彩,亦有多種類別。各民族、各地區內所流傳的民歌唱法豐富多樣且風格迥異。民間唱法是民族聲樂歌唱的源頭,其富有濃郁的鄉土風情與民族特色,夾雜著原始的情感。民間唱法豐富多樣,不僅僅是由于旋律的不同而引發的行腔上的不同,更是由于其民族審美要求的不同而產生的濃厚的民族情感與地域特色。民歌在特定的環境中產生,在特定的文化積淀中滋養,吸收了當地文化的精華,帶有濃厚的地域性特色。因此,在不同民族區域內所流行的民歌,會有不同的演唱特色。如蒙古族悠揚的長調,富有神秘色彩的“呼麥”,黃土高坡上高亢的信天游,江南水鄉柔婉的小調等。這些不同風格的歌曲,清晰地刻有民族風格的印記。也正是由于這些不同的風格,才有了演唱方式的改變。
中國民族唱法包括戲曲、曲藝及民歌的演唱方法。民族唱法是一種以語言為基礎,以其獨特的行腔韻味及形體表現相結合的綜合性演唱形式。其中,民歌的演唱方式是重中之重。民族歌曲的演唱包括字、腔、情、韻。可見,民族歌曲的演唱離不開民族語言。如蒙古草原中伴隨著馬頭琴的悠揚旋律與江南水鄉細膩的吳儂軟語,在演唱中咬字方面會有極大的差異。再如陜北民歌《蘭花花》,在咬字上應突出陜北民歌豪爽、質樸的風格,并用地方語言將蘭花花人物形象展現。湖南民歌《瀏陽河》,用湖南家鄉話來演唱,更加突顯湖南民歌的風情,體會到湘音的韻味。
歌唱是一門視聽藝術,演唱者通過聲音向觀眾傳遞作品。俗話講“字是骨頭韻是肉”,可見,咬字發聲與歌曲韻味是民歌演唱中較為重要的部分。韻味即歌曲的風格特色,歌曲風格主要指歌曲的曲調風格特色及演唱者所運用的唱腔。民歌的風格除地域性、民族性,還具備歷史性,一首歌曲往往帶有民族性與時代性。民歌為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蘊含著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與情感愿望,更有著本民族的生活習俗與語言特點等。因此,在演唱中不應僅追求字正腔圓的聲腔,更應該追求作品的內容,通過聲音表達情感,表達該民族的民族特性。
在聲樂教學中,不同題材的作品應運用不同的演唱技法來進行實踐。如蒙古族民歌《牧歌》,該作品意在表達牧民們歌頌美好生活,演唱時應將悠揚、嘹亮的聲音及自由奔放的節奏以及極具蒙族特色的顫音展現,從蒙族人民的角度去體會該作品所表達的內涵。再來看蘇州歌曲《太湖美》,其與北方粗獷、豪放的風格截然不同,該作品有著江南小調特有的委婉與細膩,演唱者在咬字上應注重輕、柔。在涉及到方言時,應用本地語言演唱以增加地方韻味。
在民族在聲樂教學實際操作過程中,歌唱者首先應當對歌曲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才能使演唱準確表達作品內容。其次,在面對不同風格的作品時,應當首先把握作品的基調,并增加自己的感悟與理解,使作品賦有個性。千篇一律,一味效仿,只會使得民族聲樂唱法變得更為單一。要注重指導學生準確塑造角色,準確表達作品內容與思想情感。如近現代著名民族歌劇《白毛女》,喜兒這一角色經過無數演唱者的塑造,其中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塑造堪稱經典,令人難以忘懷。郭蘭英老師以山西人特有的風格,以樸實無華的唱腔,將喜兒這一角色演得活靈活現。隨后,歌唱家萬山紅對喜兒這一角色進行了新的闡釋,其以高亢嘹亮與極具表現力的嗓音將其完美詮釋,將一個全新的喜兒展現在觀眾面前,使人眼前一亮。經過無數表演藝術家的創新,歌劇《白毛女》中“喜兒”這一角色早已在幾代人心中根深蒂固。一部歌劇或是一首歌曲的成功,除創作者的一度創作外,演唱者的再度創作也極為重要,這也正是歌劇《白毛女》經久不衰,永葆光澤的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聲樂教學實踐中,應注重民歌風格的多樣性特征。在演唱作品時,不能像視唱練耳練習那樣,簡單機械的將歌曲表達,要深刻體會不同風格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如我國民歌《繡荷包》,該作品有多種版本,所反應的內容也幾近相同,但風格各異。山西民歌《繡荷包》,內容較含蓄,曲調優美流暢。云南民歌《繡荷包》,曲調較活潑,所表現的感情更為濃烈。四川民歌《繡荷包》帶有濃重的川味,歌詞中運用了四川方言,進而增強了歌曲的表現力。山東民歌《繡荷包》,語言質樸,該作品層層敘述了姑娘連夜趕制荷包,并將荷包送與情郎的故事梗概,歌曲中多用襯詞,將山東的風土氣息淋漓盡致的展現。
可見,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地域中會有不同的特色和表現方式。如在聲樂實踐中僅僅按照同一個標準去衡量作品,用同一種表現方式來表達作品,那么民族聲樂唱法會逐步單一化,且更為重要的是不能夠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極致的表現。因此在聲樂教學實踐中,在將民歌多元化題材注入到民歌演唱中時,更應該注重民歌演唱技法的多元化。
基金項目:
本文為武漢音樂學院2014年院級科研項目《基于“民族性”的多元風格演唱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作用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4yjkt13。
參考文獻:
[1]魏占河.山東民歌演唱漫議[J].中國音樂學,2000,(04).
[2]李強.湖南懷化羅子山高腔號子淺析[J].中國音樂,2002,(02).
[3]寧萌.淺談民歌演唱的風格把握[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02).
[4]陸沁.淺談民歌演唱風格發展[J].中外企業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