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讓出了許多空間和容量,使我們更有條件加強生態建設,更有精力打生態攻堅戰。
我區地處干旱地區和半干旱草原,草原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主要的功能應是生態屏障;而我區的森林,其最大價值和主要功能不是出產木材,而是提供優質水源、生態屏障及其物種多樣性的“基因庫”。在發展過程中,我區始終要兼顧牧區生態、牧業經濟、牧民生計的協同發展。
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三次全委會議暨全區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加生態資產,減少環境負債。據初步測算,內蒙古森林和草原碳匯潛力巨大,森林二氧化碳年吸收量為13203萬噸;草地二氧化碳年吸收量為1682萬噸。這些碳匯資源一旦實現市場交易,其內在價值將遠高于碳減排交易價格。我區應積極謀劃參與華北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建設,力爭碳排放權交易的主動地位。森林和草地碳匯以配額方式納入重點企業的碳排放考核,抵償其碳排放額度,調動企業建設碳匯基地的積極性。應加快推動碳匯示范基地建設,量化碳匯等生態服務功能的市場價值,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效益的轉變。要用最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健全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包括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完善生態補償法律法規,建立區域及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制度。這將有利于協調好開發與保護的關系,有利于開展全過程的污染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