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斌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地跨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等9個旗市,與俄、蒙之間邊境線長440公里,區域內林業職工近20萬人,涉林人口約100萬人,有22個少數民族在此聚居。生態主體功能區總面積10.67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8.17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森林面積的39.3%;活立木總蓄積8.87億立方米,占自治區活立木總蓄積的68.7%。區域內984條河流和多處濕地是黑龍江、嫩江的發源地,其森林生態系統在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凈化環境、匯碳釋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五年間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面積凈增9.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0.89個百分點,活立木蓄積增加6257.76萬立方米,是全國總活立木蓄積的1/10。作為全國國有林區之首的大興安嶺林區,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更要在發展中主動融入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創新管理、轉型發展,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先行林區,為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和把自治區建成北方重要生態屏障作出更大的貢獻。
一、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筑牢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保護、生態建設絕非一日之功,大興安嶺林區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高度重視環境和生態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堅持“采育結合”,循序漸進。“天保工程”實施后,大興安嶺林區進入了以生態保護為主的發展階段,木材年生產量由原來的425萬立方米削減到目前的110萬立方米。林區廣大干部職工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通過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和采取有效舉措,加大生態保護和建設力度。
一是加強森林資源監督管理。一方面,以嚴格保護林業生態功能區完整性為重點,堅守林緣紅線,嚴厲打擊毀林開荒、蠶食林地等違法犯罪行為。最近3年,大興安嶺林區通過采取專項行動,收回林地3萬畝,已恢復造林5400畝;同時,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增強林區生物多樣性,保持林區生態平衡。另一方面,嚴格執行林地使用定額和審核審批制度,推行了占用林地現地撥交、事中監督、事后檢驗的管理方式,避免少批多占等行為發生。
二是加快提高森林經營水平。首先,加強森林撫育和營造林工作,組織動員廣大干部職工積極開展義務植樹造林活動。“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大興安嶺林區年均完成人工造林38萬畝。統計顯示,“十一五”期間,林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6.55%,森林蓄積量增長6105萬立方米,森林資源總量已恢復到建國初期水平。其次,通過采取科學的措施,有效防控了森林火災及森林病蟲害發生,不僅防撲火綜合能力顯著增強,而且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無公害防治率、預報準確率、種苗產地檢疫率均完成國家指標。再次,廣泛開展林地恢復工作。結合林區棚戶區改造,動員職工從山上的林場、居民點向所在地中心城鎮移居,目前已有生態移民3萬戶,撤銷林場30個,場址造林6萬畝。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經濟轉型和繁榮發展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及大興安嶺林區重要講話精神和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林區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原則,重視科技進步,全力開展“五大基地”建設,做強主導產業,發展替代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經濟轉型發展。
一是建成內蒙古最大的森林碳匯基地。按照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思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建立生態保護長效機制,加強森林管護力度。力爭到“十二五”期末,有林地面積增加20萬公頃,達到823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增長4000萬立方米以上,達到9.2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1.85個百分點,達到78.4%。
二是建成內蒙古最大的商品林儲備基地。通過人工造林、現有林撫育、低價林改造等方式合理調整林種和林齡結構,加快特色經濟林、珍貴樹種和大徑經濟林等商品林培育,增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資源戰備儲量和林產品市場供應能力。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完成人工造林100萬畝,低產林改造220萬畝,補植補造500萬畝,森林撫育2610萬畝,珍惜樹種、經濟林培育61萬畝,大徑材培育315萬畝。
三是建成內蒙古最大的綠化苗木生產基地。在原有種子園和苗圃的基礎上,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以科技為支撐,組建一批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園林綠化公司,實現苗木產業發展的規模化、產業化。力爭到“十二五”期末,新建種子園、采穗圃5處,新建采種基地10處,建設林木種質資源基地5個,年產苗量2億株,實現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
四是建成內蒙古最具特色的生態旅游休閑基地。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是鮮卑與蒙古民族的發祥地,而且孕育了“三少民族”文化。正因如此,森林生態旅游已成為林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支柱產業。目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以全力推進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建設為重點,不斷加大旅游資源的整合力度,已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8個、國家級濕地公園2個,逐步形成旅游產業的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服務體系,以生態旅游的蓬勃發展,推進生態產業進步,壯大林區經濟實力。
五是建成內蒙古最大的綠色林特產品培育加工基地。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林下資源豐富,生長著各種山野菜、漿果、食用菌類和野生藥材。按照規模化、集約化的思路,通過企業連基地、基地連林戶的方式,利用林區現有的“諾敏山”等品牌的優勢和成熟的食用菌培植技術,扶持發展以有機黑木耳、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和以蕨菜、黃花菜等為主的特色山野菜產業。大力提高藍莓、大果沙棘等野生果品的產業化水平,開發系列產品。同時,通過引進技術、資金,大力發展牛、馬等養殖項目。發展狐、貂、馴鹿、林蛙、野豬、山禽等特種經濟動物養殖業,建設林區特色珍稀動物養殖繁育基地。
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提出的“五大基地”建設,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的戰略目標。通過“五大基地”建設,不僅使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生態功能全面提升、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而且大大增強林區的經濟實力,為建設生態文明先行林區奠定堅實基礎。
三、加快綜合配套改革, 實現林區社會事業全面快速發展
2014年8月8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特別指出,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開展國有林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這既是對林區過去改革發展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林區未來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此次綜合配套改革,是在原有改革基礎上,更注重生態保護與建設功能的發揮,是為推動林業改革發展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探索路子和積累經驗。
當前,大興安嶺林區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為緊緊抓住這次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有利契機,林區本著“全面統籌,積極穩妥,協調推進”的原則,成立了相關領導小組,組織人員密切關注、深入研究,積極參與各項改革政策的調研和方案制定,做好數據核實和基礎材料等前期準備工作。同時,大力推進林區轉型產業向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積極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助推林區產業做大、做優、做強。通過這次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林區不僅可以深化改革、推動企業進步、實現社會事業全面快速發展,而且能較好地解決有關生態建設制度與機制方面問題,實現政策上的突破,在生態建設方面再創佳績,努力成為國有林區改革發展和生態建設的典范。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興安嶺林管局黨校)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