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為深入了解、把握和研究目前我區非公經濟發展法治環境的實際情況,內蒙古黨校課題組于2013年8月-11月在全區12個盟市開展了問卷調查工作。按照各個盟市非公經濟比例、行業、規模等選取樣本,共發放問卷51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86份,有效率為95.80%。有效問卷中:私營企業2886份、個體工商戶1722份、外資企業278份。
一、我區非公經濟發展法治環境的現狀
(一)非公經濟主體對自身發展法治環境的宏觀評價與需求
對自身發展法治環境的滿意度。滿意率為87.99%。其中,非常滿意占9.60%,滿意占30.27%,基本滿意占47.69%,不滿意占12.01%。
對自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地位的認識。抱有雙重矛盾的社會心態:既認為自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比為45.97%;又認為自身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必要有益補充,占比為61.42%。
當前我區非公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前八位依次為稅費較重、融資難融資貴、社會服務體系不完善、市場準入限制多、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獲得公共財政資金支持少、存在歧視、優惠政策落實難。
非公經濟發展環境和法治環境建設的優序選擇。從大環境上講,最應優化的環境前五位分別是: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和政務環境。對于非公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最應優化的前五位法治環節依次為:法律與政策協調、行政執法、公務員尤其是領導干部法治理念提升、對權力監督制約和企業自身守法。
(二)非公經濟主體對自身發展法治環境的微觀評價與需求
政策環節:關注政策的穩定性、公平性和執行性。有關非公經濟政策方面存在的八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依次為:政策不穩定,缺乏連續性;政策不公平;政策執行力差,落實不下去;政策引導缺乏,不充分;政策一刀切,未考慮地方和行業特殊性;政策過于宏觀,可操作性差;政策宣傳不到位,對政策不了解;政策與法律相沖突。
立法環節:關注立法的協調性、民主性和科學性。在涉及非公經濟立法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前五位依次為:許多法律與政策不協調,執行中左右為難;立法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低;立法上“非公經濟”概念不清、外延不明;立法部門化和部門利益合法化;立法內容不具體明確,可操作性差。
行政執法環節:關注服務性、公開性、體制性。有關非公經濟行政執法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前五位依次是:部門服務不到位、政務公開不夠、執法不公、決策時征求意見面窄和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為促進非公經濟發展應突出整治的行為前六位依次是: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檢查、亂拉贊助、吃拿卡要。一些部門亂收費或只收費不服務主要表現的領域前五位依次是:贊助費、消防設施配套費、工會會費、協會會費、治安費。在完善非公經濟公共服務體系方面,目前應突出抓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及時向社會公布有關產業政策、發展規劃、投資重點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搭建人才技術服務平臺;提供創業就業服務和加強對非公經濟發展動態的監測、分析和引導。
矛盾糾紛化解環節:關注糾紛解決的平和性和救濟渠道的通暢性。涉及非公經濟的矛盾糾紛主要為民事糾紛,前六位依次為:產品與服務質量糾紛、合同糾紛、涉稅涉費案件、征地用地糾紛、權屬糾紛和勞資糾紛。非公經濟主體解決糾紛的傾向性方式,前五位依次為調解、協商、仲裁、找律師咨詢、訴訟;關涉非公經濟的矛盾糾紛化解在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有四項,依次為渠道不暢,缺乏有效的維權通道和平臺;非公經濟主體自身缺乏維權意識;有歧視,不能一視同仁,保護公私財產的法律力度不一致。
守法環節:關注人才、誠信和維權。非公經濟自身在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前四位依次是:員工素質低,缺乏專業人才;經營管理不科學;資金不足;技術改造相對滯后,科技創新能力低。非公經濟主體違法行為中前四位主要表現為合同違約、假冒偽劣、賬目不實、偷稅漏稅。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中拖欠工資、延長工時、加大勞動強度現象占28.95%;個體經濟中反映缺斤短兩、偷工減料現象占26.36%。非公企業在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上存在的突出問題前五位依次是: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內容不規范,履約率低;壓低和拖欠工資,延長工作時間,濫施扣罰;勞動安全、勞動保護與衛生條件較差;基本社會保險缺乏;企業沒有工會,雇員沒有共同利益代言人。
監督環節:關注雙向對等性和互動性。非公經濟主體認為對行政機關較有效的前三種監督方式依次為:建立非公經濟主體對行政機關履職評議制度;完善行政機關效能評比、績效考核制度和建立行政機關行風自我測評制度。
二、我區非公經濟發展法治環境的優化建議
(一)在踐行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并行的“大環境”理念下優化非公經濟發展法治環境。要統籌非公經濟法治環境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各相關主體,包括政府、市場、社會一定要冷靜思考,權責明確,各安其位,謹守分際,要以優化全方位發展環境為著力點,把軟環境建設作為硬任務,建設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在“大環境”理念下,需突出優化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政務環境和輿論環境。
(二)政策環境優化上要突出穩定、科學。在加強政策的公平性、執行性和引導性的同時,更應突出強化政策的穩定性。在市場準入、金融服務、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價格收費、土地礦產要素保障等針對非公經濟的政策扶持上,自治區、盟市、旗縣區三級黨委政府一定要保持政策穩定、持續、透明、可預期。
(三)市場環境優化上要突出公平、高效。為解決我區非公經濟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化進程緩慢問題,必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建立踐行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解決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力促實現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效應,真正做到“大中小微企業并舉,外埠本土企業并肩,國有非公企業并進”。
(四)法治環境優化上要突出穩定、規范。一是準確把握提高立法質量的關鍵環節。最關鍵的是要注重立法的協調性,解決政策與法律不協調、執行中左右為難的問題。二是抓準抓好矛盾糾紛化解的核心環節。要搭建有效的維權通道和平臺。建議由自治區工商聯牽頭成立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維權投訴服務中心,要大力推廣ADR即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
(五)政務環境優化上要突出便捷、公正。一是政府要全面正確履行職能,避免“短板效應”,不能過于強調和突出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而致使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偏弱。二是繼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政府最該推進的工作是減少執法層級,下移執法重心,加強直接面向服務對象的一線基層執法力量。同時,強化綜合執法,整合執法主體,相對集中執法權。三是強化權力制約監督機制,推動執法規范化建設。在具體工作中應大力推行政府行政績效考核與評估制度這一常規性行政機關內部自身建設抓手和建立非公經濟主體對行政機關履職評議制度這一外部建設抓手。四是轉變工作作風,提升服務質量,重點改進工商等10個部門的“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的工作作風。
(六)輿論環境優化上要突出健康、正向。一是宣傳報道黨委政府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激發非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改革舉措和政策待遇;宣傳報道各地區、有關部門推動非公經濟發展的好經驗、好做法;宣傳報道非公經濟主體科學發展、誠信守法經營方面的先進典型。二是大力宣傳非公經濟的功能定位,明確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三是宣傳強化非公經濟主體自身的市場化意識。
(作者單位:內蒙古黨校法學教研部)
責任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