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宗
黃斌,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由于長期從事農技推廣工作,農牧民都親切地叫他“老推”。黃斌也默認了這個稱呼。他和同事、朋友戲言:“如果將來我死了,生平介紹最簡單,就一句話:從參加工作至退休,一直在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是一個真正的‘老推”。
在農牧民眼中,黃斌是“真心為他們服務的人”
2000年,組織上任命黃斌為鄂托克旗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他帶領農技推廣站的技術人員,租土地進行青貯玉米、高產玉米、雜交高粱品種的品比試驗、測土配方施肥試驗,先后撰寫完成了《鄂托克旗噴灌條件下玉米高產高效機械化栽培技術模式》等10多篇課題報告,引進化肥合理利用及配方施肥、飼料玉米栽培等50多項農牧業先進適用技術,使全旗農業先進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為全旗農業新增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
他還創新服務模式,提倡依托農業科技項目和科普示范基地,以科技特派員和科普志愿者為主體,主動與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協會和規模種植戶、科技示范戶進行科技結對并提供服務,成為廣大農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典范。他在賽烏素現代農牧業示范園區著手建立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分別被自治區和鄂爾多斯市命名為“農業科技先進試驗示范基地”。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是黃斌的工作準則,這項準則是黃斌從參加工作起就定下的。
1986年春耕備耕之際,應堿柜鄉的要求,單位派黃斌到該鄉開展技術服務與農資協調調運工作。堿柜鄉15000多畝地,馬鈴薯種植面積近50%。由于農民每年自留馬鈴薯種子,造成種質退化,產量逐年下降。針對這種情況,黃斌建議推廣脫毒種薯,對馬鈴薯品種進行更新換代。為了讓農民接受新品種,只要有時間他就和綜合站的人員深入到8個村,組織開展技術咨詢、培訓,到田間地頭實地指導,有時干脆就住到農民家里。一個多月下來,脫毒種薯的推廣率達75%。時任農技站站長的白和平贊許地看著黃斌說:“干得不錯,后生!就是人瘦了。”黃斌笑著說:“我是瘦了幾斤,可地肥了。一畝地增產500斤,5000畝地那就是250萬斤,值了!”
2008年,在鄂托克旗委、政府的支持下,黃斌帶領農技站全體科技人員在賽烏素地區組建了賽烏素現代農牧業試驗示范園,與內蒙古農牧科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對玉米新品種新技術開展試驗研究。這些玉米在展示基地按科學施肥進行種植后,比當地玉米提前成熟一個月。黃斌把農牧戶邀請到展示基地參觀,農牧民看到提前成熟并且產量高的玉米后信服了。按照他的技術,當地玉米平均增產20%。
2013年以來,黃斌帶領同事在工作之余經常到農牧民家中不定期舉辦“農技夜校”,將他們在農業技術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農牧民,使農牧民戶均減少投入6000元,收入卻增加了10000元。
在同事眼里,黃斌是“老大哥、老朋友”
“搞農業工作很苦,很累,而且成效慢。我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過傳幫帶,我們培養出了一支十幾人的小團隊,成員中有8個本科生和研究生,這讓我非常欣慰。”黃斌說。
2000年,剛擔任站長的黃斌就教育所有員工要強業務、強素質。他帶領員工搞新品種試驗示范,進行技術練兵,全面培養團隊的實踐技能。
和黃斌一起工作的同事,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任何事都想和他聊聊。“80后”大學生白小偉,自家開著公司,被同事戲稱“富二代”。他對在農技站兩年多的工作體會很深:“剛開始和黃站長到田里干活,一天下來累得夠嗆,就不想再和他們下鄉了。黃站長看到后對我說,作為年輕人應該多學東西、要能吃苦。他蹲在地里干活,一天下來腰酸腿疼,站都站不起來。但第二天,他又能充滿干勁地投入工作。在黃站長的感染下,我轉變了想法.從他身上,我不僅學到了農技知識,還學會了做人的道理。”
剛來農技站工作半年多的研究生張朋飛,談起黃斌和這支團隊顯得很興奮:“我來單位報到時,黃站長得知我在北京干過草莓種植,就興奮地對我講,這里正需要這方面的技術人才,讓我趕快和以前的公司聯系引進草莓品種。這項工作由我全面負責,需要什么都全力支持。項目開始后,從黃站長到各位同事對我提出的事項都很重視,讓我感覺壓力很大,但也讓我感到,我們的團隊是一群干事的人,農技站是一個能干出事的地方。我相信,跟著他干一定能有所作為。”
團隊成員開玩笑地說:“想見黃站長,難!黃站長的辦公室永遠是‘門難進。”黃斌經常下鄉蹲點,他的辦公室大部分時間都鎖著,他和他的團隊常年都工作在田間地頭。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黃斌和他的團隊的努力下實現了小型機械進棚送肥、翻地、旋地,極大地減輕了勞動強度。在自治區農技推廣站的支持下,鄂爾多斯市率先成功使用秸稈反應堆技術;率先利用網絡技術實現溫室內二氧化碳、溫度、濕度等條件電子環境監控和專家遠程指導。
在家人眼里,黃斌是“整天不著家的人”
1990年,由于一場變故,妻子需離開家去北京照顧姐姐的兩個孩子,就把他們年僅3歲的女兒留在家里。黃斌一個大男人又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顧幼小的女兒,困難可想而知。那時,雖然他母親常將孩子接到她那邊,黃斌也時常幫忙喂奶、洗尿布,但遇見工作忙的時候,黃斌怕母親一個人受累,就把幼小的女兒帶到農民家里,趕上擠羊奶時,順便也給孩子喂些。那些年,他最怕過冬季,孩子住在奶奶家,下鄉回來,一進家門,迎接他的是一股鉆心的涼氣。他累得連土暖氣也不想燒,趕緊用電燒一壺熱水泡方便面對付了事,裹著兩條大被就入睡了。由于工作繁忙,加之饑一頓飽一頓,致使他患上了胃炎、胃潰瘍等多種疾病,胃疼起來連飯也吃不下,他就索性一兩天不吃飯。有一次胃疼得實在厲害,大夫檢查后甚至給他下了病危通知書。黃斌的脾曾破裂過,現在已長成了一個硬結。他自己清楚,那是在和牧民建沼氣池時被倒塌的磚墻砸傷的。
1991年,由于胃病的加重,他到北京看病。在看病靜養期間,北京的一些朋友和他商議:你有這么好的農業技術,應該大家合作去北京發展或是赴蒙古、俄羅斯種菜,一定能掙大錢。但黃斌認為,自己的事業在家鄉的田間地頭。胃病好轉后,他毅然回到了鄂托克旗,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
2004年8月21日正值周日,黃斌中午去車站剛把從北京回來的妻子和女兒接到家里,就接到了烏素加汗村村支書打來的電話:村里400多畝玉米發病面臨絕收,希望黃斌盡快去給看看。黃斌歉意地向妻子說明情況,妻子卻笑著說:“去吧,你身子還在這里,可心已經到了地里。”看著如此理解自己的妻子,黃斌笑著踏出了家門。黃斌到了烏素加汗村發現,那400畝玉米因灌溉不當造成了脫肥,需要盡快使用氮、磷肥。黃斌和大家共同給玉米施肥澆水,還給種植戶講解肥料深施的技術要領和各種病害需要的農藥種類及配置比例。兩天后,400畝玉米地全部施完了肥、澆完了水。等到黃斌返回家里時,妻子已經在收拾東西準備返回北京了。
對黃斌常年下鄉,他的妻子也不是沒發過牢騷。可每當此時,黃斌就笑著解釋說:“你再給我幾年時間,讓我干完我喜歡的工作,等我退休了,我再補償你。”
一個人,能干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還有所作為,那么這個人是幸運和幸福的。黃斌就是這樣的人。十幾年的辛勤付出為黃斌帶來了很多榮譽,他先后榮獲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第一次農業普查自治區先進個人、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自治區優秀科技特派員、自治區級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先進個人、自治區植保植檢農藥管理工作先進個人等20多項榮譽稱號。
(作者單位: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旗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劉秉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