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文化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其產業已成為現代文明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內蒙古自治區提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至強區戰略以來,內蒙古文化事業的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以草原文化為底蘊和特色的文化生產力的發展態勢正在形成。此間,內蒙古廣播要適應自治區文化改革發展的要求,更好地發揮作用。
一、堅定不移地以草原文化為根,全力打造中國的“草原之聲”
北方的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共同締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內蒙古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凝聚著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體現著他們獨特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審美情趣,具有歷史的原創性、濃厚的民族性、廣泛的群眾性、博大的開放性、強烈的進取性以及淳樸的自然性等鮮明特征。
文化的力量從根本上講是精神力量,它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要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各民族團結進步、和諧發展,內蒙古就必須大力加強以草原文化為特點的先進文化建設。而歷經60余載不懈跋涉的內蒙古廣播,在引導輿論、傳遞信息、傳播知識、提供服務等各項傳播功能中,始終關注著草原的脈搏,聆聽著草原的呼吸,根植于草原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目前設置了蒙古語廣播、漢語新聞綜合廣播、新聞廣播、交通之聲廣播等八大頻率,全天播音超過100個小時的內蒙古廣播,擁有一支情系內蒙古、前仆后繼的采編播及技術人員隊伍。他們習慣于這里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熱愛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這片熱土滋養著不竭的靈感和激情,孕育著無盡的勇氣和智慧。草原的風滌蕩著他們的胸襟,草原的情潤澤著他們的理想。在全國乃至世界,一大批有分量、有見解、深受聽眾歡迎的反映草原文化的廣播精品脫穎而出,在國家級、自治區級等各類有影響、有規模的評獎中摘金奪銀:《致草原》《草原戀》《草原的呼吸》等分獲中國廣播文藝大獎一、二等獎;廣播劇《母親碑》《畫童與神媽》等分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音樂專題《至真至純 天籟之音》力挫來自美、英、德、韓等海外強勢媒體以及中央臺、上海東方臺等國內領軍媒體選送的精品節目,一舉奪得2001上海國際音樂節“金編鐘”大獎,為內蒙古贏得了榮譽,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此外,各類本土新聞、專題也在全區及全國屢屢獲獎,得到廣泛認可。
雖然我們相較發達地區還有差距,但經過幾代人的辛勤耕耘,內蒙古廣播始終堅持著眼于本土資源、挖掘本土資源、利用好本土資源之路,逐漸明晰了自己的標識,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充分發揮行業優勢,各頻率分工協作,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獨家報道,打造出了中國上空響亮的“草原之聲”。
二、成為繁榮、發展、弘揚草原文化的有效平臺
在連接貫通東西文化交流橋梁的草原絲綢之路上,遼闊、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是不同民族文化風格的匯合地,它在保持本地區和民族傳統文化本色的同時,也汲取著異質文化中豐富的“營養”,創造了輝煌的草原文明。只有充足、深刻地維護、挖掘、發展草原文化的獨特性并以之為根,內蒙古廣播才能在媒體市場、文化市場近乎殘酷的激烈競爭中特色鮮明地生存、壯大,也才能走出內蒙古,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目前,內蒙古臺的蒙古語廣播已在蒙古國落地,而且憑借濃郁的草原文化吸引著大量的受眾,為內蒙古廣播走向世界做出了積極探索,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在專業化的探索中,內蒙古廣播抓住了新的機遇。隨著移動媒體時代的到來,目標聽眾已從定位于出租車司機,擴增到特定的移動人群——都市里購買力最強的人群,贏得了廣告客戶的青睞;調頻廣播接收音質好,為抓住聽眾的耳朵提供了有力武器,同時也催生了《音樂之聲》《評書曲藝》《農村牧區廣播》等專業臺的細分,提高了內蒙古廣播的實際到達率,為整合資源、深掘廣播內容、形成強大合力、提升傳播影響力提供了可能。
互聯網、新媒體的崛起,給內蒙古廣播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自己的傳播渠道。草原文化插上了翅膀,飛躍五湖四海。如我臺主辦的內蒙古音樂網自2005年7月上線以來,不僅受到國內網民的青睞,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荷蘭、俄羅斯、新加坡、加拿大、韓國、泰國、印度尼西亞以及我國臺灣、香港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網民也競相點擊瀏覽。
大量事實證明,內蒙古廣播通過不斷開掘、延伸自身優勢和展示自身特點,為弘揚和繁榮草原文化提供了更多有效、有力的平臺。
三、不斷挖掘廣播文化產業中的文化資本
和農業社會的土地資本,工業社會的貨幣資本一樣,到了生產力水平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文化借助信息技術和數碼技術具備無限復制與使用的功能之后,開始向資本轉化。這時,文化作為生產力的要素不是被剝離出來而是進一步成長起來,形成能夠參與跨區域、跨國界配置與流動的具有支配地位的首要因素。發展以草原文化為底蘊和特色的內蒙古廣播文化生產力,一定要注重文化資本的開發和利用。我們要充分發揮智力支持的積極性,使文化資本成為推動草原文化繁榮、內蒙古廣播產業發展的巨大經濟力量。
內蒙古廣播在此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一方面在財政可能的前提下,合理調整投入比例,逐步把對文化的一般性投入轉到文化項目投入上來。如我臺加大對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挖掘、搶救、整理工作,幾年來先后搜集、整理、錄制了上百首巴爾虎、布里亞特、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民歌,為民族優秀文化的搶救工作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另一方面,在國家政策允許的范圍內,放寬市場的準入條件,開拓多元的融資渠道,不斷把行業外資本引入內蒙古廣播文化產業之中,最終解決了文化的資本貧困與資本的文化貧困之間的矛盾。例如深入發掘內蒙古豐富的草原文化資源,形成一批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精品系列,開發形式多樣的主題草原文化產品,包括以前獲獎的各類廣播精品,積極找尋適合的渠道,動議策劃有融資可能的草原文化活動。草原文化包含著豐富的現代文化產業資源,草原文學藝術、歌舞服飾、歷史遺跡、風俗民情以及蒙古族舞蹈的抖肩揉臂、馬步、長調、呼麥唱技等,都是發展內蒙古文化產業的獨有資源。多年來,我們不斷致力于積極引導企業充分利用我區的文化資源,將富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精華融合在生產和服務中,通過增加文化內涵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以文化經濟項目為載體,推動人文資源優勢向文化經濟優勢轉變,實現以文化促經濟、以經濟促文化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與文化共同發展;集中力量推名人、創名作、塑名劇,堅持三貼近原則,廣泛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廣播業,著力打造立體廣播產業集團,推廣現代生產經營方式。
總之,內蒙古廣播在草原文化的發展、繁榮、弘揚中求新求變,搭建全媒體,提升了傳播的影響力和滲透力;把文化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增加了經濟活動中的文化內涵,打造出了草原文化綠色品牌。
(作者單位:內蒙古廣播電視臺)
責任編輯: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