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倬
溫迪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對未來科技的發展、中學教育的變化,她一直是個行動主義者。雖然每年intel都會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注入4500萬資金,作為英特爾基金會執行董事溫迪管理著這支龐大的基金,但她覺得依然不夠。作為一個教育家,20多年來,她主持著intelisef、未來教育計劃等若干個教育項目,為培養青年人走上科學之路,竭盡所能。
在TED的公開演講上,溫迪幽默地描述了目前學??萍冀逃龑τ谇嗄旰闷嫘牡亩髿ⅲ瑔拘迅鹘鐚τ谶@個問題的關注。她呼吁對中學實驗室加大投入,“雖然孩子們會把一切弄亂,但那是他們能真正對科學發生興趣的地方。”
她鼓勵天才少年們,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堅持研究它,“要把自己當成一個科學家”,而不只是“一個熱愛科學的少年,去記憶一些科學知識”。
這幾年,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聽多了教育資金消減、學校關門的壞消息,溫迪還是會情緒低落。但是,到了每年的3月和5月,溫迪的情緒又會重回高漲。那是美國國內INTEL科學家獎和ISEF評選的兩個月份。從成千上萬個充滿創造力的青年人身上,她又會看到,未來充滿了可能性。
“我遇到的幾乎每一個研究人員,只要到了會場,他們都發出過這樣的感慨─天吶,這些孩子真的在做嚴肅認真的研究!即使,我之前讓他們看過ISEF的視頻,他們在親臨現場的時候還是會感到震撼。這些孩子都是創新者,他們中有25%以上都已經為自己的研究正在申請或成功申請了專利,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會繼續自己的研究。有一天,他們會成為真正的科學家……”
南都周刊:我看過你在TED上的演講,人在很小的時候都愿意去探究這個世界,用手去觸摸,用舌頭舔舔東西的味道,進入學校之后,這種好奇心慢慢喪失了。是學校教育出了什么問題么?
溫迪:很多學校在有效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時,面臨挑戰。在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也是如此。他們只是讓學生去記住一些知識,上課、測驗。學生們可能考試成績也不錯,但并不會激發出他們對科學的熱愛。一個孩子愛上科學,成為一個科學家是這樣開始的:他提出一個原初的問題,那是他自己認為重要的,而且是有趣的問題。他自己或者和其他孩子合作,去追尋答案。他會向老師請教。但絕對不是去記憶、背誦一些現有知識?,F在教育系統面對的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改變我們現有的教學方法。不要只是讓學生去考試,而是讓他們愛上自己做的項目、愛上科學。
南都周刊:中國一直存在這樣的問題,美國科學教育也有這種問題么?
溫迪:是的,美國現在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對科學越來越不感興趣,只有一部分學校可以讓學生去做自己的項目,有實驗室可以用。在美國,我們面對的最大的障礙─是錢和時間。另外一個障礙,可能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中學教科學的老師,他們并不具備應有的科學知識和能力。
南都周刊:這個賽事有相當長的歷史了,這幾年學生的項目有什么變化么?
溫迪:這幾年很明顯的變化是,學生和他們所做的項目不再受學科的局限,物理、化學、醫學、工程學……這是傳統的劃分學科的方法,他們現在打破了學科的藩籬。他們只關注問題本身,在項目中會把各個學科中的知識都運用上,去解決他想解決的問題。這對評委來說是很大挑戰,他們只是一個學科內的專家。但我認為這是特別好的。
南都周刊:這個賽事的宗旨是什么呢?給那些天才以獎勵?教育他們如何做一個科學家?
溫迪:這個比賽頒的500萬獎金是很無足輕重的事情。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呢?這些孩子在這里,像是穿上了科學家的衣服。他們可以問問自己,這衣服適合自己么?當一個科學家真是那么讓自己興奮么?自己還愿意繼續做一些有趣的項目么?這個賽事提供了一個這樣的機會。
另外,當一個這樣的孩子來到這里,他們會發現有成百上千的人和自己一樣,自己不是一個怪咖。自己并不瘋狂,更不孤獨。他們在一起交流,互相留下彼此的聯系方式,彼此分享研究成果。從我個人的經驗來講,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我非常了解科學家,我和科學家們一起工作,我嫁給了一個科學家,也是一個科學家的母親。他們都自由地與各個國家的科學家們交流、分享。
南都周刊:對這些未來的科學家影響最深的人是誰?
溫迪:很多人都可能產生影響。父母有很大的影響,很多科學家的父母就是科學學。還有中學老師,作為導師的科學家、工程師們也有巨大的影響。簡單來說,對科學有興趣的成年人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他們可以鼓勵青少年探索科學、為他們提供支持。幾乎所有成功的青少年科學家的背后都有成年人的關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