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醫(yī)院麻醉科 吉林 梅河口 135000)
?
B超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效果分析
孫紅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醫(yī)院麻醉科吉林梅河口135000)
【摘要】目的:研究B超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的ASAⅠ- ASAⅡ級需行手部或者前臂手術(shù)治療的患者90例,均分為三組,患者均在B超引導下使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一至三組依次使用的甲磺酸羅哌卡因濃度為0.8 %、0.6%、0.4%,分析其應用效果。結(jié)果:三組在麻醉效果方面無明顯差異性(P>0.05),但三組的不良反應情況明顯低于一、二組,且P<0.05。結(jié)論:在B超引導下使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進行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可降低麻醉藥物使用量,減少患者不良反應,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guān)鍵詞】B超引導;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效果
近年來,羅哌卡因在進行神經(jīng)阻滯過程中的應用十分廣泛。由于B超引導下使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不僅成功率比較高,且不容易引發(fā)并發(fā)癥和各種不良反應的問題,因此,利用超聲定位進行神經(jīng)阻滯愈加得到醫(yī)學界的認可,但在B超引導條件下進行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的羅哌卡因濃度適宜量情況并沒有明確定論。本文主要探討在B超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效果,現(xiàn)作如下報告:
1.資料以及方法
1.1 基本資料
隨機抽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間收治的ASAⅠ- ASAⅡ級需進行手部或者前臂手術(shù)治療的患者9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分為三組,每組各30例。一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在18~66歲之間,體重在48 kg -80kg之間;給予一組患者使用甲磺酸羅哌卡因濃度為0.8 %。二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在19~65歲之間,體重在46 kg -81kg之間;給予二組患者使用甲磺酸羅哌卡因濃度為0.6 %。三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在16~68歲之間,體重在51 kg -79kg之間;給予三組使用甲磺酸羅哌卡因濃度為0.4 %。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病情等臨床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應用方法
讓患者處于仰臥位,患肢外展角度為90°,肘屈曲且前臂外旋,手背貼床。消毒完成后,在接近腋窩頂部通過邁瑞多普勒超聲設(shè)備(彩色,DC-3)進行定位,在超聲的科學引導下,通過7 號輸液使用針頭和腋窩頂部形成30°角,使針頭進入至患者腋動脈周圍的相關(guān)組織,其中,一組、二組、三組依次使用的甲磺酸羅哌卡因濃度分別為0.8 %、0.6%、0.4%
1.3 觀察使用指標
觀察三組患者的、起效時間、麻醉持續(xù)時間及不良反應等各方面情況,統(tǒng)計后分析。
1.4 統(tǒng)計學使用方法
2.結(jié)果
2.1 麻醉的起效及維持時間比較(min)
一至三組的分別為2.18±1.19、2.38±1.49、2.71±1.48;痛覺起效時間分別為4.65±4.46、5.73±4.32、6.28±4.98;鎮(zhèn)痛時間分別為570.0±186.6、498.6 ±149.5、480.1±139.4,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2.2 不良反應情況
三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依次為10%(3/30)、10%(3/30)、3%(1/30);一、二組間無明顯差異,三組和一二組間差異明顯,且P<0.05
3.討論
羅哌卡因?qū)儆邗0奉惖木植渴褂寐樽硭幍囊环N,相比較傳統(tǒng)的局部使用麻醉藥物有鎮(zhèn)痛效果好、作用時間充足、對心臟及中樞神經(jīng)產(chǎn)生的毒性小的特點,因此得以在臨床上廣泛使用。由于采用傳統(tǒng)的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技術(shù)常需使用大劑量麻藥,且具有阻滯效果不佳甚至損傷神經(jīng)的弊端[3-4]。但是,采用B超的引導,便可以全程清晰的觀察局麻藥的注射以及擴散,因此,使用超聲引導的方法不僅成功率高、而且具有用麻藥量低以及不良反應少的特性。本研究采用在B超引導下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效果,其結(jié)果顯示,三組在麻醉效果方面不存在明顯差異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三組的不良反應(3%)明顯低于一、二組的10%,且P<0.05。綜上所述,在B超引導下使用不同濃度羅哌卡因進行腋路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可降低麻醉藥物的使用量,能夠做到減少患者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趙正蘭,方琴,祝燕琴.不同濃度羅哌卡因?qū)¢g溝臂叢神經(jīng)阻滯的臨床觀察.重慶醫(yī)學,2013,42(07):733.
[2]肖水平,錢滔來,于利.B超引導下不同模式肌間溝臂叢神經(jīng)阻滯麻醉的臨床效果分析.中國實用醫(yī)藥,2015,10(13):64.
[3]金小平,萬磊,丁冠男.不同濃度羅哌卡因?qū)Τ曇龑б嘎繁蹍采窠?jīng)阻滯效果的影響.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4,13(15):1293.
[4]文四成,陳潛沛,歐陽天緯,李夏桃,麥武軍等.不同濃度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jīng)阻滯的麻醉效果.臨床麻醉學雜志,2014,30(05):472.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6019(2015)23-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