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 呂龍德 實習編輯 李敏菲
2014年下半年以來,國際油價雖然不斷下跌,海工市場下滑嚴重,但從長遠看,油氣等一次性資源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而隨著陸地資源的日漸稀缺,海洋油氣開采日益頻繁,其中3000米以上深水區域更是未來勘探開采的重點,由此可知海工裝備產業的重要性。事實上,在全球造船業普遍低迷時期,海工裝備制造業卻蓬勃發展,我國海工更是異軍突起,但崛起背后暴露的問題也不少,或許從其分布就能略窺一斑。

海洋工程裝備指海洋資源(特別是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采、加工、儲運、管理、后勤服務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裝備和輔助裝備,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高附加值、高風險的特點,是先進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的綜合體,國際上通常將其分為三大類: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和海洋浮體結構物,其中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是海洋工程裝備的主體,包括各類鉆井平臺、生產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鋪管船、海底挖溝埋管船、潛水作業船等。
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起步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進入21世紀后快速發展,尤其是造船金融海嘯發生后,在海工制造頻傳利好下,許多船企紛紛轉型海工,大量社會資本和非船企業進場,中國海工產業急劇膨脹,規模空前。據相關統計,目前涉足各類平臺制造的海工企業有30多家,做海工船的有100多家。從地區分布看,以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為主的海工裝備制造業三大基地正在形成。另外,還有海南基地、中部基地和廣西梧州等地的零星分布,但規模和影響力都很小??偟膩碚f,我國海工產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環渤海企業多規模大,長三角異軍突起,發展之勢迅猛。
從分布圖看,環渤?;匕ㄟ|寧大連、天津、河北秦皇島、山東青島和煙臺等地,是我國最大海工產業群聚集地,不管是企業規模和數量都位居首位,匯集了大連船舶重工、大連中遠船務、中海油天津塘沽基地、中集來福士、蓬萊巨濤等近50家海工企業,全國占有率約46%,產品主要集中在自升式鉆井平臺、半潛式鉆井平臺、鉆井船等,其中大連船舶重工、中遠船務和中集來福士為行業的龍頭企業。長三角基地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其中以上海、江蘇南通和靖江、浙江寧波和舟山等地為主,是我國第二大海工基地,企業數約占36%,代表企業有上海外高橋、南通中遠船務、振華重工、熔盛重工等,產品除各類移動鉆井平臺外,還有居住平臺、圓筒形FPSO、物探船等。珠三角基地是我國華南地區的重要海工裝備基地,企業數約占15%,主要以廣州、珠海、中山等地為主,有中船澄西(廣州)、中船黃埔、招商局重工等企業,除了從事海工船建造,同時輔以各類平臺、FPSO的修建或改裝業務。

眾所周知,海工產品和海洋有關,因此海工企業靠海而建順理成章。縱觀我國海工產業分布,除了湖北、廣西等少數地區依江河而建外,基本上都是臨海而立。不管是平臺還是海工船,都是為海上油氣勘探開采服務的工具,臨海既可以直接駛向海洋,又可以減少陸路運輸,節省成本便捷到達目的地。可以說,這是創建海工企業的首要條件,也是沿海地區的地理優勢。
其實,除了依水傍洋之外,我國海工企業的選址還存在諸多考慮,如油氣資源分布、造船基地格局、國家海洋政策和當地政府扶持等。
海工裝備的下游是石油企業或油服企業,海工企業與油氣分布存在明顯的聚交現象。相對國內市場而言,我國海洋油氣資源主要集中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其中渤海灣有7個億噸級油田,儲油量大,勘探開采時間早、技術基礎好,自然海工企業云集。東海油氣資源也十分豐富,特別是東海大陸架、釣魚島附近有“第二個中東”之說,由此使得瀕東海的蘇浙滬等省市海工制造業一時風生水起。南海石油儲量占中國總量1/3,但深海石油占50%,深海天然氣占40%,多藏于3000米以上深水區域,勘探和開采難度都相當大,且南海開發起步晚,技術和經驗還在積累中,因此這一地區海工產業還相對薄弱。當然,中國海工市場不會局限在國內,但國內能源公司在海上的大規模開采無疑會帶動海工企業的發展,并不斷走向國際市場。
中國的海工產業基本上脫殼于造船業,但技術要求上高于造船業,數量上精于造船業。盡管如此,它們有相關的一面,這從分布上也可看出端倪。目前,我國三大造船基地也是在環渤海圈、長三角和珠三角,這與海工基地何其一致。很明顯,造船業發達的地方,也是海工業繁盛的地方。造船業是基礎,海工業則是延伸。事實上,很多海工企業就是船企直接轉型過來的,更有一些大船企既造船又做海工產品。
國家的海洋經濟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扶持也會助推海工基地擴容。隨著國家對海洋經濟的重視,將海工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許多沿海地區政府紛紛支持和鼓勵上馬海工。如上海、江蘇等一些地方不僅政策倡導,而且減免稅收,設立專項資金獎勵。正是這樣,長三角基地的海工企業急速增加,容量瞬間擴大。
近年來,我國海工業在數量上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形成了與造船、船配等行業相呼應的基地格局,但其分布明顯存在不合理和失衡等缺陷。
在我國,涉足海工的企業無非是造修船企業、石油系統企業和機械制造企業,作為國內最大的兩家船舶集團,中船集團和中船重工旗下的上海外高橋、青島海西灣、大連重工等代表了我國海工裝備制造的最高水平。石油系統有中石油、中海油等,機械制造有三一重工、招商重工等。另外,還涌現了一批以江蘇熔盛、金海重工為代表的民營海工企業,在工程機械輔助船舶等領域占有較大市場。

我國主要海工企業一覽
從上表不難發現,中國海工產業分布起碼有如下5方面不足:
放眼東部沿海,從北到南,林林立立100多家海工企業,不僅混亂排布,而且產品區域劃分不清晰,如一個基地有生產自升式平臺、半潛式平臺的,也有制造海工船的。這不利于做精做強專業市場,也不利于打造自主品牌;
據了解,目前我國僅具備自升式鉆井平臺建造能力的企業就多達14家,明顯多于韓國和新加坡,而制造海工船的企業更是扎堆出現。大而不強的格局帶來的結果就是技術實力、管理能力和制造水平參差不齊,同質化競爭、低價惡性競爭嚴重,顯然不利于中國船舶工業健康發展,更與我國鼓勵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培育船舶工業新經濟增長的初衷相違背;
這也造成了大集團整體意識不強,旗下企業各自為戰,削弱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正如上海外高橋業務總監陳巍旻所說,韓國三星重工雖然旗下很多企業做得很大,但在海外接單時,只用三星一個名字,而我們企業接單時,卻是單一的船廠;
同是沿海,福建海工產業相對薄弱。更為嚴重的是海南地處南海開發主要區域,僅有中遠海南修船及海洋工程,不但影響南海油氣勘探開采,也顯然體現了我國海工布局滯后。隨著南海開發的不斷深入,如“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提出、陵水17-2氣田的發現和將在南海建千萬噸級大油田等,海南基地的擴張勢在所趨,而珠三角的海工產業也應有所增強;
如江蘇南通,表中所列就有8家海工企業,且大多是綜合實力不高、產品低端的中小型企業。這不僅浪費資源,而且容易引發當地經濟泡沫。
中國海工的地理分布反映的是自然因素,既不能決定一個行業的命運,也不是核心因素,但透過它的合理與否或許能看到這個行業的運行走向軌跡,相反,一個行業繁榮與否也總會在規模分布上顯露其特有的跡象。由此可見,區域分布和中國海工的興衰不是無關,而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話題。
我們期待中國海工有完善的分布,更期待中國海工真正實現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