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啟君(國務院國資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11)
京津冀各自的產業發展特點使三地面臨著環境污染的共同難題。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統一,是三地的共同要求,也是三地產業融合發展的基礎。促進京津冀產業融合發展,關鍵在于三地從各自比較優勢出發,最大限度地發揮北京研發優勢的引領作用,依靠創新驅動,有效促進產業分工,專注發展產業鏈的某些環節,共同打造完整的具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體系,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降耗減排、綠色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

改革開放以后,在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和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情況下,京津冀為了各自的GDP和財政收入,分別依靠自身優勢,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獨自發展,取得了非凡的發展成就,但卻面臨著共同的難題,即環境污染,尤其是空氣質量狀況的惡化。目前,京津冀已成為全國空氣質量最差的區域。根據環境保護部公布的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在相對較差的前10個城市中,河北省2013年和2014年各有7個,2015年上半年有6個。2013年,石家莊市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為154(μg/m3),居全國重點城市之首;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只有49天。2013年,天津和北京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為96和89(μg/m3),在全國51個重點環保城市中位列第5位和第8位;北京和天津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為167天和145天,在全國51個重點環保城市中位列第43、47位。2014年,天津市位列十個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之一。由于京津冀毗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2014年北京完成的《北京市大氣環境PM2.5污染現狀及成因研究》顯示,北京市全年的PM2.5來源中,區域傳輸占28%至36%。而三地的環境污染源于各具特色的產業結構。
北京市憑借首都地位,集中大量的行政、教育、科技、醫療、金融等資源,形成了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2013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6.9%,居全國之首。由于第三產業具有勞動密集特性,就業吸納能力強,吸引大量外地勞動力到北京就業,導致北京市人口膨脹,房價高企,交通擁堵。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外來人口818.7萬人,比2006年末增加435.3萬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8.1%,比 2006年末上升13.8個百分點。2013年同2000年相比,北京市人口增長48.6%。北京市商品住宅平均銷售價格,2005年為6162元/平方米,比上海市低536元/平方米,而到2013年為1785 4元/平方米,比上海市高166 2元/平方米。2014年末,北京市民用汽車擁有量532.4萬輛,比2005年末增長1.48倍。
天津市依靠直轄市地位和沿海港口優勢,形成以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天津港是全國第三和北方第一大港,這使天津市交通運輸極為便利,有利于降低運輸成本,吸引工業企業布局。2013年,天津市地區生產總值中工業占46.5%,比上海市高 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48.1%,比全國僅高2個百分點。
河北省依靠地域廣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形成以資源型工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2012年,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占26.4% ;前五大行業均為資源型產業,占49.7%。2013年,河北省平板玻璃、生鐵、粗鋼、鋼材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5.2%、24%、24.2% 和21.4%。
三地的空氣污染首先來自工業的排放。2012年,京津冀六大高耗能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0.3%,比全國高6.2個百分點;京津冀六大高耗能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的10.7%;京津冀前十大工業行業中,有4個為高耗能行業。2013年,河北省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國的6.3%,僅低于山東和內蒙古;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量占全國的7.4% 和10.3%,均居全國之首。其次是機動車的排放。研究表明,北京市本地污染排放中,機動車排放對PM2.5的分擔率為31.1%。
就本質而言,京津冀所面臨的共同難題是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矛盾。解決這對矛盾,使發展不破壞環境,保護環境不影響經濟發展,實現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統一,是三地的利益契合點,是協同發展的基礎。京津冀土地面積21.69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億人,這使三地協同發展有足夠的市場空間和產業支撐。
京津冀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必須協同解決才能實現共贏發展。這客觀上要求三地摒棄各自為戰,走產業融合發展之路。但前提是重新審視各自的比較優勢,破除唯GDP論和唯稅收論,依據微笑曲線理論,確定新的產業發展重點。我國經濟增長已進入主要依靠自主創新驅動的新階段,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創新將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這就決定了三地產業融合發展要重點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自主創新為引領,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減少資源和能源消耗。
北京市擁有眾多的國家級科研機構,科技、人才、信息、資金優勢明顯,定位為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中心。2013年,北京市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占全國的10%,僅次于江蘇和廣東,是天津和河北之和的1.67倍,投入強度為6.08%,居全國首位;技術市場成交額占全國的38.2% ;國內三種專利申請受理數和授權數,是河北省的4.47倍和3.45倍。2014年,北京市第三產業增加值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占10%,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12.4%。這些條件使北京市可以向外輸出技術,促進外地產業升級。
天津市工業基礎好,配套能力強,區位優勢明顯,定位在新技術應用示范推廣、核心零部件制造和產品營銷中心,特別是要成為利用信息技術,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示范區。2013年,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中,計算機等電子設備、汽車、金屬制品、專用設備、食品、電氣機械和器材、通用設備等制造行業合計占37.5%。 利用京津兩地在電子、汽車、裝備制造等領域相似度高的優勢,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國家確定的重點發展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天津市第三產業比重不高,這與其超大城市(2014年末常住人口1516.8萬人)的地位極不相稱,與超大城市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有很大偏差。因此,天津市應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河北省研發實力不強,但人力資源豐富,土地供應充足,定位在新技術規模化制造中心、現代物流及商貿中心和售后服務中心,圍繞“制造+服務”,實現制造業服務化,逐漸擺脫對資源型產業的依賴,構建以現代制造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2013年,河北省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117.4萬人,多于京津之和;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75.2萬人,是京津之和的2.87倍。河北省臨近京津的唐山、保定、廊坊、滄州等四個城市土地面積5.94萬平方公里,比京津的2倍還多。2013年,河北省研發投入強度為1%,這說明其自身研發能力不足以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必須依靠外地技術。
在明確各自定位的基礎上,北京應向天津和河北、天津應向河北疏解非優勢產業。北京疏解的重點是物流、商貿、普通制造業,天津疏解的重點是普通制造業,同時,天津重點承接北京疏解的服務業,河北承接北京和天津疏解的普通制造業和服務業。北京有足夠的技術向天津輸出,天津有足夠的能力消化吸收所轉移的技術,河北有足夠的資源使新產品規模化生產,三地應形成北京研發、天津產品化、河北規模化的分工格局。為使三地產業融合發展落地生根,在政府層面,三地要共同成立產業融合發展協調機構,對發展重點、布局和規劃、技術研發作出統一部署;在企業層面,要以資本為紐帶,共同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等問題。
目前發展水平不高的河北經濟增速出現明顯回落,這是加快推進京津冀產業融合發展的契機。
河北是人口和經濟大省,人口數量和地區生產總值規模均居全國第六位。但河北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并不高,在全國屬于中等水平。2012年,河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占12%,比全國高1.9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34.91%,比全國高1.31個百分點。2013年,河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排在全國第16位,比2009年下降4位,低于吉林、湖北、陜西等非東部省份,只及全國平均水平的92.4%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排在全國第19、12位。

2012年以來,隨著全國經濟增速回落和需求結構的變化,資源型產品增速明顯回落甚至出現下降。2015年1-7月,全國水泥、平板玻璃、生鐵、粗鋼產量分別下降5%、7.4%、2.8%和1.8%。這使以資源型產業為主的河北經濟增速下滑明顯。2013年,河北省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2%,僅高于黑龍江、上海和北京;2014年增長6.5%,僅高于黑龍江、遼寧和山西;2015年上半年,增長6.6%,僅高于吉林、黑龍江、山西和遼寧。
河北經濟增速回落,使京津冀都有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的緊迫感和積極性。對京津來講,河北經濟增速回落,就業機會減少,迫使勞動力尋求新的就業區域,而京津又是最好的選擇,這對京津減少人口增長壓力和環境污染是極大的挑戰。而河北面臨的發展壓力最大:2013年,河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只相當于天津市的38.9%、北京市的41.5%。因此,對河北而言,在經濟增速回落的情況下,必須盡快尋求新的增長點。在此背景下,京津的疏解產業可應河北之需,解河北之急,可謂一舉兩得,——既減少京津人口增長壓力,又提升河北發展速度。可見,當前是推進京津冀產業融合發展的最好時機。
河北省由于臨近京津,對外來人口有較大的吸引力。2013年末同2005年末相比,河北人口增長7.03%,比全國高2.96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前6個人口大省中僅次于廣東省。,這對京津疏解部分產業是有利的。為增強河北省對疏解產業的吸引力,應加快構建河北新城市體系,提升河北公共服務水平。
河北省人口城鎮化水平較低,城鎮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2013年末,河北省城鎮人口比重為48.12%,比全國低5.61個百分點,有鄉村人口3804萬人,居河南、山東、四川之后,排全國第四位。京津發展對人口規模的總量控制使河北省需要立足本省完成城鎮化。
河北省欲完成城鎮化,僅靠中小城市不現實,必須構建以特大城市為龍頭的新城市體系。目前,河北省城市規模普遍偏低,尤其缺乏特大城市。根據《國務院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國發﹝2014﹞51號),河北省沒有一個特大城市,大城市數量也不足。河北省11個地級城市中,市轄區人口超100萬的只有4個,而山東多達13個,河南8個。
現代經濟是集聚經濟,因此,要以承接京津疏解產業為契機,促進河北發展特大城市。要明確京津疏解產業主要由河北省哪些城市承接,即在哪集聚。在河北省11個地級城市中,石家莊和唐山的經濟地位相對重要。2014年,二者地區生產總值占河北省的38.5%。根據這種狀況,河北省應重點發展這兩個城市,在城區人口遠景規模為800萬的基礎上對兩個城市進行規劃,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使二者發展成為特大城市。石家莊市的主導工業行業有裝備制造、醫藥、食品、紡織服裝等,宜發展為綜合性特大城市;唐山市主要產業是鋼鐵、裝備制造,宜發展為專業化特大城市。兩地的發展可帶動河北省其他城市上規模。7個東部沿海大省中,只有兩個省份沒有設計劃單列市,河北是其中之一。鑒于唐山市的經濟總量大于石家莊市,考慮到行政資源對于促進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的特殊國情,有必要將唐山市列為計劃單列市。
京津產業疏解需要更多人口到河北就業,為此需要創造適宜的條件。收入和生活水平進入小康階段以后,居民服務消費比重占較大比重。2013年,不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中,交通通信、文教娛樂、醫療保健所占比重合計均超過30%。在此情況下,收入水平不再是決定人口流向的唯一因素,流動人口在流入地長期化居住的渴求使其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待疏解產業的就業主體又是年輕就業者,這就決定了產業疏解能否順利進行主要取決于河北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河北省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京津有較大的差距。2012年,河北省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838元,只相當于北京的31.1%、天津的40.5%;2013年,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北京市15.46人,天津市8.05人,河北省4.44人。這種狀況勢必影響到產業疏解速度。對此,要盡快提升河北公共服務水平。特別是配合新城市體系建設,重點提高石家莊和唐山的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對交通、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引導京津的學校、醫院到河北省辦分校、分院,著力盡快提升教育質量和醫療水平。
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不僅是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的現實需要,而且對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京津冀面臨的發展難題不是三地所特有的,在全國有一定的普遍性。京津冀打破行政藩籬,實施產業融合發展,對其他地區有示范和引導作用,對減少環境污染、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形成全國統一市場、促進要素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更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