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旭成 曾莎莎
因大量失血而出現出血性休克患者,及時采取輸血措施進行救治,在臨床上為必要的救治措施,確?;颊呱?。但是因醫療限制,使得傳染性疾病出現了窗口期,為輸血治療增加了極大的風險,也提高了局限性,對感染時間無法明確,在臨床上易引發醫療糾紛事件[1]。為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確?;颊呓】?。本研究對輸血患者檢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梅毒螺旋抗體(抗-TP)的血液傳染標志物檢查,從而對檢查必要性進行明確,采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進行檢測,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第二人民醫院2011年9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需行輸血救治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男55例,女45例,年齡9~52歲,平均(31.2±5.6)歲。車禍傷45例,墜落傷31例,機械傷2 4例,患者均為失血、疾病失血過多,需及時做輸血治療,且均無明顯傳染性疾病癥狀。
1.2 方法 采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方法,入院后,對患者做常規檢查,同時做失血、疾病情況的確定,從而確定輸血方案,在行輸血治療前,對患者作血液傳染病標志物檢測。傳染標志物檢驗為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嚴格遵守試劑說明進行操作。
1.3 統計學方法 將研究所得數據錄入SPSS 19.0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100例患者中,出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10例(10%);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陽性患者1例(1%);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率為2例(2%);梅毒螺旋體陽性率1例(1%),總陽性患者14例,陽性率為14%。且男女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出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率為16.4%(9/55),所占比例顯著高于女性的2.2%(1/45)(χ2=5.499,P<0.05)。
目前,隨著國民素質的提升,獻血人數逐年增加,同時,需輸血患者也不斷攀升。在輸血過程中,因對輸血傳染病標志物檢驗不當而造成的病毒蔓延也在增加,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2]。醫院人員在行輸血治療前,應該盡量做血液傳染病標志物的檢測,從而確?;颊叩妮斞踩?,也能夠使得醫務人員能夠保護自身的利益,減少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乙型肝炎病毒的攜帶率較高,感染者全國有1.3億人,而丙型肝炎攜帶者有4千萬[3]。傳染標志物檢驗為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做分析[4]。本次研究采取酶聯免疫吸附實驗,能夠將抗體和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聚苯乙烯載體中,做免疫反應定量和定性分析。
輸血前對患者進行傳染病標志物檢測,若檢測后,標志物顯示為陽性,表示血液已經被感染,可將其作為區分責任、輔助診斷、提醒相關醫務人員,進行針對性作自我防護的主要依據。若輸血前經血液傳染病標志物檢測顯示為陰性,輸血后,其檢測現實為陽性,也不能表示一定是在輸血過程中傳染[5]。因為,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4種標志物都有“窗口期”的情況存在,同時,血液傳輸也不是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病原體唯一傳播途徑[6]。
近年來,在就診需輸血患者中,有血液異常呈陽性患者占5.3%左右,其中,HBsAg陽性率所占比例最高[7]。若患者本身攜帶血液傳染性的相關疾病,在輸血前未采取措施對血液進行檢驗,在發生醫療糾紛后,醫院無法拿出確切證據,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而采取輸血前檢驗,也同樣存在許多問題,如試劑盒敏感度限制、病毒感染機體后,存在潛伏期問題等,但是在95%左右情況下,抗-HBC和HBsAg都是同時存在,其單獨存在的幾率較小。因此,在血液傳染病標志物檢測中,所使用的檢測方法盡管無法檢測對低水平HBsAg進行檢測,但是也能檢測出抗-HBC抗體,還能同時將抗-HBC的相關指標進行監測,在流行病學篩查與臨床診斷中,會有極大的幫助,對于輸血安全與院內感染控制,都有極大的保障。目前,醫源性感染在各大醫院中都成為重點內容,經輸血致傳染病蔓延情況不斷增加,使輸血傳播性疾病在臨床上受到廣泛關注。輸血前進行血液傳染疾病標志物檢測,是減少醫源性血液傳染疾病傳播的主要手段,也是臨床輸血的主要環節。
從研究所得數據中發現[4],HBsAg出現陽性率較高,占10%。而抗-HCV、抗-TP的陽性率和抗-HIV也有出現。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后顯示,男性出現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性率為16.4%(9/55),所占比例顯著高于女性的2.2%(1/45)(χ2=5.499,P<0.05)。從研究結果中可知,對男性患者更需要采取乙型肝炎的治療和控制有效方法,并積極加強人民對傳染性疾病的防范意識,及時發現傳染源,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歸轉,改善患者預后結局[8]??梢?,對輸血前患者進行血液傳染病標志物的檢測,在減少因輸血引發傳染性疾病中,有著極為顯著的意義。
在以往的輸血治療中,因醫療技術的限制,醫務人員對傳染性疾病的擴散還未引起重視,致使許多輸血治療患者感染傳染性疾病,導致醫療糾紛事件顯著增加。隨后,醫院開始引進輸血前血液傳染病標志物的檢測,對HBsAg、抗-HIV、抗-HCV、抗-TP等傳染標志物進行檢驗,能夠及時、有效地發現傳染源,并積極對患者予以有效的治療措施,也可以最大程度防止需輸血患者受感染,確保輸血安全性,降低輸血感染發生率。
[1] 戴萬案,邱妮妮,陳麗艷,等 熒光定量PCR法與微粒子酶免分析法同步檢測血液傳播性疾病的對比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5):1214-1215.
[2] 吳艷梅.婦產科患者輸血前血液傳染病標志物的檢測[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9-30.
[3] 張秀梅.關于輸血檢測的探討[J].中外醫療,2013,15:175,177.
[4] 朱波,黃文成,劉志民,等.腫瘤患者血清傳染性標志物檢測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7):145-146.
[5] 胡俊華,林東,劉燕明,等.輸血前8項感染性指標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3):1847-1849.
[6] 王祥德,鄭紅波.手術及輸血前四項傳染性指標檢測的臨床價值[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2):214-216.
[7] 張菊梅.輸血前相關性傳染病標志物檢測的分析研究[J].甘肅醫藥,2012,31(8):605-606.
[8] 王李潔,劉風華,劉香.輸血患者在輸血前傳染病檢測結果分析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8):99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