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義馨 孫鵬 鄭昌盛 張柏秋 左淑杰
放置下腔靜脈過濾器在介入治療深靜脈血栓中的遠期療效觀察
孫義馨 孫鵬 鄭昌盛 張柏秋 左淑杰
目的 探討放置下腔靜脈過濾器在介入治療深靜脈血栓中的遠期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例接受介入治療深靜脈血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治療前均先放置下肢靜脈過濾器,之后進行深靜脈血栓治療,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對患者進行3~21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過濾器放置后狀態。結果 20例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1例患者手術后出現移位,并發癥發生率為5%。對患者進行為期3~21個月的隨訪,血管造影結果顯示,顯效12例(60%)、有效7例(35%),無效1例(5%),治療總有效率為95%。結論 在介入治療深靜脈血栓中放置下腔靜脈過濾器能夠有效預防肺栓塞,遠期治療效果令人滿意,可推廣使用。
下腔靜脈過濾器;介入治療;深靜脈血栓;遠期療效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臨床常見病癥,近年來發病率呈現出上升趨勢,患者可出現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甚至可出現肺梗死等癥狀,嚴重威脅患者生命,而半數以上患者可能遺留下肢功能不全、慢性肺動脈高壓等癥狀[1],因此,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有著重要的作用。介入治療是目前臨床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手段,近年來學者發現[2]在術中放置下腔靜脈過濾器能夠顯著降低肺栓塞的發生率。本研究為觀察介入治療中下腔靜脈過濾器的使用價值,選取20例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研究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長春市中心醫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0例深靜脈血栓患者,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59.2±6.4)歲;其中左下肢深靜脈血栓12例,右下肢深靜脈6例,雙下肢血栓2例;均為近期外傷、手術等限制活動或者長期臥床患者,所有患者均經彩超初步診斷,再行下肢靜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患者術前均經胸部螺旋CT血管造影檢查,排除肺栓塞患者。
1.2 方法 患者仰臥于DSA造影床上,取健側股靜脈穿刺,穿刺成功后引入導絲、導管,至右側腎靜脈下方1.5cm處,DSA血管造影顯示位置正確后,依據造影結果引入下腔靜脈濾器,進一步準確定位后,選擇右腎動脈開口下方處進行濾器釋放,再次行造影復查,確認濾器位置。保留交換導絲。
經交換導絲將6F帶側孔導管置入反復抽吸血栓,亦可經濾器輸送系統外鞘管抽吸血栓,最后將溶栓導管置入。一般首次進行時,在大隱靜脈匯合至股靜脈部位置入溶栓導管的末端,持續脈沖式推注尿激酶,每天尿激酶含量為60~90萬U,每天造影對導管頭端位置進行觀察,并適當調整。將尿激酶經大隱靜脈留置針注入,每天3次,總劑量為60~90萬U,在推注的時候在膝關節上方5cm、踝關節上方5cm部位包扎脈帶,每次持續時間為20~30min。在股靜脈保留的大隱靜脈留置針及溶栓導管部位持續泵入肝素鈉抗凝,其中大隱靜脈部位劑量為12500U/h,經頸靜脈為6250U/h。每天采集患者外周血(空腹狀態下)對其凝血常規進行監測。治療取得滿意效果后將溶栓導管拔出,換華法林進行抗凝,至少持續6個月。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進行為期3~21個月的隨訪,觀察患者隨訪期內過濾器放置情況,并對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觀察患者治療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及治療后對患者健側、患側下肢小腿、大腿上下15cm處周徑進行觀察,同時對其患肢靜脈進行彩色多普勒或者造影檢查,從而對治療效果進行判定。顯效:下肢疼痛、腫脹等消失,血栓大部分或者全部溶解,血流基本恢復正常;有效:下肢腫脹及疼痛基本恢復正常,血栓部分溶解,出現側枝循環;無效:相較治療前,治療后患側肢體血栓未出現顯著變化[3]。
2.1 20例患者手術均順利進行,1例患者手術后出現移位,并發癥發生率為5%。
2.2 對患者進行為期3~21個月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10.32±3.66)個月;患者在隨訪期內均未出現肺栓塞。對患者進行血管造影,結果顯示,顯效12例(60%)、有效7例(35%),無效
1例(5%),治療總有效率為95%。
臨床研究發現,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壁損傷及血流緩慢等是導致靜脈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臨床主要通過DSA、MRI及CT等進行觀察分析[4]。目前,臨床治療下肢靜脈血栓主要方法較多,主要有內科溶栓、單純抗凝、外科手術取栓及介入治療等。內科介入治療先將靜脈置入濾器及溶栓導管放入后,給予患者相應的治療,抗凝藥物直接對血栓產生作用,局部藥物濃度較高,患者全身血藥濃度較低,臨床效果較好,同時減少了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5],有著顯著的臨床價值。在介入治療時放置濾過器時,醫護人員要嚴格掌握使用指征,從而避免PE現象的發生[6],主要適應癥如下:形成髂靜脈、肺動脈栓塞、下腔靜脈血栓但是出現抗凝、溶栓等治療并發癥;抗凝治療失敗;嚴重先天性心臟病、其他心肺疾病合并血栓形成患者;下腔靜脈及股、骼靜脈內出現自由漂動的栓子,抗凝治療無法堅持患者[7]。在術后醫護人員要加強對患者的觀察監護,從而有效預防不全張開、斷裂、移位及傾斜等并發癥,避免下腔靜脈及其他臟器血流受阻產生的不良反應[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患者均未出現肺栓塞,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5%,由此可知,在介入治療深靜脈血栓中放置下腔靜脈過濾器能夠產生良好效果,有效預防肺栓塞的發生,同時并發癥發生率低,可在臨床推廣使用。
[1] 楊秋辰,陳旻湖,陳潔,等.以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腹痛、便血為首發表現的蛋白S缺陷癥一例[J].中華消化雜志,2014,3(1):58-59.
[2] 潘燁,趙珺,孫玉強,等.下肢骨創傷并深靜脈血栓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J].中華外科雜志,2014,52(4):254-257.
[3] 張希全,王義平,朱亮,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腔內治療的中遠期療效[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4,29(4):265-268.
[4] 劉放其,向華,劉覺仕.經頸靜脈放置下腔靜脈濾器聯合多途徑介入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12):2301-2302.
[5] 蔣周凌,康慧鑫,黃紅蓮.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置入過濾器溶栓治療的護理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14):2277-2278.
[6] 桑艷萍.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結合溶栓抗凝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19):304.
[7] 羅啟財.下腔靜脈放置過濾器+置管溶栓在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中的進展[J].江西醫藥,2010,45(6):596-598.
[8] 劉放其,向華,劉覺仕.經頸靜脈放置下腔靜脈濾器聯合多途徑介入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12):2301-2302.
10.3969/j.issn.1009-4393.2015.7.035
吉林 130051 長春市中心醫院 (孫義馨 孫鵬 鄭昌盛 張柏秋左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