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初研究精神生產的是早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他們主要從“物”的角度考察社會財富增生的緣由;隨后,德國古典哲學側重從“人本”的立場,在一定意義上闡釋了精神生產作為人本質的外化和對象化;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則主要為了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認為只有產生了剩余價值的才是生產性的生產,并將精神生產提升到社會生產理論總體框架中來考察,但他們研究涉及的精神生產都沒有脫離社會財富增長這一條隱含在其中的線,從而也就在哲理層面上逐步揭開了社會財富增生的真實來源。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477(2015)02-0018-06
作者簡介:吳朝邦(1978—),男,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任何一件事物都有著自身的歷史邏輯起點與生成發展。精神生產作為與物質生產一樣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起著基礎性作用的社會生產類型,其概念至今還未有一個清晰的定論:是意識的產生還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生產?是精神性活動的過程還是精神活動的結果?是觀念地把握內在世界還是對主客觀世界皆有把握?是外在精神財富的增生(人本質的對象化)還是人主體性的生成?是全體知識形態的生產還是只創造新的知識財富?顯然,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關注對精神生產理論的研究以來,學界對這些問題還缺乏深入的辨析,留下的困惑頗多。要釋疑解惑,并準確地界定精神生產的概念,為此領域的研究作出基礎性的探討,我們必須從“史”的角度梳理精神生產的提出與發展,也就是考察圍繞它研究的來龍去脈,才能推論出合乎邏輯的定義。
一、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精神生產理論的提出——探究財富增生的內在來源
考察人類文明史,精神生產概念的提出,不是在東方漫長的封建社會,而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時期,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封建社會勞動生產力停滯不前,人類所擁有的財富總量也基本沒有明顯的增加,而資本主義生產仿佛從地底下喚起了魔力,使人類的物質財富得到了空前的增長。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說,“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底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1](P405)這樣的生產力究竟是什么引發的呢?早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對此產生了興趣,并進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16-17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得以在歐洲大陸確立和發展,社會財富急速增長,重商主義者把商品的流動與交換即商業活動看作是財富的直接來源,利潤是商品賤買貴賣的結果。這種觀點遭到了以魁奈為代表的重農學派的激烈反對,他們認為只有農業勞動和土地才是財富的唯一根源,商業、工業等等都不具生產性。針對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分歧,英國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拋開了創造財富活動的商品買賣、土地農業耕作等表象,直截了當地把勞動理解為財富增生的源泉,這應該是一次劃時代的理論貢獻?!叭欢?,亞當·斯密的勞動理論是不完整的。他所理解的創造國民財富的勞動,不包括精神勞動,忽視了精神生產在國民財富的創造和增長中的重要作用?!?[2](P35)從而也沒能完整地揭示財富增長的緣由。隨后,作為19世紀初歐洲大陸最重要的經濟學家之一,讓·巴蒂斯特·薩伊繼承并發展了斯密的理論,他建立了政治經濟學的三分法,把政治經濟學劃分為財富的生產、財富的分配和財富的消費三部分,但遺憾的是,他在使斯密的經濟學說通俗化和系統化的同時,卻拋棄了斯密學說中的科學因素。在薩伊看來,“創造具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就等于創造財富?!?[3](P59)凡是產生某種效用的勞動就是生產性勞動,否則就是非生產性勞動,即便是賭博、賣淫等非法活動也成了財富增長的源泉。這就使他戴上了“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的帽子,把事物的效用當財富,更是偏離了從勞動起源上解釋財富增生的研究方向。
在早期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中,首次明確提出精神生產這一概念的是德國的弗里德里?!だ钏固兀?841年寫作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他指出:“精神生產者的任務在于促進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識,在于擴大自由權,提高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在于對內鞏固人身和財產安全,對外鞏固國家的獨立主權;它們在這方面的成就愈大,則物質財富的產量愈大。反過來也是一樣,物質生產者生產的物質愈多,精神生產就愈加能夠獲得推進?!?[4](P141)他認為“財富的原因和財富本身完全不同。一個人可以據有財富,那么就是交換價值,但是他如果沒有那份生產力,可以產生大于他消費的交換價值,他將越過越窮。一個人也許很窮,但是他據有那份生產力,可以產生大于他所消費的有價值的產品,他就會富裕起來?!纱丝梢?,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4](P118)這與隨后俄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昂利·施托爾希將精神生產稱為“內在財富——體力、智力、道德力”的生產有相似之處。施托爾希說:“顯然,人在沒有內在財富之前,即在尚未發展其體力、智力和道德力之前,是絕不會生產財富的,而要發展這些能力,必須先有手段,如各種社會設施等等。因此,一國人民愈文明,該國國民財富就愈能增加。反過來也一樣?!?[5](P295)即他們都將精神生產視作為有別于外在物質生產的內在財富能力的生產,而且兩者相互促進。他們將重農學派視土地、重商主義者視交換為財富增長來源的認識,推進到把人的內在的精神能力作為財富的源泉,修正了亞當·斯密忽略人的內在精神作用于生產勞動的觀點,也批判了薩伊拋棄交換價值理論,將生產性勞動外延無限擴大至所謂“效用”的庸俗主義看法。
二、德國古典哲學涉及精神生產——認為是人主體性的外化和對象化
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應該是注意到了外在社會財富的大量增長,從而主要從社會外在財富也就是物質財富的增長角度來考察精神生產的,即由外而內、由外在物質考察內在精神,導致薩伊將“效用”看作是財富增生的標準。雖然他們也關注到了精神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但還是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與之相比較,德國古典哲學則是從內而外,研究內在的精神對于外在世界的作用。其開創者伊曼努爾·康德從唯心的立場出發,認為人是理性的產物,系統闡釋了人的主觀世界或精神生活,提出“人為自然立法”的著名論斷。一方面認為人只是自覺執行和服從“絕對命令”,另一方面又認為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受到自然的制約。費希特在康德不徹底的唯心主義基礎上前進了一步,以“絕對自我”的“自我”設定“非我”,以精神為世界的本源,卻否認了客觀實踐對精神的作用。謝林則將費希特的觀點修正為理論、實踐和藝術三方面的“絕對同一”,意識由理論認識出發,以實踐改造客觀世界,并最后用理智直觀的“藝術活動”來消除必然與自由、精神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對立,返回“絕對同一”。在他們的基礎上,黑格爾則發展出了“絕對精神”一說,即將普遍的精神與具體的人分離,把人的“精神”“理性”看成是“絕對精神”發展到人類社會的產物,把內在精神外化、對立和揚棄的過程看成是“絕對精神”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如他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論述道:“在歷史當中,這種原則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種特別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便是在這種特殊性的限度內,具體地表現出來,表示它的意識和意志的每一個方面——它的整個現實。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體、民族的倫理、民族的立法、民族的風俗,甚至民族的科學、藝術和機械的技術,都具有民族精神的標記?!?[6](P48-49)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把精神生產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與對象化,在一定意義上揭示了精神生產之于客觀世界的巨大作用,卻也將精神的作用神秘化和絕對化,使唯心主義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為了反對黑格爾哲學的神秘性和唯心性,德國的唯物主義哲學大師費爾巴哈認為“新哲學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當作哲學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對象。” [7](P184)即開始從唯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產,認為人是自然的產物,精神不是什么絕對的,而是自然的產物,人的精神生產不可能脫離自然界的制約。但費爾巴哈也只是把人當作抽象的客體來看待,馬克思就批判他說“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1](P137)精神生產作為人感性主觀的活動,主要的特征是個體性和自由性突出,費爾巴哈的哲學將人抽象化,因而其關于精神生產的有關闡釋也是不徹底的。
但無疑,德國古典哲學有關精神的闡釋,對精神生產理論研究發展的貢獻也是巨大的,從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到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精神哲學》,都可以看出他們是從主體人的角度來研究精神之于外在世界的,從而糾正了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主客倒置”從物的角度追尋財富增生的偏差,確立了“精神生產是主體認識和創造客體的活動。其本質是主體內在精神的外化和對象化”。 [2](P59)認為人的精神才是人的本質,針對當時宗教神學對人的戕害,從唯心主義或“不徹底的唯物主義”的立場揭示了人的理性和主體性生成的緣由??墒?,也正是由于他們基本立場的唯心性或不徹底性,無限擴大了精神或物質的絕對性,割裂了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的辯證關系,把內在精神的作用無限夸大,未能看到外在物質世界對人內在精神的制約作用。比如黑格爾就說:“理性是世界的靈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構成世界的內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說,理性是世界的共性。” [8](P80)并提出“依據思想,建筑現實”的著名論斷,片面地夸大內在精神的能量,忽視了物質生產實踐對于人、人類社會的基礎性作用以及對自然界的改造作用,未免又從早期資產階級經
濟學家那里有些矯枉過正了。所以馬克思批判說:“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也不無嘲笑地指出:“黑格爾唯一知
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 [9](P120)只看到了抽象精神勞動對人自身的改造和其對人類本質生成的積極作用,而忽視了其對人類本質異化的消極作用和物質生產對于“類意識和類生活”的基礎性作用。正是基于此,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二版跋中寫道:“我的辯證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轉化為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10](P93)
三、馬克思主義奠基人將精神生產納入社會生產理論——只有生產剩余價值的才是生產性的
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是注意到“物”的增長而考察精神生產之于外在財富增生的,德國古典哲學則純粹是從“人”的立場來闡釋精神生產之于人主體性生成作用的,但他們說的“人”是抽象而神秘的“人”,而不是“現實的歷史的人”,不是“現實的、肉體的、站在堅實的呈圓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 [11](P324)是漂浮在天國的“絕對精神”造就的人。馬克思、恩格斯將德國古典哲學從天國拉到了人間,他們認為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產生了意識,而不是抽象的意識造就了人,意識是人在現實生活過程中根據交往的需要發展起來的?!拔覀兊某霭l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想也是他們的可以通過經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展,而發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前一種考察方法從意識出發,把意識看作是有生命的個人。后一種符合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則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他們的意識。” [1](P152)也就是說精神生產作為高級意識反映的發展階段,也是在社會生活中隨著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日漸發展起來的。他們認為精神生產也是社會生產,而且反作用于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生產。道德、宗教等精神生產是隨著物質生產發展而發展的,在反作用于人們現實生活的同時也在改造著人們的內在精神意識。這樣就超越了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物”、德國古典哲學從“人本”的視角單向度地闡釋精神生產的局限,將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以及人自身的生產結合起來研究,并且辯證地看待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極大地拓展了精神生產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并且擴大了社會財富涵蓋的范疇。
人要進行生產才能生活,尤其是進行物質生產才能保持“吃、喝、穿、住”等基本的人類生活,但人的生產又是全面的生產,不僅包括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的生產,還包含精神生產,而且這三者又與社會關系生產交錯糾纏。對此,馬克思明確指出:“此外,不應把社會活動的這三個方面看作是三個不同的階段,而只應看作三個方面,或者,為了使德國人能夠了解,把它們看作是三個‘因素’。從歷史的最初時期起,從第一批人出現時,這三個方面就同時存在著,而且現在也還在歷史上起著作用?!?[1](P160)雖然這里的第二個方面沒有明確指出精神生產,馬克思說的是“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 [1](P159)但這里其實是馬克思為了強調在“吃喝住穿”基礎上產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不是物本身能夠產生的,而是人的精神的產物,指的就是精神生產。什么才是真正的社會生產呢?是否就是亞當·斯密所說的物質勞動或是薩伊認為的產生“效用”的生產呢?當然不是,馬克思超越了他們,他認為:在資本主義雇傭勞動條件下,“只有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并且不是為自己而是為生產條件所有者創造剩余價值的勞動,才是生產的?!?[12](P137)那么,就精神生產來說: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如物質生產一樣,只有創造了剩余價值的精神性勞動才是精神生產。甚至認為密爾頓出于天性創造《失樂園》,如果不是“為書商提供工廠式勞動”,也是非生產性勞動,因為他沒有生產出剩余價值。我們不能說馬克思的論述是錯誤的,他是出于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揭露資本剝削實質而闡發資本增生的。他研究所涉及的精神生產,著眼點是精神勞動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財富(利潤)的增生。所以馬克思在強調亞當·斯密的勞動定義時指出:“這里,‘生產的’和‘非生產的’這些術語是在和原來不同的意義上說的。這里談的已經不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本身就意味著為已消費的價值再生產出一個等價。這里談的是:一個勞動者,只要他利用自己的勞動把他的工資所包含的那樣多的價值量加到某種材料上,提供一個等價來代替已消費的價值,他的勞動就是生產勞動。這就是越出了和社會形式有關的那個定義的范圍,越出了用勞動者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關系來給生產勞動者和非生產勞動者下定義的范圍?!?[12](P147)
實質上,馬克思、恩格斯考察的社會生產(包括精神生產)也是基于亞當·斯密勞動創造財富這一論點,只不過更進一步,認為只有產生剩余價值的勞動,才是生產性的社會生產,因為勞動者在創造價值時也會消耗掉價值,如果消耗的價值超出了或者等于創造的價值,那么就不能為社會增添財富的積余,當然不能認為是生產性勞動。而且特別強調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下,資本家榨取的就是工人創造價值給付工資外的多余部分,將剩余價值視作資本再生產再剝削的來源。也正是由于馬克思、恩格斯將全部精力集中在揭示和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上,他們偏重于在當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對財富增長起主要作用的物質生產,而沒有詳細地、系統地論述精神生產。關于精神生產的論述散見于不同時期的不同著作,對于其概念沒有作明確的界定;也沒有延展到在整個人類歷史的范疇內,來看待諸如密爾頓創作《失樂園》之于人類社會精神財富增生的作用。這是因為在馬克思看來,他們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中的精神生產,所獨立創造的社會財富在整個社會總財富中所占的比重極少。在物質相對貧乏的歷史時期,《失樂園》這類精神生產產品對于人們的“吃、喝、穿、住”這個“簡單事實”起到的作用還不是很大?!巴麄€生產比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13](P785)再就是由于精神生產還不能普遍適應資本主義這種大工業的生產方式:“產品同生產行為不能分離,如一切表演藝術家、演說家、演員、教員、醫生、牧師等等的情況。在這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只是在很小的范圍內能夠應用”。 [14](P417)但當歷史已經發展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精神文化軟實力成了各國競爭的重心以及文化產業化已經非常突出的今天,我們就要重新審視馬克思的這一觀點了。精神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的比重越來越大,轉化為社會財富的速率也越來越快,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影響也會越來越深,我們就不能再在馬克思這一帶有時代特征的觀點上停滯不前了,否則我們就難以解釋為什么有些勞動階層不為所謂的資本家工作,利用本身的知識和智慧,創造出除了自己消耗之外的巨大社會財富的事實了。也就是不能再僅僅把剩余價值的產生作為評判是否是社會生產的標準,而應該擴展至能否創造出為人類所利用的財富作為衡量準則。精神生產者更多地是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亦或是創新、超越而生產,而不是像物質勞動一樣為了“吃喝住穿”等基本生活而生產。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精神作品,可能創造者生前一無所獲,沒有為自己和當時的社會帶來什么價值,但卻為整個人類的發展進步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我們不能否認他們的勞動就是生產性的。
四、精神生產概念不應脫離財富增生這一邏輯起點以及社會生產理論總體框架
地球還是與那個洪荒時代差不多的地球,除了太陽光和少許隕石等天外來物外,地球的質能并沒有多大改變,但人類所擁有或能利用的財富總量(包括物質和精神財富)卻已加速度地成倍增長。那么,人類社會財富到底是怎么增生的?如果將人類對于此問題的探究只是最早追溯到資產階級經濟學家那里的話,我們就可以梳理出一條較為清晰的線——不論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當初關注精神生產,還是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涉及精神生產,延展至馬克思主義奠基人以辯證唯物歷史的方法來考察精神生產,其中都隱含著“社會財富為何能夠增生”的這條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是從“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產之于財富增長的,即便也注意到了人口及人本身對財富的重要性,但對于其間的關聯缺乏明確的分析;古典哲學是從“人本”的立場研究抽象精神之于人的主體性生成,也即人的主體性的外化和對象化,但兩者都沒有將財富增生和主體性生成結合起來研究,也幾乎忽略了人的生產對財富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則是立足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的社會生產,闡釋精神生產之于剩余價值的產生,也即資本家是如何獲得資本利潤的,并且涉及到了精神生產與人自身生產、物質生產的關系問題,如《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三個方面”理論以及《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提到的“兩種生產”理論等等,將精神生產納入到了社會生產的總的理論體系,并以此揭示社會“財富增生”與人的“主體性生成”之間相互作用的奧秘。只不過資產階級經濟學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是片面的,都不同程度地帶有庸俗和神秘的色彩,因而也是不科學的。但正是他們開拓性的研究,為精神生產概念奠定了一個邏輯起點——社會財富增生的生成。他們將財富產生的主體要么歸結為“商業流動”或“農業生產”等外在勞動,要么推向所謂的“絕對精神”,不知道是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人本身即是精神生產的主體。解決這一點的是馬克思、恩格斯,他們將精神生產置于總的社會生產理論體系之中考察,得出精神生產是“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 [1](P162)的“真正的生產”,是“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1](P57)的生產,從而是有別于物質生產和人自身“種”的繁衍。把精神生產納入總的社會生產理論來考察,將其推到了系統論的深度,也就為精神生產概念確立了外延和范疇。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對精神生產的關注體現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著作,沒有作專門的研究,并不系統和全面,但卻提供了理論研究的框架,即不能單獨來考察精神生產,而是應該放在社會生產理論總體范疇之內。
如果說“財富增生來源”是研究精神生產的歷史邏輯起點,那么,什么是社會財富呢?早期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只看到商業流動產生的“貨幣”,德國古典哲學則局限于所謂的“理智”和“絕對精神”,這無疑是片面的。我們來看馬克思的論述:“所謂財富,倘使剝去資產階級鄙陋的形式,除去那在普遍的交換里創造出來的普遍的個人欲望、才能、娛樂、生產能力等等,還有什么呢?財富不就是充分發展人類支配自然的能力,既要支配普通所說的自然,又要支配人類自身的自然么?不就是無限地發揮人類創造的天才,全面地發揮,也就是說發揮人類一切方面的創造能力,發展到不能拿任何舊有尺度去衡量的那種地步么?不就是不在某個特殊方面再生產人,而要生產完整的人么?不就是除去先行的歷史發展以外不要任何其他前提,除去以此種發展本身為目的外,不服務于其他任何目的么?不就是不停留在某種既成的現狀里面要永久處于變動不息之中么?” [5](P104)在這里,馬克思不是把社會財富的來源局限于剩余價值或利潤的生產,而是把人的“能力”、“創造能力”即“人的主體性”看作財富的源泉,這也就把資產階級經濟學和德國古典哲學有關精神生產的研究串聯起來了;而且認為財富不是某個特殊方面的再生產,而是全面的生產——生產完整的人,也就是說不僅物質生產、人自身生產是社會的財富,同樣精神生產也是社會的財富,總體的社會生產構成人類社會財富的整個來源。這也被當今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文化軟實力會越來越成為各國競爭重點的歷史發展趨勢所印證??梢哉f,在造就人類社會自身及與自然環境和諧度的意義上,精神生產的重要性顯然已經超越了物質生產。
是故,我們應該在社會生產理論的整體框架下,把精神生產看作是人這個主體,通過改造主客觀世界而獲得產出的過程。是意識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出而不是意識初級階段對世界的反映,也即是創造出新的社會財富的活動和過程,就是人們借助于人類已有的物質文化水平,探索主客觀世界未知領域的創新性歷史活動和過程,從狹義的意義上講就是創新。精神生產是社會生產的三大基本形態之一,而這三種形態的交錯作用促成了社會生產關系的產生,有一種觀點認為社會生產關系生產也是與這三種生產并列的第四種生產形式,但是只要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根本就不存在脫離生產關系的社會生產形式,任何這三種生產本身就離不開社會生產關系,它們在生產的同時也生產了社會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的生產也作為一種單獨的社會生產方式顯然是不恰當的。因而,精神生產應包涵社會生產中除物質生產與人自身生產之外的所有生產,總體社會生產理論限定了它的外延。精神生產是研究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藝術、科技(包括天文)、心理以及哲學等等領域的歷史活動和過程,這種活動伴隨著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的產生而產生,在社會分工不斷發展的同時獲到發展,尤其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分離時起,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類社會生產是建立在自然生產的基礎上的,精神生產也不例外,而且還必須以物質生產作為基礎,否則就難以形成真實的生產,例如人類幾千年前就想象在天空中飛翔,但只是到了工業革命后的一百多年前才能夠真正實現。但隨著知識的積累,精神生產日益呈現出超脫于物質基礎,按照自身邏輯規律而加速發展的趨勢。只有遵循社會財富增生邏輯起點和總體社會生產理論框架,我們才能把人的精神與物質財富的創造聯系起來,是人的精神創造推動了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物質生產又為精神生產奠定了免于滑入空想的基礎;也才能解釋得通社會意識與物質生產相互作用但又“不平衡”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