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梁曼瑜青木韓秉宸紀雙城陶短房●本報記者劉暢●曹磊

“中國這次會解救希臘嗎?”由希臘副總理茲拉加薩基斯帶領的政府代表團從25日至28日訪問中國,這是自從希臘大選之后,左翼政府首次派出訪華代表團。目前希臘與歐盟就債務問題的談判正處在最緊要關頭,加之此前希臘“比雷埃夫斯港風波”,這次希臘政府訪華團能取得什么成果成為希臘和歐洲媒體最關注的話題。希望中國“出手”的不僅是希臘,對處于經濟低谷的歐洲來說,不少國家既渴望來自中國的投資,又擔憂中國“買下歐洲”。對此,上海社科院歐洲研究中心教授伍貽康25日對《環球時報》稱,中國對歐投資是互利共贏,中國不可能買下歐洲,更不可能成為歐洲或某國危機的“救世主”。
“雅典朝向東方”
由希臘副總理茲拉加薩基斯和外長科齊阿斯率領的希臘政府高級代表團25日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4天的訪問,旨在促進雙邊投資和貿易。路透社25日稱,由于希臘仍未能獲得歐洲債權人新一輪的資金援助,該國資金壓力已經處于極端緊張狀態之中。報道稱,值得關注的是,今年3月初,希臘媒體曾報道中國參與了希臘的國債標售。
“為了維持運轉,希臘政府到處摟錢。”英國《金融時報》25日這樣描述希臘政府的財政窘境。報道稱,希臘政府為了找到更多資金維持自身運轉并償還債務,甚至向國內公共衛生服務和雅典地鐵的“小金庫”下手。該報道稱,希臘到本月底要支付的工資和養老金達17億歐元,還要償還4.5億歐元貸款利息。除非獲得新的資金和援助,不然希臘將于4月20日用盡現金。
英國廣播公司(BBC)稱,鑒于希臘目前經濟極為危險,外界普遍認為,希臘政府派出副總理級別的高級代表團訪華是“為錢而來”。報道稱,今年1月希臘新政府上臺后,希臘曾因比雷埃夫斯港掀起一場“風波”。上個月,中國總理李克強應約同希臘總理齊普拉斯通電話。齊普拉斯承諾對中遠比港項目這個兩國合作的“龍頭”更多重視和支持,并稱希臘正處在重振和發展經濟的重要階段,需要中國的支持和幫助。希臘愿同中國擴大海洋、海運以及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等一攬子合作。
“雅典面向東方”,德國《經濟新聞報》25日稱,受到破產威脅的希臘,在柏林并沒有獲得大禮包。現在,迫切需要得到經濟幫助的雅典看到了東方的燈光。希臘被北京看作是進入歐洲的門戶。中國具有世界最大的外匯儲備,同時中國企業正走向海外,希臘不愿錯過這次機會。
中國外長王毅25日在北京應約會見希臘外長科齊阿斯。科齊阿斯表示,希中傳統友好,是好兄弟、好朋友。希臘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中國始終堅定支持希臘克服各種困難。希方高度重視并支持雙方深化在比港的合作。
英國NEWTON投資公司經理 克雷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稱,如果希臘償還債務的談判遇挫,中國有可能介入并成為希臘的“最后 貸款人”,作為回報,中國將得到比港等資產的所有權。
上海社科院教授伍貽康25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希臘派出高級代表團來訪總體上尋求與中國的長期友好與合作,但不可否認的是,“錢”確實是它最急迫的現實問題。希臘需要范圍更大的求助對象,中國是其一。伍貽康說,中希關系保持著平穩向好的局面,中希在互惠互利的項目上擴大合作是可能的,但中國滿足希臘大規模“籌款”需求并不現實。
“中國不是救世主”,德國《時代周報》稱,中國政府不會為希臘提供直接的援助 ,2011年以及2012年,中國購買了葡萄牙以及西班牙的國債。不過,中國人并沒有真正拯救這兩國。兩國的債務危機,直到歐洲央行表示愿意為其提供無限擔保后才有所緩解。
歐元下跌是“中國機會”
“除了希臘,其他在債務危機邊緣苦苦掙扎的歐洲國家和企業也在期待中國的投資”。《金融時報》稱,中國去年在歐洲的投資高達180億美元,幾乎相當于2013年的兩倍。有分析稱,激發中國在歐洲投資“胃口”的一大原因是歐元匯率大幅下跌,5年前,1歐元可兌換約11元人民幣,現在卻只能兌換約6.5元。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日前也毫不諱言:“按歐元計算的資產下跌,對中國企業來說是絕好機會。”
“中國正在歐洲發動大規模攻勢”。法國《費加羅報》援引經濟學家勒高爾的話稱,中國這一輪對歐投資,顯示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的雄心是提高本國企業的檔次,同時獲得歐洲的高新技術。
對于中國投資,歐洲各國政府和企業界總體上持歡迎態度。法國總理瓦爾斯今年1月訪華時就表示非常歡迎中國投資。在意大利,短短一年時間里,上海電力、國家電網、光明集團和中化就已在意投資近100億歐元。意大利總理倫齊親自到場為上海電力和國家電網在意投資的簽約儀式助威。但中國投資和并購也引起一些爭議,比如中國企業購買地中海俱樂部、入股圖盧茲機場引發不少法國媒體和機構的反對,擔心公司被賤賣,或者會失去工作崗位。
本周,中化集團收購全球第五大汽車輪胎生產商、意大利公司倍耐力在歐洲引起震動。有媒體稱中國低價“摘走意大利工業之花”。倍耐力集團首席執行官普羅韋拉表示,對倍耐力而言,與中化合作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機遇。事實上,中化收購倍耐力成交價高達23倍市盈率,而米其林的市場價只有16倍市盈率,韓國錦湖更只有11倍。德新社稱,倍耐力通過與中化的業務合并,將使其在亞洲的卡車輪胎業務擴大一倍。而這也是競爭對手米其林最渴望得到的。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25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歐洲資產確實處于一個估值偏低的時期,但歐洲急需外來投資走出經濟低迷,因此中國對歐加大投資不僅符合市場規律,也符合雙方利益,是水到渠成。
美媒要歐洲“當心中國木馬”
“當心中國投資木馬”。美國彭博社題為“中國想買下歐洲”的文章稱,歐洲資產越來越吸引中國投資者,后者的目標也越來越高端。但眾多老歐洲品牌落入中國國企手中將引發歐洲地緣政治的松動。文章稱,目前中國投資似乎“天上掉錢”,但“這或許會成為包藏中國政治和價值觀進入歐洲心臟的木馬”。由于歐洲在和中國投資者談判中處于弱勢,歐洲應對外國直接投資制定明確的準入規則且具有連貫性。
希臘in.gr網站23日稱,歐盟國家救助監管機構日前要求希臘收回給予中遠比港公司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財政優惠。歐盟執委會稱,這些措施違反了歐盟的規則,包括稅收減免和優惠會計處理。
《紐約時報》稱,中國國企已經是歐洲最大的投資者,這引發了一種長期存在的懷疑,即中國投資是對歐洲施加影響的隱秘計劃的一部分。但在當地,中國投資者采取的無為而治策略似乎緩解了這樣的擔憂。英國利茲大學商學院教授克萊格稱,“與美國不同,到歐洲投資的中國企業更需要本地管理人才。”他說,從投資的資金數額來看,中國投資也表現出克制。迄今為止,美國仍然是歐洲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
對于有關中國投資的各種議論,伍貽康稱,現在是歐洲經濟復蘇最需要資金動力的時候,歐洲自己會算賬,覺得錢進去對整體復蘇有利,它就會做出這個選擇。中國收購或合資進入一些歐洲項目,一方面幫這些項目在缺錢的節骨眼上緩過氣來,一方面這些項目對中國來說有盈利前景,雙方都能得到好處。歐洲市場那么大,以歐洲的開放度和規則意識,所謂中國投資“木馬論”或“中國買下歐洲”的說法都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