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寅


一、案例背景
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是教學中一個永恒的課題。只有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才能領悟到知識的真諦。如果我們教師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學生原本很好的思路有可能被打斷。而對于我們提供的新方法,又要從頭開始思考,既得不償失,又浪費了時間。在整個課堂中,學生才是這個課堂的主人,我們應該把控制權轉移到學生的手中,讓學生的想法來感染老師,老師再不斷地深化學生的想法,從而使整節課熠熠生輝。
二、案例描述
在《分式方程》這節課上,我向學生呈現了這樣一道題目:
然后再去分母進行計算。學生的這些想法是在他們以前所學的知識基礎上提出來的。由于自己備課時沒有充分地考慮清楚,險些造成教學上的失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是影響還是存在。于是,我對學生說:“以后老師給足同學們時間思考問題,堅決不打斷大家的思路,把課堂還給你們。在此次上課中,沒有將你們當作課堂的主人,而只是一味地想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你們,請你們原諒。”而學生也很好,反而說:“我們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老師這里有更好的解題方法,而且也可以幫我們總結,也是挺好的。”正是由于這次的問題,反而給我以后的教學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思學生所思,想學生所想。
三、案例分析
隨著教育教學的改革,大家越來越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而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主,以教材為輔,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實際上是教師單一主題觀的影響過程,往往只注重教師主體作用,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從案例中不難看出:(1)讓同學們自己討論,充分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學生自己去總結。(2)發揮學生主體性,讓學生自己操作。(3)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學生自己去發現。(4)引導學生掌握解題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認為,教育應是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學以致用,這是能讓學生持續發展的體現。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合作,特別是強調手腦并用,教師要有意識地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通過操作,使學生逐漸借助表象逐步抽象出有關解題方法。從而完成從形象到抽象的跳躍,不僅獲取知識,同時還能更好調地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今天所學為明天所用,真正體現數學價值。
反思一:為什么我在教學過程中會不小心打斷學生呢?
1.從本質上來說,我們教師要對自己所教的學生充滿信心,發現他們的優點和閃光點,不要總是認為學生什么都不會,都要扶著他們,一步步地引導他們,我們可以放開學生的手,讓他們獨立,讓他們自己學會思考,只有自己思考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2.在備課時,我們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哪些問題,以學生目前的水平可以小組討論,不需要老師給出指導,就能得到與最終答案比較相近的結論。哪些問題,以學生目前水平還不能討論出來,老師就應該給予適當的點撥。所以,我們要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選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所有內容的都講。
反思二:為什么學生解題過程中會有這么多種想法呢?
2.每個學生都想積極地在討論中表現自己,各抒己見,學生的思維有一個逐步跳躍的過程,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所學所想在討論中展示出來。
反思三:我在教學中未充分意識到要努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作為一個青年教師,教學經驗還有許多的不足,需要不斷地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需要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
2.作為一個青年教師,我要多參加區里為我們提供的教研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吸取一些經驗,不斷地對自己的課進行反思,從而不斷地將學生作為一節課的主人。
3.對學生要充滿信心,有很多學生的想法有時比老師的想法還要好,所以,我們要靜下心來聆聽學生的想法,并給予適當的意見。而不是很著急地打斷他們,說自己的想法。
反思四: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我們的教學方法多元化,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1.時代不斷在發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
2.在課堂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新課程改革中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們應該把它落實到位,而不是表面上的簡單的小組交流,而可以更進一步。也可以讓學生課前復習,一起制作課件,這些都是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形式多種多樣。
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時,也會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學生在智力、性格、愛好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用統一的教學方法及評價方法,對待具有個體差異的學生,對所有學生提出同樣要求,就會有的學生受益,有的學生感受到失敗。因此,我們在實現學生主體地位時,要注重學生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有進步。
老師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實現了師生角色的轉變,做到了不唯書,不唯師,靈活處理教材,依據新大綱、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教育的弊端,改革傳統教學的模式,樹立了教師的教為學生的服務,使有差異的學生都能得到最佳發展。
總之,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獨立實踐能力,必須著力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數學思維和實踐,這才是他們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把思維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以促使學生的主動發展,不遺余力地加強課堂教學的改革,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回歸主體,發展主體”。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