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東
[摘要] 目的 比較交鎖髓內釘與鎖定鋼板治療股骨干骨折的臨床效果,為臨床選擇最佳手術方式提供理論依據。方法 選擇該院2011年4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實施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比較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術后48 h引流量、術后48 h血紅蛋白值、骨折愈合時間、膝關節(jié)優(yōu)良率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等情況。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膝關節(jié)優(yōu)良率及48 h血紅蛋白值方面存在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8 h引流量多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結論 從整體效果來看,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方法具有術中出血量少、預后快、并發(fā)癥少等優(yōu)點,其臨床效果顯著,且優(yōu)于鎖定鋼板內固定。在治療成人股骨干骨折時,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手術方式,推薦術式為交所髓內釘內固定方法。
[關鍵詞] 交鎖髓內釘;鎖定鋼板;股骨干骨折
[中圖分類號] R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c)-0038-02
骨折是指人體骨骼完整性和連續(xù)性受到破壞,且多由外力引起,具有間接性。股骨干骨折在臨床上比較常見,且多發(fā)于男性患者[1-2]。股骨干骨折發(fā)生后,給治療和預后帶來很大不便。傳統(tǒng)常規(guī)治療股骨干骨折時間較長,且術后常伴隨并發(fā)癥。目前,臨床治療股骨干骨折主要有兩種術式,一是交鎖髓內釘,二是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在很多發(fā)達國家,交鎖髓內釘內固定在股骨干骨折治療中最為常用[3]。該院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手術方式。為進一步比較兩種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該研究選擇2011年4月—2012年12月該院7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7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58例,女20例;年齡22~54歲,平均年齡(39.7±2.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四肢骨折相關診斷和治療標準[1],且均為閉合性骨折。發(fā)生骨折原因:車禍41例,高空墜落10例,摔傷8例,其他19例;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38例)和對照組(40例),其中觀察組男31例,女7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
1.2 手術方法
觀察組患者實施交鎖髓內釘內固定方法進行治療,取患者仰臥位,實施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并將患者雙下肢放置在牽引床上。位置調整正確后,在C形臂透視下進行復位。充分消毒后,以大轉子作為原點,向股骨干近端縱向切開1條長約8 cm 的切口。并將深筋膜切開,將直徑3 mm的導針插入到患者骨髓腔中,并使其穿過肌肉組織。擴髓后,將股骨近端髓內釘主釘沿著導針向下逐漸置入。在X 線引導下,將主釘深度、位置調整至最佳位置。再次透視,若內固定位置、骨折復位良好,則沖洗切口后逐層進行縫合,并留置負壓引流;對照組實施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方法進行治療,取仰臥位,實施全身麻醉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在C型臂監(jiān)視下觀察患肢長度,并以健肢作為參考進行矯正,保證患肢長度以及旋轉角度與健肢相同。確定復位正確后,根據實際情況在骨折遠端(或近端)做切口,充分分離軟組織,注意盡量不要切開患肢骨膜。在骨表面安裝鎖定加壓鋼板,并應用X射線對鋼板位置進行調整。在骨折近端和遠端分別放置1枚加壓螺釘,保證骨折處復位維持在完整狀態(tài)下,并在鋼板遠近兩端各放置2~4枚單皮質鎖定螺釘。術后縫合切口,并留置引流管。
1.3 骨折愈合標準
優(yōu):大腿無疼痛感,患者行走能力正常,骨折端未出現(xiàn)畸形;良:患者偶感疼痛,其行走能力正常,成角、旋轉畸形<10°,下肢縮短<1.0 cm;可:大腿存在明顯疼痛感,成角、旋轉畸形為10~20°,下肢縮短1~3 cm;差:疼痛感加強,需借助拐杖行走。成角、旋轉畸形>20°,下肢縮短>3 cm。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根據特種外科醫(yī)院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為標準[4]:其中疼痛30分,行走能力22分,功能18分,屈曲畸形10分,肌力10分,穩(wěn)定性10分(差≤59分;一般60~69分;良好70~84分;優(yōu)秀≥85分)。
1.4 指標觀察
隨訪6~12個月,比較兩組患者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術后48 h引流量、術后48 h血紅蛋白值、骨折愈合時間、膝關節(jié)優(yōu)良率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等情況。
1.5 統(tǒng)計方法
將兩組數據錄入到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中,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情況比較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6~12個月。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膝關節(jié)優(yōu)良率及48 h血紅蛋白值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術后48 h引流量、平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情況比較[n(%)]
2.2 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9%,顯著低于對照組(32.5%),χ2=6.268,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n(%)]
3 討論
目前,交鎖髓內固定術和鎖定鋼板內固定術是治療股骨干骨折的主要手術方法。由于鎖定鋼板內固定術術中出血量較多,加之患者耐受力差等不良因素,手術過程中存在很大風險。鋼板加壓內固定術后,患者可在早期活動患肢。但由于該術式容易發(fā)生針道感染、固定針脫落等并發(fā)癥,患者不能過分負重,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很大不便;而交鎖髓內針內固定術能夠迅速穩(wěn)定患處,患者可以在術后早期進行功能性恢復和鍛煉,有效避免形成畸形,減少患者致殘率和病死率。同時,交鎖髓內針內固定術術切口較小,術中出血量少,對患者骨膜不構成破壞性影響,具有良好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endprint
該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膝關節(jié)優(yōu)良率及48 h血紅蛋白值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胡野等[5]學者報道結果相符。觀察組術后48 h引流量多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術中出血量:交鎖髓內針內固定術方法在治療股骨干骨折手術過程中,只需較少剝離骨折周圍軟組織或骨膜。因此,術中出血量較少;而鎖定鋼板內固定術需要對骨膜及軟組織進行充分剝離,且手術過程中易對小動脈構成損傷,因此出血量較多。(2)術后引流量:該研究所選案例均在術后48 h后將引流管拔除,并對引流量進行詳細記錄。結果表明,交鎖髓內針內固定術引流量大于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分析原因可能為,鋼板內固定切口較長,縫合時可起到止血效果,故術后引流量比較少;而實施交鎖髓內針內固定術的觀察組患者,手術過程中需要擴髓置釘,可引發(fā)髓腔內出血。雖然髓腔內出血血流速度緩慢,但卻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出血。因此,術后48 h平均引流量大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3)骨折愈合時間: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切口較短,對骨膜及骨折周圍軟組織損傷較輕,因此,該術式不易破壞和影響骨折位置血氣運行,故可促進骨折良好愈合。權威文獻[6-7]表明,交鎖髓內釘可在股骨干骨折位置形成軸向中間固定,其產生的遮擋作用較小,可有效刺激骨折位置應力傳導,進而促進骨痂生長,為骨折愈合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另外,該研究結果顯示,隨訪6~12個月,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低(P<0.05)。進一步說明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在術后并發(fā)癥方面優(yōu)于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若從整體治療效果看,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術中出血量少、預后快,其臨床療效優(yōu)于鎖定鋼板內固定術。因此,推薦首選術式為交所髓內釘內固定方法。但由于兩種術式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比較接近,在治療成人股骨干骨折時,要根據患者制定手術方案。并密切關注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圍術期陰性失血,為保障臨床手術安全性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智春升,李忠強,劉燦祥,等.四肢骨折治療方法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2,31(16):21-22.
[2] 王黎明,邱冠軍,張偉東,等.三種手術方法治療四肢骨折效果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5(10):100-101.
[3] 高清遠,謝兵.老年四肢骨折手術治療方案[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2,10(13):163-164.
[4] 智春升,李忠強,劉燦祥.外固定架與股骨近端鎖定鋼板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比較[J].中外醫(yī)療,2011,30(5):21.
[5] 胡野,周業(yè)金,張逸飛,等. 交鎖髓內釘與鎖定鋼板治療股骨干骨折的臨床效果比較[J].安徽醫(yī)藥,2014,18(8):1491-1492.
[6] 歐陽建江,龐向華,歐兆強.股骨干骨折兩種內固定方式隱性失血的臨床分析[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27(2):85-86.
[7] 劉小淳.交鎖髓內釘與加壓鋼板治療股骨干骨折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2,5(33):104.
(收稿日期:2014-1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