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春梅++++++汪霞++++++饒衛平++++++艾菊++++++雷小芳++++++李建萍
[摘要] 目的 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危險因素,及吡格列酮對其預后影響。方法 選擇2012年3月—2014年3月的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90例。對照組經常規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吡格列酮治療,治療后,比較兩組綜合療效。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的PAI-1與P-選擇素水平以及FBG、PBG、FINC、HbAlc、HOMA-IR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中,觀察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吡格列酮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可降低其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危險程度,提高預后效果。
[關鍵詞] 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頸動脈粥樣硬化;吡格列酮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c)-0048-02
糖尿病中大血管病變為較常見并發癥,其中以動脈粥樣硬化為主要病理學基礎,可引發糖尿病患者死亡。相關研究表明,大血管病變在糖尿病死亡病例中約占65%[1]。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心血管并發癥較高,因此預防工作十分重要。鹽酸吡格列酮屬于噻唑烷二酮類,為胰島素增敏劑,可提高胰島素抵抗。鹽酸吡格列酮可有效降糖,還可調節脂肪、抗炎,進而促進患者恢復[2]。該研究選擇該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以分析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危險因素與預后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90例。觀察組中男52例,女38例,年齡65~82歲,平均年齡(70.3±5.3)歲,平均糖尿病病程(6.4±4.4)年,平均體重(78.4±8.5)kg;對照組中男49例,女41例,年齡66~83歲,平均年齡(70.4±4.9)歲,平均糖尿病病程(6.8±5.1)年,平均體重(77.9±8.4)kg。患者中排除具有原發性高血壓、心力衰竭以及肝臟、腎臟功能異常者。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治療,其中抗血小板聚集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批號:國藥準字J20080078),100~300 mL/d;調節血脂口服辛伐他汀(批號:國藥準字H20010168),10~20 mg/d;控制血糖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批號:國藥準字H20023371),2 g/d,1年為一療程。經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行冠狀動脈血管重建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鹽酸吡格列酮片治療,1次/片,1片/d,1年為一療程。治療過程中需每2個月隨訪一次。
1.3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后檢測并記錄兩組患者的PAI-1(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選擇素水平、HbAIc(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水平、血糖、血脂等。計算HOMA-IR(胰島素抵抗指數),即患者空腹狀態下血糖與胰島素的乘積與22.5的比值。1年隨訪結束后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數據經SPSS 13.0軟件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經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血清PAI-1與P-選擇素水平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的PAI-1、P-選擇素水平分別為(4.13±0.51)ng/mL、(12.4±3.4)ng/mL,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PAI-1與P-選擇素水平比較(x±s)
2.2 兩組血糖與胰島素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空腹血糖為(6.7±1.3 )mmol/L、餐后血糖為(8.6±2.3)mmol/L、FINC(空腹胰島素)為(5.2±2.4)nIU/L、HbAlc為(5.9±0.8)%,HOMA-IR為(2.4±1.5)%,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糖與胰島素情況比較(x±s)
2.3 兩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7例發生不穩定性心絞痛,2例為心肌梗死,4例為靶血管重建,1例為心力衰竭,其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血管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3 討論
糖尿病屬于代謝類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與冠心病關系密切。在糖尿病早期會有血管疾患發生,其被視為血管性疾患。現臨床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因此選擇對兩者均有益的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3]。吡格列酮為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可有效調節血糖。相關研究表明,吡格列酮可激活過氧化酶體增殖物以激活受體進行多方面心臟保護,其包括心臟能量代謝、阻礙過度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防治胰島素抵抗形成惡性循環、抑制炎性反應、增強血管順應性等。趙永才[4]研究證實,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加用吡格列酮治療可降低胰島素抵抗,降低血清PAI-1、P-選擇素水平,進而控制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且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
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機制主要表現為:①吡格列酮可抑制巨噬細胞與單核細胞功能,進而控制釋放炎性細胞因子;②控制內皮細胞黏附因子的表達,進而阻礙內皮細胞與白細胞的相互作用[5];③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生長,進而抑制平滑肌細胞攝入鈣的能力;④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進而降低血管平滑肌細胞的移動;⑤促進膽固醇逆向轉運,增強斑塊穩定性,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發展速度,增強心肌功能[6-7]。
該研究中,觀察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經吡格列酮治療,治療后,觀察組的PAI-1、P-選擇素水平分別為(4.13±0.51)ng/mL、(12.4±3.4)ng/mL,以及FBG、PBG、FINC、HbAlc、HOMA-IR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可有效改善血糖水平與胰島素抵抗,明顯控制心血管不良反應的發生,增強其預后效果[8]。
綜上所述,吡格列酮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可降低其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危險程度,提高預后效果。
[參考文獻]
[1] 胥利,趙慶華,周波,等.老年 2 型糖尿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7) :1479-1480.
[2] 李晶,馮濤,李凱利,等.2 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分析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 (30): 129 -130.
[3] 杜宏偉,劉霖,王建華,等.老年高血壓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壓血糖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中華醫學雜志,2012,92 (18): 1236 -1239.
[4] 趙永才,李新勝,錢紅霞,等.吡格列酮對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動脈硬化和黏附分子水平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雜志,2012,20(1) : 60-62.
[5] 梁茜,楊希立,梅百強.吡格列酮對2 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相關因素及其預后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7): 3216-3218.
[6] 史琳濤,許樟榮,王玉珍,等.新診斷 2 型糖尿病的代謝和慢性并發癥分析[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10,26(12):1045-1049.
[7] 楊立明, 趙寶春. C 反應蛋白與冠心病的相關性進展[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6): 961- 963.
[8] 唐振媚.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治療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雜志,2009,15(6):892-895.
(收稿日期:2014-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