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卓
[摘要] 目的 探索腹腔鏡結合術中內窺鏡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來該院就診的32例行腹腔鏡結合術中內窺鏡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的病人作為觀察組,隨機抽取32例行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試驗對象在常規腹腔鏡手術術前準備后結合內窺鏡發現病變部位,手術切除;對照組在常規開腹手術的術前準備后探查腹腔以發現病變部分并處理。對下列觀察指標進行對比分析: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住院天數及次日疼痛指數。 結果 腹腔鏡結合術中內窺鏡治療組合開腹組共64例,手術均成功,無死亡病例。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對比指標為:術中出血量[(88.9±10.8)mL VS (217.3±36.8)mL,P=0.002]、手術時間[(198.5±7.3)min VS (176.4±8.6)min,P=0.015]、切口長度[(5.4±0.1)cm VS (18.9±0.6)cm,P=0.000]、術后住院時間[(6.8±1.4)d VS( 10.4±0.6)d,P=0.005]、次日疼痛指數[(2.6±0.7)vas VS (4.3±0.5)vas,P=0];其中在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住院時間和次日疼痛指數中,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腹腔鏡結合術中內窺鏡治療優于開腹手術治療;在手術時間上,兩組的差異P>0.05,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腹腔鏡結合術中內窺鏡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能迅速的實現對腸段病變部位的定位并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較傳統的開腹手術,有著諸多的優勢,在以后的治療中,應該不斷的探索提高腹腔鏡和內窺鏡聯合在手術中應用的技術性。
[關鍵字] 腹腔鏡;術中內窺鏡;結直腸;良性病變
[中圖分類號] R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c)-0189-02
腹腔鏡手術擁有著手術創口小、術后疼痛感輕及術后恢復較快等諸多優勢,使得其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伴隨著腹腔鏡手術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手術器械的更新發展,腹腔鏡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被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病人所接納。自20世紀90年代腹腔鏡開始應用于結腸手術中以來,腹腔鏡結腸手術在國內外的結直腸手術中逐漸被醫務工作者所應用,腹腔鏡結直腸手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近年來,隨著腹腔鏡結直腸手術方法和手術器械的不斷進步,腹腔鏡聯合內窺鏡在外科手術中的應用越來越寬泛。雙鏡(腹腔鏡和內窺鏡)聯合的手術治療作為一種新興發展的微創技術,其廣泛吸收了腹腔鏡和內窺鏡在手術應用中的優勢,不僅滿足病人治療的要求,同時也規避了一些例如開腹等大范圍的創傷,實現了微創化治療。國外已有文獻顯示,雙鏡(腹腔鏡和內窺鏡)聯合手術治療在結腸息肉、早期結腸癌及多發性腺瘤性息肉等結腸病變上有著定位精確、創傷小及安全等優勢。目前,在腸鏡下無法完全切除的結腸息肉、腸段需切除的憩室病、直腸脫垂、乙狀結腸扭轉等結直腸良性病變中廣泛的應用腹腔鏡結直腸手術治療。該研究選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因確診為直腸良性病變來該院住院行手術的病人,通過觀察腹腔鏡結合術中內窺鏡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的32例病例,探討腹腔鏡結合術中治療內窺鏡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因確診為結直腸良性病變來該院住院并行手術治療的病人。其中隨機抽取32例行腹腔鏡結合術中內窺鏡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的病人作為觀察組,隨機抽取32例行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的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齡為39~82歲,平均年齡為(63.39±4.9)歲,平均病程為(2.3±0.7)年,病變發生部位:結腸15例,直腸17例;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為41~85歲,平均年齡為(64.41±6.3)歲,平均病程為(2.6±0.9)年,病變發生部位:結腸19例,直腸13例。兩組患者在臨床基本資料上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本組試驗對象術后切除的標本皆為經病理診斷后確診。
1.2 觀察指標與方法
觀察組試驗對象的術前準備同常規腹腔鏡手術,術前3.5d流質飲食,口服抗菌素,術前完成口服洗腸并灌腸一次,術日晨清潔灌腸;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術前進行腸鏡檢查確定病變部位,并在病變部位進行標記。在臍孔下緣切開弧形切口并置入10 mm Trocar,其后維持腹壓在12 mmHg,插入腹腔鏡探查腹腔,在腹腔鏡觀察下,于平臍右側5 cm、右下腹分別置入5 mm Trocar作為操作孔,于左下腹置入10 mm Trocar作為輔助操作孔及結直腸病變標本取出的腹壁切口,并依據病變部位選擇其他的操作孔。先用腹腔鏡觀察腹腔臟器,用自肛門置入的內窺鏡,確定病變部位后關閉腹腔鏡燈光,后將內窺鏡的燈光固定于病變部位,后打開腹腔鏡燈光,用鈦夾標記病變部位。在腹腔鏡下于相應的腹壁切開約3~5 cm的切口,將病變腸段提出腹腔,在腹腔外切除病變的腸段,后縫合關閉腸段切口,將腸段放回腹腔,依次縫合各層切口。術中若病變位置距肛緣<20 cm,則選用肛門進入管狀吻合器實現吻合,若>20 cm則選用切割閉合器或手工完成吻合。整個過程完成后借助內窺鏡觀察吻合處有無瘺、出血及病變部位是否有殘余。患者術后5 d流質飲食,同時抗生素靜脈滴注。對照組的患者在傳統的術前準備下,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下,根據病變位置選擇切口位置,常規探查腹腔后,結扎相應病變位置的上下腸管后對病變位置進行處理。采用臨床對比研究的方法,對下列指標進行兩組之間對比分析: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后住院天數及次日疼痛指數。
1.3 統計方法
運用SPSS18.0軟件對兩組經腹腔鏡結合術中內窺鏡和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患者的手術基本情況進行了統計數據的整理,并運用均數±標準差和t檢驗實現對試驗資料的統計描述,以探索腹腔鏡結合術中內窺鏡治療結直腸良性病變的臨床效果。檢驗水準為α=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