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
我們知道,用符號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萬能的,甚至有時表達得很不清楚。于是我們聰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個造字的辦法——會意。會意字是另一種造字方法,這種造字辦法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物形體會合起來,從它們的聯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種新的意義,通常是抽象的意義。許多會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們豐富的聯想和率真的態度。這也是后世的文人墨客玩文字游戲的基礎。
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簡體漢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塵、國、孬”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
有些會意字,其造字之意頗能反映古人的某些概念,如“盜”字,上半部分“次”表示張口流出口水之意,下半部分是“皿”,皿指盛食物的器皿。“盜”即古代之偷。如何用文字來表示偷的意思?古人用次、皿二字來表示好吃的東西是偷的對象,這是一種頗為特殊的聯想,由此可見古人造字時表情達意十分大膽率真,也頗具幽默感。有些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重疊組成的。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并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型上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運動中的疊羅漢。例如三個“人”組成“眾”,三個“火”組成“炎”,三個“木”組成“森”,三個“日”組成“晶”,三個“直”組成“?!?,三個“水”組成“淼”,三個“口”組成“品”等。
過去,中國算命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測字。測字也叫拆字,就是把一個漢字拆成幾部分,然后加以解釋,預測吉兇。
傳說清朝乾隆皇帝喜歡穿上平民的服裝去了解社會情況。一次,他在蘇州看見有個算命先生在給人測字,他就讓跟隨的老太監去試一試。老太監看了看身上的帛衣,就寫了個“帛”字。測字先生說:“‘帛字,上面是‘白,下面是‘巾,‘白巾是辦喪事用的,你家里恐怕有人要出事了?!闭蛇@位老太監的父親最近得了重病,老太監一聽,心里很不高興,全身直冒冷汗。乾隆心想,這個算命先生還測得挺準,讓我來考他一下。乾隆故意也寫了一個“帛”字,讓他去測。測字先生把乾隆從頭到腳打量了一番,連忙鞠躬行禮說:“先生大富大貴呀!”乾隆問他怎么知道,他指著“帛”字說:“上頭是個‘白字,皇帝的‘皇字上頭也是個‘白字,‘帛字下邊是個‘巾字,皇帝的‘帝字下面也是‘巾字,所以‘帛字是‘皇頭帝腳,您有天子之命啊!”乾隆一聽,哈哈大笑,心里十分開心,就命隨從賞了算命先生一錠銀子。算命先生拿到一錠銀子,心花怒放,因為這比他平時幾個月的收入還多。晚上,他把這事高興地講給老婆聽。老婆聽了疑惑地問他:“為什么同一個字,你有兩種說法呢?”他告訴老婆:“第一個人年紀大,面帶愁容,我估計他家里多半有了喪事;第二個人年紀輕,卻氣度不凡;第一個人穿得講究,卻好像他的仆人,我想這個年輕人肯定來頭不小,所以就揀好聽的說,讓他高興高興,果然就賞了我一錠銀子?!笨磥?,測字先生不僅要精通文字學的知識,更要會察言觀色。
民間還流傳過這樣一個傳說。明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政權危在旦夕。有人向信奉天命的崇幀皇帝朱由儉推薦了一位據說是“破字極準”的測字先生。測字先生要皇上說個字出來,朱由儉隨口說了個“友”。測字先生說:“不好了,‘反出頭了?!敝煊蓛€大驚失色,連忙說:“你弄錯了,我說的是‘有字。”測字先生說:“更壞了,大明已去一半。”(“有”字由大、明兩字的一半合成)。朱由儉越發慌亂,分辯說:“不,不,是這個‘酉字。”測字先生說:“哎呀!‘酉居‘尊字之中,上無頭下無足,至尊者有生命之危了?!敝煊蓛€聽了,魂飛魄散,第二天便在景山上吊自殺了。原來,那位測字先生是李闖王的軍師裝扮的。這是把測字術用于攻心戰的故事。
這自然是個笑話,不過這個笑話告訴我們,寫漢字一定要注意偏旁或部件的位置,否則就會出錯。比如:“明”和“膽”字中的“月”字,一個在右,一個在左;“翡翠”二字中的“羽”字,一個在下,一個在上。有趣的是,有些字,部件的位置交換以后就成了另外的字,如:“陪”與“部”,“旮”與“旯”(旮旯兒指的是角落。如果把“日”移到“九”的尾巴上,就又得到了一個新字“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