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宮本百合子的《貧窮的人們》這部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貧苦人民的同情與救助,但貪婪墮落的貧民只是一味的索求救助,這使作者意識到單純的救助無力改變他們窘迫的生活。本文通過對救助與求救的矛盾進行分析,探討“扶貧”“脫貧”中應注意的內容。結合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政策,淺談筆者的一些見解。
關鍵詞:貧窮 救助 求助 天助自助者
一.先行研究
進入20世紀20年代,隨著日本無產階級運動的高漲,無產階級文學在日本文學界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國內外對無產階級文學家宮本百合子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多數研究方向是她的女性解放思想和反戰思想。例如,張愛麗的《淺析宮本百合子的解放思想》,王與華的論文《從<播州平野>看宮本百合子文學中的反戰思想》等。但關于《貧窮的人們》的研究卻很少。蘇調和在論文《宮本百合子的<貧窮的人們>——關于阿新死亡的原因》中,主要是分析阿新自殺的原因及所反映的人們生活狀況、心里狀態等社會問題。本文從救助與求救的矛盾為出發點,分析《貧窮的人們》中所存在的社會問題,探討在我國西部大開發政策中“扶貧”“脫貧”這一熱點話題。
二.宮本百合子與《貧窮的人們》創作背景
宮本百合子(1899-1951)出生在東京。1916年,在《中央公論》①9月號上發表了小說《貧窮的人們》。這一作品的問世,引起了巨大反響,這部作品也開啟了宮本百合子文學的生涯。1930年加入了日本無產階級作家同盟。1930年秋加入了日本共產黨。宮本百合子在“白樺派”②人道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下,鐘愛托爾斯泰與羅曼羅蘭的作品,在創作的作品中充滿了對愛和善的執著,對邪惡的憎恨,以及面對自然的虔誠之心和探求真實的深思等等。她用畢生的精力創造了包括婦女解放和為廣大人民群眾、為無產階級爭取自由和謀幸福的社會主義文學。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資本主義危機加重。強權專制主義與半封建的農村為特點的日本各種矛盾進一步加深。雖然有片山潛③組織領導社會黨,宣傳社會主義思想工作,但還未建立起科學系統的社會主義運動體系。勞動人民與有覺悟的知識分子為尋求新的道路而斗爭。
在宮本百合子上小學,女子學校的時候,經常去福島縣農村的奶奶家過暑假,親眼目睹了農民的生活狀況。對自己的所見所聞進行整理,創作出了《貧窮的人們》。
三.《貧窮的人們》主題思想
在這部作品中,通過一位“東京來的小姐”懷著人道主義救助精神,想幫助底層貧困人們但卻無力改變他們的境遇為主線,客觀描寫出農村的現實狀況。作者對貧苦人們的同情與幫助是真實的。然而與主人公無私付出,不求回報相比,貧民卻算計猜疑,貪婪虛偽。作者對自己的施救行為進行思考與反省。
四.救助方
1.主人公
身為資產階級的主人公沒有以資產階級的視點來描寫人們如何的卑微如何的貧賤,而是對勞動人民的辛苦與付出給予充分的肯定,對他們抱有真摯的同情與尊敬之意。然而面對地主家小姐的關心,孩子們并不領情,“用不著你操心”怒罵回去,甚至是用石頭回敬過來時,主人公反而為孩子們找到了讓人難以接近的理由,“那些孩子早就看見自己的雙親在為誰流汗了吧?在收割的時候,毫無憐憫和同情之心,從他們手里搶走一草袋、一草袋的糧食的,究竟是怎樣的人呢?在那些稍稍見聞過世事、開始懂得大人生活的孩子們的心靈里,一定充滿了對雙親的莫大的同情,和對富人的猜疑吧[1]”。作者雖然一方面有著資產階級自身的優越感,但同時愿意用貧苦人們的視點來重新認識世界,理解他們粗魯、冷漠的行為,這說明了宮本百合子要越過地主與貧民之間的那道鴻溝,愿意嘗試著加入到勞動人民的隊伍中來的想法。
他們需要的幫助是永遠沒有限止的。哪怕我們為了幫助他們變窮了,他們也依然要求我們想辦法,懷著“總會得到什么東西”的希望每天每天到我家串門的[2]。
我無論如何不能和他們成為一體。我不過是為了想救起漂流在河里的他們,從河岸伸出竹竿而已,絕不是親自投進河流中去救他們。徒然表面上是跑到地里去幫助他們收獲,同情他們或是發生共鳴,但我是絕不能變成他們之間的一個[3]。
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與前面所不同的思想認識。作者發現了這些一味索取,并將求助作為改變生存現狀的唯一手段農民身上的貪婪與懶惰,認識到只是依靠他人的慈善救助是根本不能改變貧窮生活的,不再像從前那樣不加思考、單純的幫助他們。這一想法的出現,可以看出作者在積極地探索救助貧苦人們的道路。
2.鎮上太太團
太太團們的救助并非是真心的幫助貧苦人們,而是展示富人的富有與高傲。她們關注的只是捐款單上捐助的錢數與人名。太太們并不想與這些窮人們在一個起點上,而是要用衣著,珠寶,財氣等物品與農民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區別線。這與主人公的救助行為是截然不同的,二者的救助初衷的差別,更加映襯出作者關心幫助貧苦人民的偉大志向。
五.求助方
1.大部分農民
農民并不想通過自己的勞作來改變生活狀況,而是一味的從他人那需求施舍。即便在得到幫助之后,也沒有合理的生活規劃,資金支配等,而是虛榮的購買奢侈品。即便是再困難,如果自己沒有克服困難的信心與行動,任何人的幫助都是無濟于事。“天助自助者”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
2.阿新
文中對阿新的描述雖然并沒有提及到求助行為,但同為貧苦大眾的阿新,與大部分農民并不相同。
首先,我們看一下阿新的登場是阻止了孩子們欺負善呆子的行為開始的。阿新雖然也貧苦,但他并沒有像眾人那樣自甘墮落而是呈現出新鮮的姿態。阿新在北海道工作了七年,因為生病才放棄了工作回來。通過他的工作,帶回來了八十元的儲蓄。這個“有出息的小伙子”在周圍的懶惰自私的人群中,極其突出鮮明。面對大家對善呆子的凌辱,阿新化為正義使者保護弱小的群體。面對母親的污蔑,阿新沒有竭力澄清與反駁,反而拼命的為母親辯護。可以看出阿新的大度的胸懷與質樸的品行。當病情惡化,知道自己活不長,阿新真摯的與母親談論,自己死后,繼承家業的事情。并把辛苦掙的錢交給了母親,而后選擇了默默自殺。與村里的其他人相比,阿新的自立與善良顯得與眾不同。然而,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阿新自己的能量畢竟有限,疾病纏身之下,他只能以死才能保全這份“真”與“善”。endprint
3.善呆子
善呆子的存在對于村民來說就是作弄取笑的對象。但是,作者在文中,感嘆道“狗和他卻是多么心動相印啊。白癡的心對我是一個謎。我越是不了解它,就越覺得它里面藏著什么,好像有了辦法似的[4]。”可以看出,作者沒有和其他村民那樣看笑話,而是對他賦予了同情心與美好的想象。狗是善呆子唯一的伙伴,即便是在死的時候,也是抱著狗一同溺亡。對于生死觀的認識,日本人有他獨特的見解。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里用細膩傷感的情懷對生與死做了詮釋: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所以,作者安排善呆子與阿新的死并非是想營造出悲劇的效果,而是讓這兩位人物繼續活在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中。
六、救助與求助的矛盾
主人公對農民的無私救助與農民貪婪無度的求助之間的矛盾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助自助者”說的就是改變現狀的主要力量要靠自身的努力,外部的力量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然而,作品中的貧民只是貪圖別人的施舍與救助,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勞動來改變。所以,提供救助的一方除了給予物質上的幫助外還要更多的提供精神意識方面的幫助,讓求助方真正從自身發掘潛質與動力,尋找人生改變的道路。例如,提供教育文化領域的幫助,拓寬他們的視野,提供更多的機會與建議,以實現自身價值的呈現。
七.扶貧的一些見解
國家在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之后,也在大力的幫助貧苦落后地區發展。通過閱讀宮本百合子的《貧窮的人們》一書,留給讀者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特別是對待“扶貧”這一工作上,我們應該不僅僅在物質上還應該注重精神領域對貧苦地區人民的扶持幫助。
積極的鼓勵貧苦農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等措施的實施,再加上扶貧資金的引入,惠民優惠政策的制定等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積極性與創造性,實現脫貧致富的改變。
注 釋
①《中央公論》:由日本著名出版社中央公論新社發行。明治時代創刊。是讀賣新聞集團成員刊物。
②白樺派:日本現代文學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創作主張是反對戰爭、反對壓迫、追求和平,反對舊道德對自我的束縛,同情弱小者,表現強烈的自我意識。
③片山潛:(1859-1933)日本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日本籍活動家。
參考文獻
[1]宮本百合子.貧窮的人們[M].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68:13.
[2]宮本百合子.貧窮的人們[M].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68:56.
[3]宮本百合子.貧窮的人們[M].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68:57.
[4]宮本百合子.貧窮的人們[M].東京:新日本出版社,1968:24.
(作者介紹:許文娜,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外語系助教,主要從事日本語言文學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