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霞
一、析教材內容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課選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電機與電氣控制》。本課是本教材第四章第六節的知識內容,這部分內容既是電動機正轉控制電路知識的延續,同時又是學習機床電路的基礎和控制線路的啟蒙教學,也為培養學生自動化控制設計能力做鋪墊,承上啟下,至關重要。
2.教學目標
準確的教學目標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本次課的教學目標如下:以實現能力目標為引領,實現知識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3.重點、難點
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教師要把握教學關鍵,完成教學重點,并突破教學難點。我將電動機正反轉控制線路的工作原理、電路設計確定為本次課的教學重點;而設計控制電路是本次課的教學難點。教學中的關鍵點是讓學生理解聯鎖控制的原理。
二、述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是我校13級機電專業的學生,已經學習了電動機的正轉控制電路。他們個性鮮明、富于想象,但自制力不夠;他們不喜歡理論學習,對實踐學習卻充滿了好奇。學習特點,總體表現為說過的沒聽見,只有做過的才能粗略理解。
2.教學方法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有教者有方,學者得法,才能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中我以任務驅動法為主,來完成任務的每一個環節,從而實現學做合一,同時在情境創設法、多媒體演示法、分層教學法的配合下引導學生應用已學的正轉控制電路,整合出正反轉控制電路,完成由仿真模擬到實際操作的接線任務,進一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學法分析
教法需要學法配合,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采用分析歸納、合作探究、對比觀察等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自主、有序的環境中,應用所學,整合出新的知識,并指導實際操作。
4.信息技術的運用
本次課中,我使用了多種信息技術資源,使學習中的問題化隱為顯,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力爭使教學過程行云流水,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談教學過程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策劃者。下面我將重點來說一下160分鐘的課堂教學是如何通過以下六個環節組織實施的。
1.小組復習溫故知新
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我以組內互助的方式,來復習自鎖正轉控制電路的工作原理,讓學生互為學習資源,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好、中、差小組代表在講解工作原理時,運用Flash課件演示,實現人機互動,使抽象理論直觀化,強化知識鞏固的效果,為學習新課內容做好一個知識儲備。
2.創設情境引出任務
用去年我校招聘會中兩道面試題來創設情境,展示不同環境下的正反轉控制的應用情境,完美地實現了教室環境與生產環境的空間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分析,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習任務“電動機正反轉控制電路”的設計,同步落實。
3.層層遞進落實任務
我將整個設計電路的任務分解成四個小任務,引領學生不斷應用已學知識,來完成電路的整合。
任務一:電動機正反轉的理論基礎學習
運用Flash動畫,結合知識迷宮“找不同”,引導學生對兩幅電路圖進行對比觀察。歸納總結出電動機實現反轉的原理,做好本課的第二個知識儲備。突破教學重點。
任務二:設計主電路
學生應用任務一中所學的理論來設計主電路圖,我適時提出問題:在主電路中,如果兩個接觸器同時吸合,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就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得出結論。最后我運用Flash動畫及多媒體音效,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問題的結果。
任務三:設計控制電路
運用儲備知識一,要求學生在自鎖控制的基礎上,設計正轉控制電路和反轉控制電路。
如何保證KM1、KM2不同時吸合?這是本課的關鍵點所在,我采用組內學習、組間競賽的形式來設計電路,師生共同匯總出解決方案,引出“聯鎖觸頭”的概念。再通過Flash動畫沖擊學生的感官,強化學生對“聯鎖控制”的認識,在理論上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任務四:整合正反轉電路
各小組合作學習,在學案上完整地畫出電路圖,并歸納總結電路的工作原理。在理論上突破教學重點二。
通過以上四個任務的層層推進,學生整合出正反轉控制電路,達成了本次課的知識目標,為實訓操作做好理論準備。
4.實訓操作技能深化
(1)軟件操作
進入這一環節,學生非常興奮,他們可以運用仿真課件驗證自己設計電路圖的正確性,同時完成了模擬接線練習,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過渡,為接下來實際接線操作做好準備。
(2)實訓操作
在仿真模擬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實物進行三相異步電動機正反轉控制線路的連接。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達成本節課的技能目標。這一環節我采用分類教學,對提前完成接線任務的學生,教師給出問題:如何直接實現電機正反轉呢?從而推進教學層層深入。
5.鞏固提高評價反饋
以專業技能評價和職業素養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自評、互評、師評三個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的內容是根據教學目標確定的,評價的結果通過項目評價表和能力測試表來實現。
6.布置作業拓展延伸
讓學生延用本次課的學習方法,結合自身實際,完成面試題一或二,課后登錄(電工學習交流網)進行交流學習。
我相信學生聽過了可能如過眼云煙,學生看過的應該是歷歷在目,而學生做過的必然銘記在心。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內容,有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同行專家批評指正!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