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寶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中不僅要考慮數學的自身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教學活動置于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將生活情境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然而,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知識的傳授往往會受到教師的重視,數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的聯系卻經常被忽略。教科書中的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并且數學的學習是為了服務于生活,但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數學教學卻被課本所束縛。
一、知識引入,注重激發學習動機
數學教學要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的教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數學的發生發展過程,以達到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目的。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積淀。所以我們的教學要注重運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同時在知識的教學中,讓學生產生矛盾沖突,利用“沖突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達到每節課的教學目標。
案例:《扇形統計圖》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將一起學習一種新的統計圖。
師:出示主題圖表:小麗一家三口一天各類食物的攝入量。
師:嗯,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種數量的多少。但是,同學們,如果我們想清楚地知道各類食物的攝入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你們還能從條形統計圖中直接看出來嗎?
生:不能。
師:老師告訴大家,有一種統計圖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系,同學們想知道那是什么統計圖嗎?
生:扇形統計圖。
師:大家預習得很好,這種統計圖就叫扇形統計圖。
師:(板書課題、出示教材圖例)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扇形統計圖。
師:圖中藍色的扇形表示蔬菜和水果類占總攝入量的27%。同學們,那剩下的各部分分別表示什么呢?請你們相互交流一下吧。
生1:……(組內補充,組間糾錯。)
師:同學們說得都不錯,你們已經初步了解了扇形統計圖的內容,那現在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扇形統計圖與條形統計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
【評析】在學習扇形統計圖之前,學生已經學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本節課教師以條形統計圖為例,產生條形統計圖不能解決“各部分數量與總數之間的關系”的缺陷,從而引入扇形統計圖這一新知識。這樣的引入的確符合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原則,并且避免了學生沒學扇形,卻要學習扇形統計圖這樣的困擾。但是,這樣直白的引入卻白白浪費了一次開發學生思維的機會。如果老師在提出“條形統計圖不能解決各類食物的攝入量占總攝入量的百分之幾”這一問題之后,如果給學生一個交流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自主解決這一問題,產生需求動機后再趁機提出課本是利用扇形統計圖來解決的。經歷這樣的一個思考過程,相信學生可以給我們許多意想不到的處理方法。既活躍了學生思維,又展現了扇形統計圖產生的背景。如果過于在乎課本知識的學習,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知識運用,適當回歸生活
應用意識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有意識地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我們的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培養學生用數學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案例:《奧運會》教學片段
師: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小節——奧運會。教師板書,出示教學圖片(第24~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獎牌情況的統計表)。
師:仔細觀察這是年份、屆數、金牌的數量、銀牌的數量、銅牌的數量。
師:那么我們能不能根據剛才給出的數據,制出三幅不同的統計圖呢?我們可以制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師:出示三幅統計圖(教材圖片)。
師:我們從哪幅圖中能明顯地看出我國在第24~28屆奧運會我國獲得金牌的變化情況?
生:折線統計圖。
師:(出示折線統計圖)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國從第24屆到第28屆金牌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師:請同學們繼續思考從哪幅圖能更明顯地看出第28屆運動會我國獲得金牌的數量?
……
【評析】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三種常見的統計圖以及平均數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選擇合適的統計圖,來解決實際問題。對于這部分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實踐性這一特點,用學生身邊的事例,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促使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經歷選擇合適統計圖的過程。標準中要求第二學段的學生在學習統計知識時,首先要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其次,會根據實際問題設計簡單的調查表,能選擇適當的方法收集、處理、分析數據。本節課的教學過于依賴教材,沒能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材設計相結合。這節課完全可以直接讓學生歸納三種統計圖的特點為引入,然后讓學生根據實際情境合作做圖,在小組內討論如何選統計圖來運用和鞏固知識點。
總之,統計知識的學習,從內容來說,比較容易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從過程來說,比較適合學生動手操作并進行合作學習。在統計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地放手讓學生去操作,適時地組織一些小組活動,這樣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是有很大幫助的。如,教師在課前就可以根據相關的統計圖讓學生分組進行一些數據收集任務。在選擇統計案例的過程中,要遵循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進行合理的分工,讓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討、相互協作,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課程環節設計中安排不同層次的互動環節,采取靈活多變的呈現方式,讓學生有興趣、主動地參與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去。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