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名師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學識廣博的學科帶頭人,他們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先進的教學理念。本欄目特約國內知名教育專家及特級教師撰寫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論文,主要關注學術前沿動態、未來發展趨勢、新的學術思想和新方法、新學科的生長點等新問題以及在新課改背景下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該欄目秉承“傳播新理念,交流新經驗,推廣新方法,促進新發展”的宗旨,旨在發揮名師的引領作用,為廣大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提供交流的平臺。本期特推出吳明海教授站在“新絲路”的高度談交往教育的篇章。
摘 要:新絲路本質上是經貿之路,需要教育能夠培養不僅具有經濟交往能力,而且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國際理解力的人,因此更需要交往教育,這里的交往教育包括跨文化理解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交往是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一帶一路的新絲路使教育的交往性質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關鍵詞:一帶一路;交往教育;跨文化理解教育;國際理解教育;交往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近期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政府首倡并力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新絲路”國家戰略。“新絲路”是大智慧,不僅能夠為全面振興經濟奠定基礎,而且將為國家一體化以及中華民族大團結、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一帶一路”相互交叉,宛如矯健的雙翅,將成為“中華騰飛于世界”之推動力量,將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應有的積極貢獻。
“一帶一路”戰略具體包括以下幾條線路:(1)中蒙俄經濟帶:主要通過環渤海、東北地區與俄羅斯、蒙古等國家的交通與能源通道,并向東連接日本和韓國,向西通過俄羅斯連接歐洲。(2)新亞歐陸橋經濟帶:通過原來的亞歐大陸橋向西通過新疆連接哈薩克及其中亞、西亞、中東歐等國家。(3)中國—南亞—西亞經濟帶:通過云南、廣西連接巴基斯坦、印度、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等國家;通過亞歐陸橋的南線分支連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家。(4)海上戰略堡壘:分別由環渤海、長三角、海峽兩岸、珠三角、北部灣等地區的港口、濱海地帶和島嶼共同連接太平洋、印度洋等沿岸國家或地區。
新絲路是地區與地區之間、國與國之間的經濟交往與合作之路,包括交通對接、產業合作、金融合作、經貿往來、物流聯盟,而這些經貿交流與協作都要靠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與協作才能完成,人要有一定的知識、文化與能力才能相互交流與協作,人的知識、文化與能力要靠教育才能獲得。所以,新絲路呼喚教育予以鼎力相助,教育要響應新絲路之呼喚就必須創新,當然新絲路也為教育創新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交往是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新絲路使教育的交往性質得到更充分的體現。執行“一帶一路”首先要做的是互聯互通建設,互聯互通不僅僅是修路架橋,也不僅僅是平面化和單線條的聯通,而且是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領域齊頭并進。這是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是生機勃勃、群策群力的開放系統。這一大聯通的開放系統首先是人的互聯互通,需要從業者具有互聯互通的意愿與能力,也就突出需要交往教育。
絲綢之路不僅是經濟交往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文明對話之路,而無論經濟交往、文化交流還是文明對話,本質上都是人與人的交流、交往與交融,新絲路本質上是人與人相交、相處、相融之路,需要善于交往的人才,因此新教育具有交往教育的性質。我國經濟文化類型多樣,各民族文化豐富多彩,國內文化交流十分重要;我國處于多個文明板塊交集地,既可能是文明沖突多發地帶,更可能是人類文明對話首善之地。本著和為貴、美美與共的精神,我們的教育應能夠培養善于處理各種關系的和平使者,這對新絲路成為友好交往之路至關重要。為此,我國沿線各地政府、教育行政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多為教育的國內與國際交流合作創造條件,多為沿線的大中小學生互動交流創造條件,鼓勵留學與游學,鼓勵師生跨學校、跨地區、跨民族,甚至跨國家交朋結友、廣結善緣。
新絲路本質上是經貿之路,但是比其他商貿之路具有更廣闊的跨地區、跨國家性質,需要教育能夠培養不僅具有經濟交往能力,而且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國際理解力的人,因此更需要交往教育,這里的交往教育包括跨文化理解教育與國際理解教育。
新絲路在國內是國內貿易之路,是跨地區、跨民族之路,需要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需要跨文化理解教育。新絲路將中原各地區與周邊所有民族地區互聯起來,將進一步有利于國內各地
區、各民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交往、交融以及人口流動,也有利于進一步優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這就需要語言文化教育適應這種人口跨地區、跨民族流動與交往的性質,雙語教育以及跨文化教育是必須的。在這里,共同語言與共同文化的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之核心與樞紐,必須作為必修課堅定不移地開下
去;以此為基礎,充分尊重各地區、各民族的語言、文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材施教,建立“一核多元、中和位育”的跨文化理解教育性質的課程體系。
新絲路在國際空間上是跨國貿易之路,需要人才具有國際理解能力,新教育具有國際理解教育性質。新絲路是進一步開放之路。沿著新絲路,我國更多人才將到沿線國家發展。其他國家許多人也將到中國來發展,我們即使在國內也需要經常與各國客商打交道。各國有各國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法律法規,從業者必須入鄉隨俗,否則寸步難行。從事國際貿易人需要具有一定國際性的知識與國際交往能力,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能夠含有國際理解教育性質與內容。這種國際理解教育不僅是對我國公民開放,而且對來華貿易的外國客商以及外國留學生、訪問學生
開放。
新絲路是以中原為核心向四周邊境輻射,以我國為核心向四方國家輻射開來,連接內地與邊疆(含海疆與陸疆)、貫穿中國與外國,而中外交接點往往是民族地區或特區,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正確處理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關系。在此,我們的教育必須培養學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胸懷祖國,也就是祖國認同教育必須放在核心地位,培使學生無論何時何地都有一顆中國心。樹欲靜而風不止。當前世界形勢錯綜復雜,亡我之心不死的敵人國際國內都有,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等三股勢力以及某些反華勢力是客觀存在的,他們也將會利用“新絲路”大通道,見縫插針地與我們爭奪青少年,爭奪未來,故此我們的教育必須站穩政治立場與文化立場,將培養忠誠于祖國的人放在首位。唯有行走在新絲路上的中國人都有一顆永遠不變的中國心,在如此大開放的格局中,我們才能保證歷盡艱辛開拓的新絲路能夠有利于中國、有利于中華民族,而不是事與愿違、適得其反。這是重中之重,涉及道路方向與道路自信。立足祖國、胸懷祖國就能正確放眼世界,在于外國打交道時能夠是非清楚,而不為花花世界迷糊了雙眼。新絲路既然是中國首倡,就應該牢牢掌握主導權與主動權,既敞開大門,又要有防火墻與導航儀,不能引狼入室,更不能使行走其中的我國公民迷失方向。
參考文獻:
張朔.習近平主持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國新聞,2014-11-28.
基金課題:本文屬于2014年全國民族教育研究課題《中外民族教育政策比較研究》(課題編號MJZXYB1421)。
編輯 溫雪蓮
吳明海,男,祖籍安徽歙縣,1965年4月生于安徽省繁昌縣孫村鎮。1983年畢業于安徽省宣城師范學校,1987—1989年在安徽教育學院(今合肥師范學院)外語系進修。1989—
1992年、1996—1999年兩度求學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先后拜于著名教育史家夏之蓮教授、吳式穎教授門下研究教育史,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教育學博士學位。1999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任教,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民族教育學暨教育人類學碩士生導師組組長;校職稱評審委員會教育學學科組委員。《中國教育大百科全書》民族教育卷主編之一,《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學卷作者之一。中外教育史功底扎實,是中外民族教育史、多元文化教育史重要開拓者之一,是系統研究民族教育政策史、少數民族教育思想史的先驅者之一。代表作有《歐洲新教育運動的歷史研究》(獨著)、《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綱》(主編)、《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史教程》(主編)等,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教育史觀以及“一核多元、中和位育”多元文化及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