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范圍內研究公正有利于公正的實現,保證公正的社會主義方向,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出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和分配公正為切入點,分析收入差距不公正的現狀及原因,針對我國收入分配的實際情況,尋求高效的解決辦法,真正實現分配公正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
一、厘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和分配公正關系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和分配公正的涵義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 ①公正的最終價值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公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在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是消除不合理不公正社會現象的重要前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是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徑,“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②
分配公正包括分配公平和分配正義,分配公正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經濟制度、分配制度有密切關系,分配制度、分配程序、分配方式的建立都要順應上層建筑適合經濟發展要求,順應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對于當時經濟基礎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來說就是分配公正?,F階段,我國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這與目前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分配公正是指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切優秀成果。在共產主義階段,分配公正的最高理想即按需分配才能實現。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和分配公正的關系
1.分配公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的基礎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包括經濟公正、政治公正、文化公正、生態公正、代際公正等,經濟公正主體是收入分配公正,所以,收入分配公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的集體體現。初次分配公正強調人們參與收入分配的機會和權利是平等的,獲取收入多少的標準是以投入要素數量和貢獻大小衡量的。再分配公正強調政府通過宏觀調控手段包括社會保障、稅收調節、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收入差距,協調人們之間利益關系,避免兩極分化,維護社會穩定,提高和諧社會水平。初次分配公正和再分配公正都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的具體要求。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引領分配公正的實現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公正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在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上,側重效率的分配帶來收入差距明顯,導致社會不公正現象存在,新時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新取向應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公正引領分配公正的方向和分配公正的實現過程,具體體現為:引領分配公正的價值追求、價值主體、價值評估、價值所有、價值創造、價值分配等。
二、分配不公正現象分析
(一)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差距
勞動收入包括基本工資、津貼、獎金等收入,是我國大部分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資本收入包括利息、企業利潤、股息、紅利等形式,主要是非勞動收入,現階段,勞動收入和資本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具體表現為:一是在財富總額中勞動者報酬所占比重大幅下降,資本收入所占比重快速上升,“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呈不斷下降趨勢,2003年以前為50%以上,2003年首次降為49.6%,2010年將至39.6%?!?③二是職工工資增長速度慢于利潤增長速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利潤在1998年為881.94億元,2011年為54544億元,是1998年的61.84倍。 ④三是職工平均工資普遍偏低。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普遍偏低,2013年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全國城鎮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32706元,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職工平均工資51474元。 ⑤四是資本收入過于集中和富豪階層出現。資本所有者收入普遍高于勞動者收入,大量資本收入集中在極少數人手里,他們占有巨額財富,導致富豪階層出現。2015年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中國有430位十億美金富豪,其中72位新上榜,中國富豪財富主要來源房地產業、制造業、科技行業、投資和零售業。 ⑥2015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華人人數突破300大關,中國內地企業家人數達到213人,比去年增加28.6%。 ⑦
(二)城鄉收入差距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不能很好協調城鄉關系和發展進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特點決定城鄉居民收入分配變動具有周期性。一是1978年到1985年,城鄉收入差距程縮小趨勢。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1978年的2.57下降到1985年的1.86。二是1986年到1994年,城鄉收入差距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城鎮改革居于中心地位,允許、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農村家庭生產經營責任制的激勵效應減少,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率下降,城鄉人均收入之比為2.86。三是1995年到1997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縮小趨勢。政府采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減緩,城鄉收入差距呈現縮小趨勢,城鄉居民收入比降到2.47。四是1998年到2010年,城鄉收入差距程擴大趨勢。糧食市場供過于求導致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鄉鎮企業由于技術落后、資金不足、規模較小等原因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呈現下滑趨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達到3.33。五是2011年至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逐漸縮小趨勢?;蒉r政策快速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城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2014年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8844元和10489元,實際增長速度分別為6.8%和9.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連續五年超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連續五年縮小,城鄉人均居民收入比為2.75。 ⑧
(三)行業收入差距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資源優化配置,不同行業資源占有量不同,利益上存在失衡現象。壟斷行業監管體系不健全,勞動力市場競爭機制不完善,行政性壟斷行業依靠壟斷地位獲得非正常壟斷利潤,依靠壟斷地位形成高收入群體,由此帶來行業工資差異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壟斷行業獲得高額利潤逐漸拉大行業之間收入差距,職工工資平均水平高于全國工資平均水平,2009年行業之間收入差距平均為4.77倍,最大差距為10倍,金融、電力、通信、交通運輸、房地產、煙草、能源等壟斷性行業職工工資平均水平是其他行業的4倍左右,再加上其他隱形福利收入差距接近10倍左右。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傳統資本含量較少的農林牧副漁業、紡織業、住宿餐飲業、采掘業等行業收入普遍較低,職工工資年均增長速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06年房地產行業發展迅猛,員工工資呈現爆炸式增長,加大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現象。
(四)區域收入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擴大趨勢,受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崛起、西部發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影響,區域收入差距狀況有所緩解,但東部沿海地區仍高于中西部地區。2011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職工平均工資中,全社會單位平均工資由高到低為東部、西部、東北部、中部;城鎮私營單位人員平均工資排名為東部、西部、東北部、中部,分別為26800元、22313元、22020元和20677元;城鎮非私營單位人員平均工資從高到低為東部、西部、中部、東北部,分別為48493元、37923元、36558元和36000元。中西部職工平均工資增長速度和以前相比有較大提高,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與東部地區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⑨
三、分配不公正產生原因
(一)政策制度不健全
一是政府政策傾斜導致我國行業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差距拉大,政府對壟斷性行業在資源、市場和政策等方面給予更多的特權和優惠,這些行業在收入分配上向個人傾斜,導致行業收入差距擴大。區域性政策偏向東部沿海地區發展,造成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偏向城市政策制約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造成農村資源過剩,抑制農村經濟發展。二是稅收調節體系不健全。目前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收格局會加大收入差距現象,財產稅、流轉稅、個人所得稅等各種稅種的調節整合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僅僅依靠個人所得稅對高收入群體調節力度不大,偷稅漏稅現象普遍存在,不合理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三是政府監管力度不夠。市場運行機制和規則不健全、市場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這種缺乏權力制約狀況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壟斷收入、黑色收入、灰色收入等現象存在加劇收入懸殊,
(二)社會保障不完善
一是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窄,保障能力不足,統籌層次低,社會保障制度主要偏向城市居民、壟斷行業勞動者和事業單位勞動者,農村居民、非主流群體、非事業單位勞動者社會保障程度不高,收入差距逐漸拉大。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不平衡,權責不明,缺乏制度管理規定性,存在多頭管理現象。三是城鄉之間、行業之間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差異。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城市居民的保障水平高于農村居民保障水平,農村居民、城鎮失業人員社會保障水平有限。企事業之間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存在巨大差異,收入分配之間差距逐漸拉大。四是社會保障資金不足。國家財力有限,我國人口基數大,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面臨著資金短缺現狀,抗風險能力較差,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偏向高收入群體,違背分配公正原則。
(三)勞動者個人素質有待提高
人力資本差異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人力資本價值大小主要受人的天賦和受教育程度影響。人力資本形成途徑主要有教育、保健、培訓、國內遷移和境外移民等方面,教育投資是最主要因素,有利于勞動者素質提高,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目前,我國教育事業整體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教育資源、教育機會不平衡,具體體現在城鄉間普通教育投入不平衡和區域間高等教育投入不平衡,農村基礎教育在教學資源、教學手段等方面遠遠落后于城市,造成農村適齡兒童失學現象普遍存在,不利于勞動者素質提高。高等教育相對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落后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教育資源的不平衡導致人力資本發展不平衡,直接影響居民收入水平。
四、實現分配公正有效途徑
(一)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的引導作用
效率優先公平觀、平均主義公平觀影響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約收入分配公正目標的實現,應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正引導收入分配公正觀。一是政府發揮政策規范和引導作用。政府通過宏觀調控手段實現分配結果公正,使人們高度認同國家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政策實現人民在教育、發展、就業、市場競爭、醫療等方面機會公正;引導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理解、貫徹落實公正觀念,樹立科學合理的收入分配觀。二是發揮正面宣傳教育作用。利用網絡、電視、報刊、學校、街道、社區等平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和收入分配公正觀教育,有助于人們樹立效率和公平統一更加注重公平的觀念,樹立貢獻和回報統一的觀念,樹立個人價值個社會價值一致理念,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理念,更好的貫徹收入分配公正理念,縮小收入差距。
(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低、擴中、調高、打非、保困”是形成科學合理收入分配格局的總體思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應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和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在政策上向低收入者傾斜,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一是完善工資調控機制。工資改革應不斷完善工資調控手段,根據物價、利潤變化對工資進行調整,建立健康、可持續的工資增長機制,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力度,完善公務員工資管理體制,規范工資分配秩序,遏制補貼津貼亂發放現象;加快工資立法程序,通過法律手段維護弱勢群體利益,制度改革應符合薪酬管理內部公平性原則。二是調整產業結構。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在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高于在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這與發達國家情況相反,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不利于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因此,應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勞動報酬制度。三是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關系密切,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為農民工、城鎮下崗失業人員等弱勢就業群體提供職業技能指導和培訓,使其適應新型產業、高科技行業的發展要求,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技術,增加他們的收入,減少低收入群體比重。同時,不斷完善教育投資體制,擴大基礎教育覆蓋面,在高等教育層面注重區域間協調發展,實現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四是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通過經濟、行政、法律手段消除行業壟斷,引入市場競爭體制,允許各種所有制企業進出市場,消除市場準入壁壘,打破行業壟斷帶來的過高收入,通過物價、金融等手段調節壟斷行業的高收入現象。
(三)健全收入分配法律法規
我國合法勞動收入制度不完善,非法非正常暴富、灰色收入、貪污腐敗等現象拉大居民收入差距,危害社會穩定,不利于社會公正目標實現,應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工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一是加強立法工作。劃清各種勞動收入的法律界限,保護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是我國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分配制度的具體體現。對非法收入應堅決取締,加快限制非法收入的立法工作進程,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對牟取非法勞動收入加大懲罰力度。二是發揮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監督制約作用。通過民主監督機制約束政府行政權力,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加強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反腐力度,實現權力為人民所用,權力為人民服務的原則。三是加大執法力度。依法處理經濟違法和腐敗帶來的高收入現象,加強公務員個人財產申報制度建設,使公務員工作體現透明性、程序性和公開性;同時嚴格管理壟斷行業企業稅收執法情況,通過市場競爭機制調整壟斷利潤分配,打擊違法經營現象,抑制壟斷行業收入過高現象。
(四)完善稅收制度的調節功能
稅收具有調節收入再分配、縮小收入差距的功能,應建立以個人所得稅為主體,企業所得稅、消費稅、遺產稅、贈與稅、財產稅、社會保障稅等稅種相互協調配合的稅收調節體系。一是深化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調整個人所得稅超額累進稅率,對高收入群體適度提高稅金扣除率,減少實際收入,對中低收入群體稅金扣除時應體現公平稅負的原則,減輕中低收入群體稅收負擔。充分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縮小群體間收入差距。二是健全企業所得稅稅法。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企業應實行形式多樣的稅收政策,對于經濟落后地區偏遠的企業應實行優惠的企業所得稅政策,對于壟斷性企業,應征收企業資源稅,對高額利潤部分進行征稅,逐步降低壟斷收入比重,縮小行業收入差距。三是完善消費稅。對滿足高收入群體的消費行為、奢侈品消費作為消費稅征收的重點,采用超額累進稅率或者高稅率等方式調節高收入者收入,減少收入差距。對生活必需品采取免稅或者低稅率手段,目的是減輕低收入者生活壓力,維護他們的生活水平。四是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遺產稅和贈與稅是調節收入分配起點和結果公平的重要稅種,對合理分配社會資源、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富二代”“富三代”群體站在更高的分配起點上,應加快遺產稅和贈與稅的立法程序,縮小群體之間收入差距。五是開征社會保障稅。社會保障稅應與社會保障體系相適應,由稅務機關統一征收,稅率統一確定,可設醫療、失業、養老三個稅目。
(五)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對公民在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等方面給予保障的制度,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利,現階段,應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保障資金來源多元化,管理水平標準化、保障制度規范化的社會保障制度。一是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實現保障統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根本出發點,社會保障覆蓋范圍與抗御風險能力成正比,目前社會保障覆蓋面小,社會保障能力弱化,不利于社會矛盾的協調,針對這種現狀,應建立覆蓋城鄉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把符合條件的城鄉勞動者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都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范圍內,提高保障的統籌層次。二是推進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多樣化的社會保障模式要求建立城鄉統籌的多元社會保障體系,根據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展特點,建立農村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農村醫療、教育、養老等保障體系建設,在政策上對農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給予優惠,優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健全農村養老保障體系,提高農民參加社會保障積極性。三是建立弱勢群體的保護機制。社會分配公正實現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政府在制定社會保障制度時應為弱勢群體提供基本基本生活保障,在政策上對孤寡老人、殘疾人、退役軍人和其他低收入者等給予傾斜,作為重點關照對象,并提供相關免費服務。在住房方面提供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在就業方面提供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等,通過一系列保障措施縮小收入差距。
(注:本文系2015年度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網絡輿情視域下大學生價值觀培育路徑創新研究,項目編號:SK2015JD07;安徽建筑大學2014-2015學年學生工作項目:大學生網絡輿情現狀與引導研究——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角,項目編號:2014xg01)
(下轉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