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馬克思主義“三化”課題的提出原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是由毛澤東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提出并作出回答的,他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雖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身已經內在包含了時代性和大眾性的某些元素,但主要強調的還是馬克思主義的空間維度即本國化、民族化。時代總是不斷的向前發展,世情、國情和黨情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是與時俱進的,在新的歷史階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共中央明確、完整地提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大論題,具有很強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于“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命題,實際上李大釗等人曾經提出過,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在以往表述的基礎上,正式提出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一體化,鮮明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重大論題,全會從空間、時間以及受眾三個維度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出了更明確的要求,是對馬克思中國化內涵和外延的豐富和發展,既具現實針對性又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我們黨之所以提出馬克思主義“三化”這一重大論題,強調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創新,就是要讓發展和創新的馬克思主義在今天更為有效地指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 [1](P17)防止重蹈黨在革命和執政歷史上一再出現的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以及由此造成的對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嚴重傷害和損失。今天我們強調要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但自信不等于自大,自信也不等于一廂情愿,自信應該是廣大共產黨員和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信,而要做到這三個自信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地創新與發展,不斷地推進馬克思主義實現更高程度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細分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內涵及其本質要求作出清晰的界定,深刻揭示馬克思主義“三化”的重要意義,以便更好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三化”的研究。
二、馬克思主義“三化”的內涵及本質要求
馬克思主義“‘三化’構成“一體兩翼”關系,中國化是‘一體’,時代化和大眾化為‘兩翼’。‘一體兩翼’能夠簡約、清晰地表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部精粹。” [2]“三化”中,中國化是核心,時代化是動力,大眾化是目的。
細分后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著眼于民族性,即馬克思主義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質要求”。 [3](P2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和原理與中國這個空間維度的“具體環境”(就是指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時代背景和世界發展的趨勢)和“特殊條件”(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也就是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狀況和民族性問題的特殊性)相結合,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并根據中國實際做出轉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由之路。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然進入了深水區,處于攻堅階段,既要直面多年來積累或擱置的各種繁難棘手問題,又要面對來自世情、國情、黨情巨變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要求黨和國家既要繼續鼓勵群眾的實踐摸索,更要在國家層面加強頂層設計。頂層設計的科學合理與否,從根本上決定了攻堅階段的改革開放能否順利推進,決定了能否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頂層設計的現實理論需求,更加迫切的要求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本民族化,不斷提出符合當下中國實際的理論創新,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深化改革指明前進方向和理論源泉。
三、馬克思主義“三化”的重要意義
(一)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需要,對于黨能夠帶領人民群眾舉好旗,走對路、堅持好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當代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人民群眾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4](P1031)科學理論只有被人民群眾所理解、所掌握,才能努力踐行這個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對此,我們應該有理論自信,應該堅持并發展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好這個理論體系最重要的就是不斷推動理論體系的“三化”,特別是要通過不斷的大眾化讓人民群眾理解、掌握,因此推動馬克思主義“三化”具有重要的當代意義。
(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對于黨和國家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有最直接的實踐意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魅力在于能夠對改造世界提供立場、觀點和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人民群眾群眾是踐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主體,我們一直強調發展是為了人民,發展更要靠人民,如果人民群眾對于黨的各項理論、方針、政策和路線不能正確理解、不能很好的貫徹執行的話,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無從談起,因此,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三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客觀需要,關系到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宏偉目標實現的大問題。
(三)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對于國家未來和民族進步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近三十多年以來,盡管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但粗放性的經濟發展模式也使我們在能源、環境等方面付出極高的代價,為此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改變。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不僅關系到當代人的利益,也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國家未來和民族進步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就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而言,還需要不斷的推動“三化”,不斷的與變化中的國情相結合,在新的實踐中不斷地提出新的判斷和新的觀點,并且還要注重在語言風格上通俗易懂,只有這樣才能被廣大人民所接受、領會,并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發揮著根本的理論指導作用。
因此,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應提高到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后繼有人的百年大計的高度來認識,也是廣大理論工作者和黨政干部光榮而艱巨的任務。
四、實現馬克思主義“三化”的方法論
解決方法論問題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三化”的關鍵,把人民群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的受眾主體來看待,才有貼近人民的思想實際、貼近人民關心的問題、貼近人民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點、貼近人們的思路和語言才能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大眾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時代化的根本途徑,從具體方法上來講,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途徑和方式:
(一)建設反映馬克思主義“三化”最新成果的高校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
高校大學生是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社會群體,并且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這個群體的數量急劇增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他們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過程中擔負著宣傳、普及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光榮使命,這就要求廣大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強自身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的學習和研討,不斷結合社會實際,接地氣,不斷建設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最新成果的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二)搭建形式多樣的宣教平臺
努力拓寬宣傳教育的平臺。把傳統的平面媒體、影視、展板標語和互聯網各大門戶網站、QQ空間、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傳媒、新社交平臺結合起來,搭建動靜結合、形式豐富、活潑新穎的宣傳教育平臺,使科學理論走進千家萬戶。各部門、各單位要著力培養一支政治素養高、業務精的政工宣傳隊伍,切實把握住宣傳教育活動的方向性,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精神紐帶,強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防止和克服為了迎合大眾口味的娛樂化和庸俗化傾向。
(三)積極創新語言風格體系
積極創新語言表達風格,主動適應人民大眾的語言習慣,力求一些把晦澀難懂的理論口語化、生活化、生動化,通過《大眾哲學》、《學哲學用哲學》、《理論熱點面對面》等讓人民群眾能聽得懂、看得懂文字的圖文并茂的理論刊物的學習,通過發布公益廣告、宣傳先進典型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大眾化中普及科學理論,在普及中提高群眾科學理論素養,達到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的目的。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專項”,項目編號:JA114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