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媒介的影響力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不容忽視的顯性力量,“媒介通過描述說明而提出的對現實的解釋有潛移默化其受眾的作用。人們可以從所讀到、看到和聽到的內容發展出對物質現實和社會現實的主觀及共認的意義構想?!?[1]媒體再現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主要來源,人們在接受信息、形成觀念和養成認識等方面都非常依賴傳媒。幼兒教師是大多數孩子的啟蒙老師,在幼兒身心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社會角色,是幼兒智力發展和心理健康的促進者,他們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形象直接影響著每一個幼兒及其家庭乃至全社會。媒體對幼師工作情況與突發事件的反應和報道,成為公眾了解幼師職業和建構幼師形象的重要來源和依據。然而,幼師形象的媒體再現中存在著的問題及其影響,尚未引起媒體自身與研究者的重視。
一、幼師形象的媒體再現
本研究采用文本閱讀法,選取2007年1月至2015年6月間大眾媒體的相關報道,媒體類型包括傳統報紙媒體和網絡媒體。報紙媒體文本的搜集主要通過知網的報紙文庫采用關鍵詞索引進行,同時重點關注《中國教育報》的相關報道;網絡媒體文本的搜集主要通過百度關鍵詞索引進行,所涉及的網站比較廣泛。從現有的媒體文本中,可以比較清晰地梳理出媒體所建構的幼師形象。
(一)對幼師群體的慣性漠視
對一個職業群體的關注程度,首先反映在媒體報道的數量上。通過知網報紙文庫搜索的結果是,從2007年到2015 年6月,知網報紙文庫中全國報紙上關于幼師的報道數量分別為:2007年共7篇,其中《中國教育報》1篇,筆者將其表述為1∶7;依此表述,2008年3∶15;2009年1∶16;2010年2∶36;2011年3∶28;2012年4∶28;2013年3∶18;2014年3∶14;2015 年6月截至為4∶8。從報道的內容來看,一般情況下都是關于幼師教育、幼兒園工作開展、幼師需求等常規性話題。作為教育領域的主流媒體,《中國教育報》規律性地每年會有兩至三篇的報道??梢哉f,無論是數量上還是內容上,主流媒體關于幼師的日常報道都是極為少見的,在今天這樣一個資訊發達的媒介社會里實屬少見,幼師這一職業群體被主流媒體給予的關注甚少。
相比主流報紙媒體,網絡媒體的資訊更加廣泛,對幼師群體的報道也相對豐富。為了得到直觀的數量比較,筆者在百度新聞上按照新聞標題中出現關鍵詞的方式進行搜索,即先后用“幼師”、“小學教師”、“中學教師”、“高校教師”作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呈現在新聞報道數量上的情況為:幼師77800篇、小學教師1630000篇、中學教師1140000篇、高校教師199000篇。不難看出,即便是在網絡上,對于幼師的關注程度仍然遠遠低于同處教育行業的其他群體。
(二)對負面形象的夸大渲染
無論是報紙媒體還是網絡媒體,都呈現出一致的特征,即一方面對日常狀態中幼師群體普遍忽視甚至漠視,另一方面當出現關于幼師的負面事件時都很表現得很興奮。縱向比較不同年度的報紙媒體,2010年到2012年在報道數量上有所增加,其中2010、2011年報道的內容主題分布較為多元,而2012年主題較為集中,28篇報道中有11篇涉及“虐童”,其中7篇在標題中直接使用了“虐童”一詞。同時,在網絡媒體新聞中以“幼師虐童”為關鍵詞進行搜索,結果是7180篇新聞報道,而且新聞報道的事件相對集中于2012年。
究其原因,2012年10月發生的浙江溫嶺一幼兒園女教師虐童事件是主要導火索,對此事件本身及其相關事件的報道一時間在主流報紙媒體和大眾網絡媒體上形成了大規模的報道。
在總體報道數量猛增的同時,媒體報道的形式多以短消息、圖片或視頻為主,報道內容多突出虐童的具體細節,“虐童”一詞反復出現,因此,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很容易在短時間內形成輿論的負面導向,將突發事件最終演變為公眾對于幼師群體的刻板印象,如不負責任、道德低下、素質極差、恐怖兇殘等等。大規模密集報道類似突發事件的結果,是幼師以負面形象為公眾所熟知,而現實生活中占更大比例的那些美好的幼師形象在媒體中絕少出現,這不能不說是媒體關注的極不平衡造成了對負面形象的夸大和渲染。
(三)對幼師行業神秘感的營造
在搜索相關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有一類報道頻頻出現,那就是關于“早教”的新聞。隨著早期教育重要性的傳播,加之家長對孩子期待的普遍提升,人們對嬰幼兒早期教育的認識和需求逐漸增強,各類早教機構也應運而生。這本應是社會發展的正常需求,但因對早教理念的認識模糊、市場規模的盲目擴大、相關機制尚不完善、監管乏力等原因,目前早教行業亂象叢生。
然而,媒體對此不僅未給予應有的批評和引導,反而常常將幼師、幼教和市場上的早教機構混為一談,甚至將新聞報道與軟性廣告混雜一起,對早教的神話功能予以渲染,混淆公眾的判斷,例如:“贏在起點早教中心創立于2001年,首創‘能力早教’品牌理念。能力早教課程從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出發,培養受益終身的綜合能力,形成能力、習慣和人格全面發展的優勢?!芰υ缃獭粌H是專業的早教學術體系,更是融合了猶太教育的思維和理財,美式教育的人格和創新,中式教育的學習能力的國際最先進教育思想的結晶?!保ā缎侣劤繄蟆?013年04月15日)宣稱:“當有人花費巨資,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時候,我們已經贏在起點!”(新華教育網站,2014年09 月25日)
一方面媒體夸大早教功能甚至將其神秘化,另一方面家長現實感受最真切的則是其動輒萬元的昂貴學費,而教育的功能從本質上講必然是一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對其功能的夸大渲染實際上是很不負責任的,必然會導致公眾對其真正的意義功能產生懷疑,對其暴力收入產生反感。同時,媒體對幼教與幼師客觀深入報道的匱乏,使得公眾容易將本已模糊的幼師形象與早教機構相聯系甚至混淆,對幼師產生不信任感,進而影響到無法建立起真正客觀的幼教形象。
(四)對幼師群體性別標簽的強化
由于幼教職業的特殊性與社會文化心理的歷史沉積,幼師行業的性別標簽十分突出。隨著對幼兒教育的認知和重視,對男性幼師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媒體對此也進行了一定的報道,在現有的為數不多的幼師報道中,“男幼師”主題一直存在,只是報道數量和內容深度都還遠遠不足以引起普遍的社會輿論。
通過媒體文本閱讀,不難發現,媒體在報道中有意無意地強化了幼師形象的性別意識,例如:《瀟湘晨報》曾以一組圖片的形式報道了男幼師的工作,新聞導語是“他們是一群被標簽‘干女人活’的男人”。 [2]這樣的表述,無疑已經將幼教定位為“女人活”了。同時,在負面新聞報道中,有意強化突出“女幼師”,與傳統觀念中女性溫柔善良賢淑的道德形象形成強烈對比,以求更加吸引公眾注意的新聞效果。
二、幼師形象媒體再現中存在的缺失
正如李普曼所言,在高度信息化時代中,人們對現實的獲取很大程度上來自擬態環境的媒介現實。然而,媒體所提供的“現實”未必與客觀現實完全相同。在媒體再現的意義建構過程中,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缺失”。
(一)媒體報道中客觀公正立場的缺失
媒體平時一貫對幼師群體極少予以關注,以至這一群體的現實狀態在公眾心目中是模糊的、隔膜的,媒體僅僅在發生了負面事件時才大做文章、集中報道,在幼師形象的塑造中起到了強烈的社會影響,使得整個社會不能正確看待這一職業人群。同時,一旦出現負面事件就集體聲討,而且關注點僅僅停留在事件本身,很少對事件中的行為主體及行為原因進行深度分析,這樣就容易造成社會對幼師群體的社會偏見和刻板印象。
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的報紙媒體出現了對“虐童”事件的集中報道,而這一年中《中國教育報》的4篇報道中均未涉及這一事件,只是報道了農村幼師隊伍問題等常態性新聞,如果從積極面理解,可以將《中國教育報》的態度視為淡化偶然事件對幼師群體的影響,然而,這種淡然處之的態度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其作為主流媒體,并未自覺承擔起及時、正確引導輿論的職能。在這次較大規模的虐童事件報道中,應該說媒體確實承擔了傳遞信息、環境監測的責任,然而,媒體本應有的客觀態度、公正立場、深度挖掘等職能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欠缺的。
(二)媒體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乏
幼師群體是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目前確實仍處于弱勢。幼教法規制度尚不明確也不完善,幼教職業不被普遍認同和尊重,幼教行業收入普遍偏低,幼師隊伍中確實存在少數素質低的老師等等,這些現實存在的原因都令幼師職業處于弱勢,幼師群體需要更多的重視和關懷。媒體有責任通過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營造輿論氛圍,引發全社會重視。然而,在建構幼師形象的過程中,媒體通過自身的預設,有意無意地對客觀現實進行了過濾、規避、重組甚至改編,將事實上的小概率事件加以普遍化,將個別人的突發事件上升到對整個群體的道德質疑。
作為“社會公器”,媒體本應通過最大程度上接近真實、體現理性來實現其人文關懷,正如研究者指出,“關于任何社會群體的真相,雖然其缺點與惡習不應被排除,但是還應包括對其價值觀、抱負和普遍人性的認可……如果人們能接觸到某個特定群體生活的核心真相,他們將逐漸建立起對它的尊重與理解?!?[3]
(三)媒體報道中幼師主體的失語
媒體報道要想真正深入完整地了解被報道者,完全可以也應該讓主體自己發言。然而,媒體報道中幼師主體自身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失語狀態,這也恰恰是媒體再現時容易陷入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在筆者的相關調查采訪過程中,既有家長對老師的認真負責充滿肯定,也有老師對幼教工作充滿感情和責任心,他們對媒體一味大規模報道偶發事件的做法頗為遺憾。
三、結語
當今社會,“人們通過媒介,通過它所營造的‘擬態環境’認識客觀世界的途徑沒有改變,媒介議程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受眾議程和社會議程。” [4]對于幼師這樣的相對弱勢群體,媒體本應有所作為,首先從媒體自身做起,客觀認識幼教工作,理解尊重幼師群體,發揮輿論引導功能,真正深入地了解、深層次地理解、客觀地參與、理性地引導,相信這樣會幫助公眾更好地建立幼師形象,促進幼兒教育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