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正式制度的含義
新制度經濟學將制度解釋為規范人們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的一整套行為規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諾斯通過對西方經濟史的深入研究得出了“制度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激勵結構,因而,經濟和政治制度是經濟績效的根本性決定因素。” [1]制度在促使人們進行積極的生產投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生產合作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制度是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構成的?!罢街贫仁侵溉藗冏杂X發現并加以規范化和一些列帶有強制性的規則。正式制度包括政治(及司法)規則、經濟規則和合約?!薄胺钦街贫劝ㄐ袨闇蕜t、倫理規范、風俗習慣和慣例等,它構成了一個社會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并具有強大生命力。” [2]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以其不同的性質在相互交互中對經濟生活產生著不同的影響。并且諾斯認為,在人類行為的約束體系中,非正式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最發達的經濟體系中,正式規則也只是決定行為選擇的總體約束中的一小部分,人們行為選擇的大部分行為空間是有非正式制度來約束的。 [3]因此,相對于正式制度來說,非正式制度以其自發性、廣泛性和持續性等特點對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但是,非正式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是,與經濟發展相容性的推動、建設作用;另一個是與經濟發展部相容的沖突性的、破壞性的作用。
二、中國市場秩序問題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市場化進程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經濟秩序的基本框架已經完成,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逐步與世界接軌。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建設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市場經濟的道德秩序混亂
一些生產者熱衷于使用不正當競爭手段來獲得利益,如假冒他人品牌、詆毀和陷害競爭對手、尋求行業壟斷等。
(二)市場經濟競爭交易秩序混亂
主要表現為市場信息不完全;壟斷價格存在;社會分配不均衡;經濟宏觀調控秩序失靈等。
(三)市場經濟法制秩序混亂
經濟活動中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并且法制精神普遍缺乏,有法不依的情況普遍存在。
三、中國市場經濟秩序問題中的非正式制度原因
中國的市場經濟秩序之所以出現這一系列問題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市場化經濟改革過程既包括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過程等一系列正式制度的變遷與創新,也包括由傳統計劃經濟的思想文化意識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文化意識轉變過程等一系列的非正式制度的變遷。 [4]這種政府主導的強制性的制度變遷更加注重的是正式制度的建設,而非正式制度的可變遷性很差,這兩方面的原因就導致了非正式制度變遷嚴重滯后,從而給中國市場秩序的確立喝完善帶來很大的影響。
(一)道德倫理缺失
道德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非強制性的行為規范,它教化并凈化人性、警醒人們保持良知。它與法律最大的區別就是實施機制的不同,道德發揮作用主要是行為主體的良心、良知進行的自律,而違背道德的懲罰也只是行為者形象的破壞,并不會有實質性的損失。正是道德的這種特殊的性質,導致道德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影響到了我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更大使一些原有的價值標準、道德規范受到沖擊,使一些人的心態失衡乃至行為失范,大家公認現代社會出現了嚴重的道德滑坡。從惡性食品安全事件到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再到老人倒地無人敢扶等這些關系生命的到得的問題,這應該使我們意識到不能簡單地歸咎于社會個體道德認識的覺悟和缺乏。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健全了法律制度,但是不斷發生的刑事案件要求我們形成社會性的輿論環境來形成對刑事案件的事前制約,以減少犯罪行為對公民生命財產的損害。但是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誘惑,物欲橫流、見利忘義、缺乏榮辱感、篤信潛規則,道德底線一再失守。社會公眾道德建設任重而道遠。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仁義禮智信孝廉”等理念是我們整個民族共同信封的道德規范,決不能失傳,正如前總理溫家寶所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本融H道德,勢在必行。
(二)關系文化影響
我國具有關系經濟的深厚傳統,可以說轉型時期的經濟運行是建立在關系經濟的基礎之上的。在中國轉型時期,各種人情關系、各種社會地位和權力等都成了人們用以交換的資源,“關系”仍是當今中國人維系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本紐帶。想要發展,就必須使不同規模范圍的“關系”與社會公共領域內的大眾保持開放性的交流,這似乎成為了在中國進行經濟活動的一個共識,私人關系成為了中國社會的經濟、社會的基礎,甚至到了“沒有關系,寸步難行”的地步。雖然,親情、友情、鄉情等關系對社會秩序起著某些積極作用,比如,對弱勢群體的同情使社會更加和諧等。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關系文化在市場經濟中的消極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在關系經濟中,許多交易活動不是建立在公正、公平、公開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扭曲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模糊了人們的是非標準,削弱了社會對經濟行為的制約和監督,助長了貪贓枉法、濫用權力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以血緣和親緣為基礎的社會關系以人的感情為基礎,但人的感情從根本上來說具有不安定性,導致失信行為頻發,社會秩序難以維持。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深化,關系經濟逐漸成為了中國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在經濟轉型時期,要加強市場經濟秩序建設必須要加快關系型經濟向契約型經濟的轉變,為市場秩序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5]
(三)社會信任危機
社會信任是人們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基礎上的坦誠相待和相互認同。信任作為社會關系的潤滑劑,滲透在一切社會經濟活動中,以保證社會交往的正常進行。信任首先要求誠信,喪失誠信必然導致信任危機。但是,在當代中國社會信任危機彌散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如經濟生活中的違背合約、假冒偽劣產品;政治生活中的貪污腐敗、虛報業績;文化生活中的學術造假、買賣文平等等。人們之間的不信任造成了我國社會關系的緊張,阻礙了經濟活動的順利運行,造成了市場秩序運行成本的增加。社會信任度的降低造成了社會的內耗,影響政治法律制度的實施,增加了社會轉型的風險與成本。同時,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必然伴隨著信任體系的重構,在新舊之間的空檔期,也是社會風險的高發期。當今社會,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存在信任缺乏的問題,也正是信任考驗著每個人的道德水準和良知。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說“沒有人們相互間享有的普遍的信任,社會本身講瓦解。幾乎沒有一種關系是建立在對他人的確切了解之上的?!毙湃巫鳛楫斀袷袌鼋洕鷹l件下亟待培育的社會資源,在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時期更為重要,但是信任危機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解決信任危機也是一項系統工程。
四、中國非正式制度的創新
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市場和政府有序調控和規范,非正式制度若不以恰當的方式進行引導,往往會成為一種盲目的、對市場經濟有著潛在破壞性的力量。因此我們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對非正式制度進行創新,使其在中國市場秩序的構建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觀念創新
人們的觀念是人們設計制度的理論基礎或知道思想,人們的行為是受其觀念和意識支配的。若觀念不創新,那么制度創新便缺少必要的理論基礎而難以發生。而陳舊的觀念本身也可能構成制度創新的成本或障礙。政府應該在觀念創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以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走在觀念創新的最前沿。首先,政府要加大在人文社科方面的投入力度以彌補在這方面的經費不足。特別是加大對邊遠地區、農村地區的文化設施建設和人文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支持力度,縮小城鄉差距。其次,政府營造一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寬松、和諧的環境,健全激勵機制,以激發人們創新的積極性。最后,新的觀念被創新出來之后,還要為大多數人所了解接受和領會,以轉化為他們實際的行動,這就要加強政府導向,進行科普宣傳,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同時還要借助社會輿論等方式來實現。
(二)塑造道德理念
道德涉及價值觀、信念、文化習俗和社會輿論各個方面,道德規范建設實際上是為了形成全社會共同遵守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首先,要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和道德氛圍。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傳播工具加強道德宣傳教育,樹立典型,樹立正確的社會向導。學校教育應該重視傳統文化的有益方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把德育內容滲透到學生身上,使其內化為良好的道德素質。第二,要利用各種有效手段構建社會道德賞罰體制。把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相結合,通過對人們的道德行為進行獎勵,對不道德行為進行懲罰,用鮮明的態度向人們表明社會的基本價值取向,逐漸扭轉社會輿論和風氣對失德行為的價值判斷。第三是建立對道德行為的社會保障機制。建立能促使人們遵守社會倫理規則的監督維護和培育機制。使自覺履行道德義務的社會成員能夠“失有所補、殘有所養、功有所獎”。使人們的品質得到升華,道德行為得到認可和尊重。
(三)構建新型文化
在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建立起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氛圍,“努力營造一種自由、自主、競爭、效率、契約和自由的市場經濟文化,同時不斷探索和積累反映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各種經驗和知識,以支持經濟轉型和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 [6]首先是建立公平有效的自由競爭的市場文化。打破與傳統計劃經濟相適應的官本位、身份等級等思想意識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市場經濟的魅力來自競爭,市場主體以誠實守信的姿態公平進入市場,包容失敗,自由選擇,才能進行有效競爭。第二,建立完善的社會評價體系。給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廣闊的途徑,人們可以對自己有準確的定位,可以發揮自己的長處,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第三,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念。人們在奉公守法的情況下,掙的錢越多,對社會的貢獻越大,但是那種利欲熏心、唯利是圖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非正式制度是我國經濟改革依賴的重要路徑之一,只有處理好了非正式制度與市場經濟秩序構建的關系,才能以良好的環境保證經濟社會的長期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