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運城市農業龍頭企業經營現狀
運城市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近年來,該市堅持科技調產,形成了初具規模的果、畜、菜、糧、棉五大主導產業,糧棉比例由過去的8∶2調整為5∶5。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232家,32家初具規模,帶動全市22萬農戶從事產業化經營。粟海、忠民、新絳蔬菜產業集團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門檻。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在市場引導,“龍頭”牽動,基地支持,其中突破口是“龍頭”企業。截止2011年年底,共啟動基礎設施和支撐體系建設項目142個,共完成投資7.5億元,2010、2011年連續兩年共爭取省扶持現代農業示范園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31個、財政支農項目20個,到位資金共計7300萬元;支持了澤源食品、粟海集團、強勝集團、太方果蔬、金絳食品、泉鑫繭絲綢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專項資金的注入,我市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快速發展壯大,由2001年的30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435家,固定資產總額由30億元發展到了40.4億元,銷售收入由50億元增加到92.7億元。全市國家級龍頭企業達到4家,占到全省的1/3,有19家企業入圍全省的“1311”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工程,有70多家企業達到了市級龍頭企業標準。
本文調查分析了12家農業龍頭企業,分別為:臨猗縣澤源食品有限公司、臨猗縣豐和農副產品有限公司、芮城縣華晉鵝業養殖有限公司、山西晉南黃牛繁育中心、山西聯僑食品有限公司、山西密林食品有限公司、山西平陸縣匯強果業有限公司、山西省芮城縣耀升飼料有限公司、垣曲縣金旺畜業發展有限公司、垣曲縣前進面粉廠、垣曲縣三農農副產品有限公司、垣曲縣燕鑫薯業有限公司。
經營范圍涉及:果脯、蜜餞加工銷售;畜禽養殖;蔬菜、水果的速凍保鮮和罐頭加工銷售;面粉加工;淀粉糖系列產品、麻辣熟食制造銷售;預混合飼料制造銷售;獸藥、添加劑制造;豬牛飼養,牛奶加工;薯類深加工。
二、運城市農業龍頭企業經濟競爭力基礎
(一)經營環境
果品、蔬菜大類加工銷售的企業,實行“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訂單生產,標準化管理,大部分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證書和名牌產品等殊譽,如果脯、蜜餞等產品,深受國內外市場歡迎,特別是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和港澳臺地區更是情有獨鐘。
畜禽養殖加工的企業,實行生態化養殖模式,套種果木,產品綠色無公害,如芮城華晉鵝業公司是山西省唯一一家種鵝繁育和肉鵝養殖基地,鵝產品質量和性能符合國家支持和發展的綠色環保項目,并享受國家優惠稅收政策(免征所得稅)。山西晉南黃牛繁育中心主營晉南黃牛育養,因牛肉質鮮嫩、產肉高、低脂肪等特點而名揚四海,完全可以和英國的西門塔爾、意大利的利木贊、日本的褐牛相媲美。
飼料生產的企業依托豐富的原材料優勢,精深加工,成為我市工業經濟中舉足輕重的一個行業,也成為農業產業化道路中一個必不可少的載體。
面粉和農副產品加工的企業克服市場激烈競爭的影響,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掘本地市場,企業經營穩步進行。
薯類產品的企業順應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增強的趨勢,各類薯類綠色食品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品種多樣化、系列化,市場越來越廣闊,行業發展前景看好。
(二)經營條件
農產品加工貿易的企業,均取得了衛生許可證和生產許可證,申請注冊了相應的商標和行業相關QS認證。
部分企業申請了《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或通過了HACCP認證,或取得了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衛生注冊證書》,《糧食收購許可證》等。
各企業均取得相關職能部門的許可和認證,資質齊全。隨著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各企業經發改委審批,不斷新建、擴建、改建相關生產線,更新、選用國內外先進設備,生產工藝較為先進,自動化水平較高。
(三)管理水平
企業根據自身特點設置了諸如生產、質檢、供銷及綜合辦公室等機構;為保證產品質量、提高效率,各企業制定了嚴格的管理制度,特別是衛生防疫方面,制度建立較為完善,執行力度較大;衛生方面,要求所有直接生產人員必須具有健康許可證方可上崗;人才和人員培訓方面,企業能夠重金招賢納才,聘請相關專業人員和高校對口專業的畢業生;為了長遠發展,大部分企業每年將部分員工送到國內知名高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和工商管理知識,為企業的生產和發展注入了知識動力。
企業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了人事、財務、勞動、生產、衛生、保衛、后勤等管理制度,并規定了各部門的職責及實施辦法。作者在生產現場調研時看到,生產人員服裝整齊,消毒要求嚴格,保衛人員管理盡職,各項工作按照管理制度進行。
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平均年齡約50歲左右,有長期的從業經驗,社會資源比較豐富。各企業內部機構設置簡單、高效,均能滿足經營管理需要;生產銷售有序,管理制度簡單實用,但決策權較為集中。
(四)品牌影響力
大部分企業申請了自主品牌,其中不乏國內、省內知名品牌,如:粟海、忠民、澤源、山里紅、密林、燕鑫等;上述12家企業持有技術、外觀、實用新型等專利共計46項。
各企業充分利用現代傳媒,進行宣傳銷售;搭載現代化的物流和交易平臺,大大提升了企業的品牌擴展速度。
調研中發現,各企業每年均投入一定的資金進行自身宣傳,在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通過新媒體擴展知名度,根據現有資料估算,廣告宣傳的費用占企業收入額的3%~5%。經過多年的產品銷售、廣告植入等手段,企業品牌已深入人心,為人熟知。
(五)人才與科技創新力
各企業重視人才和科技創造力,除專門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外,還不斷購進先進的技術,或合作生產,科技效益在企業利潤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據作者對行業的調研分析,我市農業企業對人才投入的經費在企業的各項支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專項的教育培訓費,有能力為員工投資崗前或者中長期的教育培訓。
企業能夠有效地采取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的措施,關心員工成長和發展,員工的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較好地發揮。
一些有眼光的企業把增加科技人才的數量,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當作實現長遠發展的根本措施。初步估算,從事研發的人員占職工總數比例雖然不高,但能滿足開發和生產需要;其中高級技工的數量越來越多。
為促進人才和技術對企業經濟競爭力的推動,企業主動更新設備、自動化生產、實時監測,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和資金流轉速度。
(六)產品質量與市場信任度
各企業重視產品的質量控制,通過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檢測制度和程序,嚴格控制產品的質量;依據客戶的回饋信息,及時有效地對產品質量進行控制和調整,增加客戶的信任度和認可度;同時引進先進的ERP信息化管理系統來管理企業的整體運作,提高了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一些企業執行嚴格的生產制度,力爭打造“綠色、生態”食品,如維之王、夏樂等有機食品品牌,深受廣大客戶的喜愛,成為濃郁地方特色的主打品牌。
三、運城市農業龍頭企業經濟競爭力的分析評價
我市農業龍頭企業具有鮮明的特點,也具有相同的共性,如:發展迅速,規模實力不斷壯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集群效應明顯;科技水平提升,經營范圍擴大,產業鏈延長;一家規模企業能帶動當地多家企業和農民的增收;外向型企業不斷涌現,創匯作用增強等。
但也有明顯的劣勢,如:規模偏小,市場競爭力有限;對其他行業的帶動能力偏弱;創新意識薄弱,品牌知名度不高;資金支持不力,產業化進程緩慢;競爭力不強;各農業龍頭企業間發展不平衡等。
結合行業和我市實情,對農業龍頭企業的經濟競爭力提升提出幾點建議:
(一)進行準確的產品定位,發展核心和高端產品
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推出適合其需要的產品,客戶群體清晰;核心和高端產品要體現特色,體現價值,產品可以被模仿,但不能被取代,并且掌握這一市場份額。
(二)各企業應有相對明確的公司文化
公司文化在企業的發展中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是企業特色的體現,是員工的信念和驕傲,也是創新的動力,并且這種文化鼓舞著員工和企業一起成長、壯大。
(三)加強技術進步,提高競爭力
我市農業龍頭企業普遍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當前和今后的重點要放在增加技改投入、精深加工能力、新產品研發能力上。例如加快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設備、工藝等。
(四)嚴把質量安全關,以質取勝
嚴控加工原料的品質,充分發揮我市糧棉、畜禽、果菜等幾大產業的優勢;外向型企業要把衛生安全質量作為進入國際市場“破壁壘、跨門檻”的突破口來抓。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和加快無公害生產的步伐,強化產業基礎,為其他行業提供優質原料。
(五)培育知名品牌,擴大品牌宣傳
品牌知名度高,是以優質的產品為前提,但鑒于目前我市的農業龍頭企業的現狀,要求在加強質量的同時,積極進行品牌的宣傳和培育。我市農產品獲國家、部級名牌、金獎和著名商標的較少,在全國市場上有較高知名度的產品也很少,原因是企業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名牌意識不強,產品檔次不高,科含量較低。因此企業要“對癥下藥”,苦練內功,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大力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