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海洋文化”這一概念,目前國內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但中國海洋大學的曲金良教授的觀點頗具有代表性,他認為:“海洋文化,就是有關海洋的文化,就是人類源于海洋而生成的精神的、行為的、社會的和物質的文明化生活內涵。海洋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1]而海南的海洋文化,“具體表現為人們對于海南海洋的認識、觀念、思想、意識和心態”, [2]以及由此產生的海洋信仰與涉海傳說、關于海洋的開發歷程、海洋性生活和生產習俗、海路文化等等眾多的形態。
三亞,古稱崖州,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據史料記載,遠在2000多年前,在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就在今天的三亞市崖城鎮設立珠崖郡,隋朝時設臨振郡,唐代又改為振州。到了宋代,崖州成為我國最南端的地級規模的州郡。因為三亞孤懸海外、遠離帝京,自古以來它一直被人們稱為“天涯海角”。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三亞海洋文化的多姿多彩,落筆洞三亞古人類遺址、崖州古城、南山、大小洞天、天涯海角等都蘊涵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三亞市西南部的崖州灣更被喻為海南歷史文化的發祥地,是海南島一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
由于地處南海之濱,三亞自古以來就有很多涉海的民間故事和傳說,如天涯海角的傳說、南天一柱的傳說、亞龍灣龍塘的傳說、南山海上觀音的傳說、壽比南山的傳說、小洞天的傳說、鹿回頭的傳說、福如東海的傳說、海棠灣的傳說、蜈支洲島的傳說、玳瑁洲的傳說、雙女石的傳說、野豬島的傳說、落筆洞的傳說、伏波將軍的故事、黃道婆的故事、鑒真大師的故事等等。這些民間故事或傳說,或講述古崖州人在神仙的幫助下攻克難關,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或講述他們在看似難以戰勝的困境中展現了自己的英雄本色,或展現他們在危難之中互相扶持……洋溢著靈動的想象和奇幻的色彩,滲透出強烈的海洋文化精神。
一、冒險開拓精神
對于長期生活在海島最南端的三亞漁民來說,海洋就是他們的精神家園。漁民向來以海為家,以漁為業,疍家人甚至吃住都在船上。因此,古崖州人屬于勇敢的獵海者的家族,天生有不懼風浪、不怕挫折的冒險開拓精神,這在很多涉海的民間故事或傳說中都有所體現。
玳瑁洲的傳說 [3](P645-646)中那個名叫阿炳的小伙子,不但會捕魚,還射得一手好箭,不論是海里的飛魚還是天上的飛鳥,他都百發百中。在一次出海打魚時,滔天大浪打碎了阿炳的船,他抱著船板和大浪搏斗;聽到了同樣在海里掙扎的阿娟的呼喊聲,他拼搏著找到阿娟,將她托起,一同抱著船板大聲呼救。在被觀音娘娘派出的兩個玳瑁神救到荒無人煙的西島上后,他們長居西島,辛苦勞動,引來了南海的玳瑁紛紛來小島下蛋孵化繁衍,最終使西島成為風調雨順、魚蝦豐盛、六畜興旺的風景秀麗之島。
野豬島的傳說中, [3](P649-650)野豬島上野豬橫行,連武藝高強的兩位年輕族長也遇害了。壯士容哥發誓要打敗野豬王,為民除害。為此,他尋找見血封喉的毒藥,制造能克制野豬王利牙的寶叉,加快練武習術,準備了3年。和野豬王交戰后,雙方展開了一場激戰,殺得天昏地暗還不分勝負。容哥的英勇行為打動了野豬王,野豬王把自己辛苦修煉的仙丹分成兩半,一半給了容哥,一半給了他最疼愛的女兒,自己卻因失去仙丹變成化石,至今島上仍屹立著這塊巨型野豬石。
阿炳和容哥的這種不懼風浪、不畏艱險的英勇行為,正是古崖州人冒險開拓精神的真實寫照。
二、求變創新精神
大海的流動和變化決定了它有較大的自由度,較少狹隘觀念和保守思想;而大海的遼闊和深邃又激發了人的想象和聯想,開拓了人的心靈世界。古崖州地處海南島最南端,水幽、灣秀、山奇、石怪、洞異,極易引發人的遐想,其自然景觀也就沾有幾分仙氣、靈氣,其神話傳說更是滲透著古崖州人創新求變的精神。
如在蜈支洲島的傳說中, [3](P642-644)幾千年前,天庭修繕花果園,天工在砌筑假山時,不慎使一塊天石隕落凡間,掉在珠崖藤橋河(位于今三亞市)的入海口。掉落后的天石一天天升高增大,成了一座小島,堵塞了河水流入大海,也梗阻了船只的通行。每年雨季,藤橋一帶洪水更是泛濫成災,田地無法耕種,漁船無法出海捕魚,百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村里一位名叫阿強的青年,決心為黎民百姓消災解難,他走家串戶發動鄉親搬掉這座小島,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在鄉親們收工回家后還一個人堅持勞作。與此同時,玉帝也下旨派一位仙姑下凡尋找隕石。從阿強處得知百姓們深受隕石之害,仙姑回到天宮稟報給玉皇。于是,玉皇將兩頭神牛和一只金龜派給仙姑,命他們在夜間悄悄把小島搬走。沒想到小島在被拉到入??诖蠹s5公里處時,一位在海邊摸螺的孕婦看到了這一場景并大聲喊叫,驚動了神牛和金龜,它們就停了下來,小島就落在那里。這個小島被人們命名為牛起洲島,后來改名為蜈支洲島。小島搬離了港口,水災消除了,水道也暢通了,又有充盈著仙氣的小島和為這里帶來靈氣的仙姑和神牛們,這一帶風調雨順,海清浪靜,五谷豐登,海產豐盛。
故事中的阿強,不僅有可以和“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相媲美的堅定信心和頑強毅力,更有一種面對困境絕不服輸、窮則思變的求變創新精神。來自傳說中的這種海洋文化精神,十分有利于提高三亞的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對當前三亞市建設海洋文化名城極有價值。
三、團結互助精神
在古代,漁民們駕舟闖海,時時處處充滿風險,唯有團結協作,相互幫助,和衷共濟,才能戰勝風浪。長期的海上生活,使漁民們結成了一個堅強的群體,所謂“同舟共濟”、“風雨同舟”正是漁民這種群體精神的真實寫照。
“天涯海角”的傳說 [3](P621-623)講述了瓊島一個小漁村歷經災難后只剩下了阿媛和阿婷兩姐妹。正當她們筋疲力盡、無路可走、昏倒在海礁上時,一位漁民老伯救助了她們。老伯同情兩姊妹,并決定要收養她們,但下海打魚多日之后,老伯仍未歸來。再次陷入困境的兩姐妹又被天上的玉皇大帝所救,并將她們點化成仙女。而在海上與大風大浪搏斗了7天7夜才回到村里的老伯卻仍牽掛著兩姐妹的安危。得知此時的鄉親們亦很焦急,紛紛要求老伯帶他們去尋找姐妹倆。而天上的姐妹倆看到饑餓百姓對她們如此牽掛,感激不已,決心下凡為百姓消災解難。為此,她們經常悄悄離開天宮來到天涯海角,鎮風平浪,引來魚汛,庇護漁民。被王母娘娘發現后,她們含淚向王母娘娘講述了人間的苦難,懇請讓她們回到人間為漁民消災解難。王母娘娘被姐妹倆的精神所感動,將她們點化成兩尊突兀奇拔的大石柱長留在天涯海角,使那一帶的漁民從此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無獨有偶,“雙女石”的傳說 [3](P647-648)也講述了一個相似的故事。玉母娘娘的兩個仙女十分同情民間漁民的疾苦,常常日來夜回地到南海為漁民平息波濤、引來魚群。面對雷公和電母的捉拿、喝罵,她們寧愿化為石頭也不愿返回天庭,堅持造福人間,并最終化石鎮海。
這種團結互動的精神,在“福如東?!钡膫髡f [3](P636-638)中體現的更為明顯。生活在珠崖榆亞村(位于今三亞市)一位叫阿富的小伙子無私地救助了一位衣衫襤褸、長滿爛瘡的瘸腳老太婆,沒想到這位阿婆是玉帝派到凡間救治窮人的。由于阿富心地善良、胸懷寬廣,阿婆贈給他一顆寶珠,需要什么,只要捧著寶珠對著大海喊三聲就行了。阿富拿到寶珠后,向大海祈求魚蝦,使十里八鄉的百姓家家戶戶都魚滿倉,蝦滿筐。天旱時,阿富又捧著寶珠向大海呼喚沛雨甘霖,使珠崖一帶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至于海外遇難,相互救助,更是海南歷代流傳下來的規矩。這些傳說中透露出的團結互助的海洋文化精神,對于三亞市構建文明城市、挖掘海洋文化中的和諧精神極為重要。
四、兼容并蓄精神
海洋的廣闊的和一望無際使它呈現出一種開放和大氣的姿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說的就是海洋文化的兼容性特征。崖州自古就是瓊南物資集散地及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和補給站點,海上漁獵和商貿活動的頻繁更催生了古崖州人對外來事物兼容并蓄的精神。他們不獨不排斥外來遷徙者,還對那些作出杰出貢獻的外來者敬佩有加,頂禮膜拜,這在很多民間故事和傳說中都有體現。
傳說中漢代的兩位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曾往來于崖州灣,撫定珠崖、交趾(今越南北部),調立城郭,對開拓海南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如今,除了多地有伏波祠外,在天涯海角游覽區的雕塑區,還聳立著兩位伏波將軍的雕像,底座記載著他們的豐功偉績。唐代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遭遇臺風漂流了一個多月,最后在崖州灣登岸,將海水打濕的經卷在海岸的坡地上晾曬,這塊坡地后來被當地老百姓世世代代稱為“曬經坡”,而鑒真大師途經的稻田也取名叫“和尚田”。鑒真大師還在崖州灣坡地上修建了“大云寺”,傳律受戒,開創了海南佛教文化的先河。這些遺址如今仍被保存著。日本文化界、宗教界的人士曾多次這里追尋“大云寺”遺址,憑吊鑒真大師的遺蹤,進行中日文化交流。宋末元初,不堪生活摧殘的黃道婆隨船到了海南島最南端的崖州,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并無私地為她提供幫助,不僅給她提供安身之所,還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毫無保留地把紡織技術傳授給了她。黃道婆在這里生活了將近三十年,正是崖州人民的無私幫助使她學到了精湛的織造技術,并在日后回到家鄉發揚光大??梢哉f,是崖州孕育了這個中華民族的杰出女性,是淳樸的崖州人民造就了這位中國偉大的棉紡織改革家。另外,從唐代至明代,被貶謫和流放到崖州的文武大臣和僧侶多達30多人,崖州人民同情他們,接納他們,至今在三亞都保留著他們的千古遺跡和千秋史話。
在三亞的海神信仰中,這種兼容并蓄的精神體現的尤為明顯。崖州人民不僅信奉隨福建商人漂洋過海而來的航海保護神媽祖娘娘,還有信奉南海龍王、開瓊“兩伏波”及觀音菩薩。時至今日,在三亞市南邊海路的龍王神洲廟內,不僅供奉著五龍大王,還供奉著港口大皇、水尾圣娘、港口婆婆及儋州二公等神癨,他們被疍家人譽為“五神”。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疍家人都會身著節日盛裝,在吉時將神洲廟里的“五神”依次請上裝飾一新的花轎,沿著三亞的大街小巷“游燈”,祈求人壽年豐。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海洋文化是海南島最寶貴的文化資源,在當前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背景之下,要實現“逐步將海南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發展、生態環境優美、文化魅力獨特、社會文明祥和的開放之島、綠色之島、文明之島、和諧之島” [4]的目標,必須進一步弘揚海洋文化精神,讓海洋文化滲透城市精神,展露出海洋意識的積極性、開拓性、創造性和兼容性,為三亞市和海南島的建設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注:本文系三亞學院2014年校級科研項目“三亞民俗傳說中的海洋文化精神”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XYYB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