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從教幾年來的教學工作經驗,筆者認為在所有的大學課程中,語文課是學生期望值最高同時也是失望最大的一門課。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學生經過小學、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已經厭倦了那種沿襲多年、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作者簡介,文學常識識記,總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藝術特色等等。他們期待大學的語文教學能夠有所改觀,給人一種春風撲面的清新之感,然而不久就會發現大學的語文教學基本上是小學和中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延續,二者幾無二致。另外教材的內容陳舊、老化,與現實生活和個體需求脫節嚴重。甚至部分高校教師由于沒有升學壓力,便敷衍了事,教學效果嚴重下降,因此,學生在滿心的期許過后是深深的失望。
大學語文教學的問題和不足,根源在于大學語文教育的指導理念。大學語文教學和大學語文教育是兩個相近卻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下位概念,而后者是上位概念;前者多涉及具體的操作,而后者更多的是理論的建構;后者天然地統攝前者,前者是后者在實踐層面的具體展開和體現。區分二者是為了討論的方便,凡是方法、技巧等屬于大學語文教學層面的東西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之內,本文試圖在大學語文教育的層面展開探討和論述,因為只有教育指導理念正確,才能確保教學實踐的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的效果,否則,過多的著眼于課程設置的調整、教材編寫的改進、教學方法的優化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等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只能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細枝末節的改進和優化,而不能深入問題的核心,不能使大學語文教育得到鳳凰涅磐式的重生。
人作為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生成起點,也是教育的價值依歸,因此,大學語文教育要“真正站到人的立場上來,以人之生成、完善為基本出發點,將人的發展作為衡量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邏輯去理解和運作”。 [1]
大學生無論從生理、心理還是法律意義上說都已經是一個成人,他們思想逐漸成熟,并已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識。“當人的發展水平達到具有較清晰的自我意識和達到自我控制的水平時,人能有目的地、自覺地影響自己的發展”。 [2]
就個體而言,他們有頭腦,有思想,有主見,就社會而言,他們已經是國家政治意義上的真正參與者,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潛在的權利意識開始轉變為現實的權利追求。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生當成純粹的知識接受者,而要把他們看成一個具體的人,一個在歷史背景中的人,一個生活在一定時代的人,不能把學生對象化,而要主體化,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彰顯,站在人的角度和高度,以人為核心來重構大學語文教育,
以人為核心,就要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每一個個體都是其自身利益最好的維護者和實現者,每個人會依據現實環境,綜合考量多種因素,權衡利弊得失,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最優判斷和選擇。個體身上蘊含著無限的潛能和智慧,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的實質就是讓學生的潛能得以發揮,智慧得以彰顯的過程。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正是基于充分相信個體內在智慧和潛能的考慮。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就是讓其用經營公司的理念來經營自己的人生,那就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只有這樣,個體不僅理性地思考,謹慎地行事,促進心智和德行的發展并臻于完善,有助于其自主意識、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培養,而且有利于理性、誠信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就要使其擁有一顆清醒的頭腦,能明辨是非,分清真假,甄別美丑,能自由地思考,理性地判斷,有堅持己見的勇氣和空間,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敢于捍衛自我意見。讓學生做自己的主人,就應該使其明白人之尊嚴和價值,理解并踐行“天地之間,人為大”的理念,并能自覺自為地去維護自我的人格和尊嚴,同時充分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嚴。
以人為核心,就要注重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最初本是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以人的身心和諧發展為培養目標,注重受教育者全方位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隨著工具理性和技術理性的盛行,教育逐漸背離了最初的目的,偏重于知識的傳授,技術的教育,而忽視了人格的陶冶,情感的熏陶。由“育人”轉向“制器”,培養出的只是知識——工具型的單向度的“經濟人”或“政治人”,只是工具意義上的人而不是目的意義上的人,不是身心相諧相融,通達人情世故,深諳生活藝術的全人。
王國維在《論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認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3]王國維提出德育、智育、美育三者兼顧的全人教育,對后來知識分子的影響很大。大學是“為己之學”,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大學一解》中指出:“所謂己,所指乃一人整個之人格,而不是人格之片段。” [4]整個人格包括知、情、志(知識、情緒、意志)三個方面,并說,生活大于事業,事業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對于知、情、志三個方面,教育也應該兼而顧之,不能有所偏廢。
因此大學語文教育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突破單純的“事業視域”和“知識視域”,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理性精神、身心修養、道德情操、公民意識、自由理念、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諸方面。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懂得生活的情趣和藝術,使其能用心感悟人生,享受生活,“詩意地棲居”,進而實現人生的價值。總之,大學語文教育應以“君子不器”為準則,不拘泥于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而是讓學生明人生之趣,知為人之理,通處事之務,達發展之境,做一個全面發展、和諧成長的個體。
以人為核心,就要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人的生命是一個綿延不斷、前后相續的過程。所以大學語文教育教育應該同個體的生長、整合和發展聯系在一起,不僅要著眼于學生大學時期的發展和成長,而且要關注學生將來的發展和成長;不僅要傳授既有知識給學生,更要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能力。總之,大學語文教育應著眼于未來,服務于學生的終身發展。
個體必得在學校的時候,已經有一種內在力,并且通過學習和感悟內化為其人格的一部分,充盈其身心之中,須臾不分。“當他離開學校后,能利用其思想以增加知識經驗,鍛煉身體品性,使學問道德又日新日日新。” [5]所受的教育仍然能發揮作用,并成為推動其進一步完善的動力,這種動力是一種元力量,其具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繁衍性和擴張性,與生命個體相始相終、如影隨形,可因現實需要而及時呈現并發揮作用。對每一個受教育者來說,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是有限、可計量的,但是教育的影響卻是終生、無法衡量的,因此,培養、厚植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是大學語文教育必須客觀面對、積極思考并著力解決的問題。
以人為核心,就要把學生塑造成一個具有彈性的個體。彈性是一種心理品質,一種生活方法,一種處世態度,一種觀念范式等等,其應該是全方位的。社會是變化萬千的,現實是流動不居的,外在環境如此的繁紛和不確定,個體明智判斷的模式也要隨機應變。
一個有彈性的人他會站得高、看得遠,視野比較寬闊,心胸不再狹隘;一個有彈性的人,他能夠適應各種環境,在變化多端的現實面前不會束手無策;一個有彈性的人,他遵守原則又不失靈活,懂得堅持也知道妥協,融入群體更凸顯自我。總之,他外圓內方,圓融自足,張弛有度,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
以人為核心,實質就是張揚人的主體性。人的主體性,不僅是個實踐命題,更是一個哲學問題。自古以來,無數的哲人已經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思索,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人的主體性的理論。人類一次又一次地把探索的目光和智慧的焦點轉向人自身,從3000年前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人,認識你自己”的箴言,到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的發現”,再到20世紀西方哲學把人的主體性存在作為哲學的焦點。回顧人類歷史的發展脈絡,我們可以得知,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人的主體性逐漸張揚和解放的過程,人必將從自在走向自為,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
正是因為人是作為主體性而存在的,具有厚重的主體意識,所以大學語文教育要承認人的內在潛能和智慧,承認人的自由意志與自我導向能力,承認人的價值及尊嚴。大學語文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張揚主體精神,培養他們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掌控、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能力。
教育的初衷是追求人的解放和自由,追求“人之為人的改善”,用赫欽斯的話來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睿智,達于至善,成為完人”,只不過這一美好的愿望逐漸走樣。但是歷史的趨勢是教育終歸要返璞歸真,“回歸人本身”,恢復人的主體地位與意識,擔負起它固有的使命,因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而不是外在于人的其他一些東西。所以,大學語文教育也應該順應或者說是引導這一趨勢,以人為核心,進行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