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課程設置重在體現專業性,著力從專業知識及技能上引導學生向知識精深度轉變。同時,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個性化創新能力的啟發,應該伴隨著學生的全面成長而協同發展。微型課程概念的提出,最早應用在基礎教育領域。從學科發展視角來看,微型課程作為基于學科教學目標的,對一系列相對獨立、完整的單元群進行專題性突出,以強化教學內容的主題性,在高等教育領域同樣具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成熟及發展,尤其是在信息化語境下,各類移動設備在語音、視頻等數據的獲取上,更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便于學生能夠從自身的學習需求上靈活的安排知識學習。可見,對于高校微型教學的研究及實踐,既是圍繞學科教學目標展開的專題性學習,又是推進高等教育改革實踐的重要體現。
一、微型教學概述及應用必要性研究
微型教學最早是由McGrew教授提出的60-Second Course,其結構分為概念引入、解釋、結合實例并闡述相應的學科知識。 [1]微型課程是微型教學的重要內容,當前對微課程概念的探討,源自2008年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從知識脈沖理論中提出,微型課程與傳統長時間教學具有相同的效果。Penrose在微型課程設計上,歸納出五個步驟:一是對課堂教學知識核心概念的提出,并從30s介紹中進行總結;二是探討核心概念的背景知識;三是利用音頻或視頻進行錄制,形成3分鐘左右的多媒體片段;四是設計學生閱讀任務,引導學生掌握教學內容;五是利用教育資源平臺進行發布并提供學生下載學習。 [2]微型課程從知識挖掘平臺的構建中,為學生提供了自主的學習資源庫,可以滿足學生結合自身實際來針對性的開展學習,這一集中式的微型課程還能夠為學生有效的節約學習時間。“微”理念的提出,將微型課程的運用與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合進行了延伸,并從學科知識的半獨立性上來組織教學活動,特別是在以微視頻為核心的學科資源開發及整合實踐中,微型學習營運而生。微型學習是新媒介環境下的適應學生非正式學習體驗的學習方式,它以微型化、社會化、片段化、大眾化為背景,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通過學習情境化結構來融入知識點結構,如基于微信、微博等手持移動設備終端來進行自主學習,以滿足學生微型學習需求。
二、大學英語微型教學的特點
信息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微型學習,將“片段化”知識作為多媒體教學的重要形式,以相對短小、自包含知識及模塊、松散連接的學習單元以現代移動通訊技術為支撐來實現雙向互動交流學習,對于大學英語微型教學案例的應用,與傳統現場觀摩、教學課堂實錄、多媒體視頻資源相比,兩者具有較大的差異性。 [3]課堂實錄以真實記錄現場教學為主,對整個教學關系、教學要素及教學內容進行全程記錄,但在知識點查找及課程案例分解上缺乏交互性和自選性;對于現場觀摩盡管可以為學習者營造必要的課堂氛圍,但在觀看中很難對現場中的瞬間瞬間進行捕捉,多停留在知識的感性認識上。多媒體教學課件及案例資源為學生的自主性檢索提供了方便,特別是海量信息存儲下的知識分類,便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構建分層學習環境,但在使用中需要依賴于微機終端進行播放。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廣泛應用,在對傳統多媒體課件資源的學習上,以微型學習理論為基礎的微型教學案例,能夠在各類移動媒介終端的支持下進行實時、快速傳播,特別是在“移動”狀態下對學生“零碎”時間的利用,能夠從中來改進學習方式、實現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 [4]其特點主要有:一是對于智能化終端設備的支持,如智能手機、PDA等;二是可以通過自主學習設備進行片段化教學內容的獲取、存儲、學習與傳播;三是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要,如自主選擇學習時間、地點、內容來完成輕松、愉悅的學習體驗;四是貫穿于生活中,靈活的組織好零散時間來學習;五是學習環境相對干擾因素較多,對于短小的、松散的知識內容或模塊進行有限時間學習。
三、大學英語微型教學的應用原則
大學英語作為校本課程,在教學中時間跨度長,學生在學習中易陷入接受疲勞狀態。對于大學英語微型教學的研究及應用,能夠從靈活、多樣的微型課程設計中來強化學習者的主動性,建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對于英語學習情境的營造,對英語知識點疑難點的剖析,為學生構建豐富的個性化的學習策略。以微型視頻教學案例的制作及應用為例,對于微型課程的設計及教學創新需要遵循幾個原則:
一是微型教學案例應該體現“片段化”,時間長度應該適當。對于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來說,由于語言學習不僅需要課堂交流學習,更要進行語言文化的熏陶,片段化知識點是微型教學的重點,要對微型案例進行有效分割,凸顯知識點的分散性、單一性,幫助學習者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相應知識點的學習。由于信息化語境下學生注意力處于高度分散狀態,對于微型教學案例的學習多以零碎時間為主,因此對于來自外界的干擾就需要加以重視。對于微型教學片段應該是完整的,同時微型片段時長足夠短小。教學內容完整是為了提供知識的完整性,如對于知識點導入、問題設問、知識點討論、說課細節等內容的反映;片長短小是為了適應學習者時間的零碎性,便于學生隨時隨地的完成下載和觀看,既降低網絡流量、又經濟便捷。
二是微型教學案例應該在知識結構上完整化,教學過程體現送耦合性。從微型教學案例的設計上,要體現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一般過程,如對于課程知識的預習、對學生趣味的激發、對知識點的設疑、對問題分析的思考、對知識遷移的展現、對知識點學習的評價及總結等環節。可見,對于微型教學的片段化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并非凌亂、松散,而是在教學內容及隱形連接上呈現松耦合性。在大學英語微型教學案例展示形式上,應該體現教學內容的層次性,特別是對英語學習情境的構建,要能夠從知識點的講解、小組合作探討、課堂發問、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等方面把握好時間的完整性與知識結構的連貫性;在知識片段的獨立性上,能夠保持知識結構的系列性,即學習一個知識點片段后,可以學習下一個知識點片段。
三是對于微型教學案例知識性問題的設問要能夠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從移動模式下學習環境的構建來看,學生的注意力處于邊緣性投入與非連續的狀態,在微型學習中隨時可能因為移動環境而中斷。因此,在構思微型教學案例中,對于教學內容不能追求課堂知識的完整性,而應該強化知識的特點,尤其是大學英語疑難點、重點知識的講解、師生互動展示等內容;對于課堂教學中的板書書寫、自主學習、學生反思等內容應該弱化;在整個微型教學案例剪輯上,應體現知識內容的銜接與緊湊,如對小組討論的省略,避免重復或累贅;對于畫面單一的信息量可以通過字幕方式進行替代,增強知識的認知性。
四、大學英語微型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大學英語教學一般模式主要包括課前的準備、教學情境構建、課中案例討論、學生角色扮演、課堂知識反思、教學拓展及知識點總結等內容。對于大學英語微型教學課程案例的構建,要從超媒體形式下融合多種教學資源,并凸顯教學模式各主要環節,圍繞課程教學實際展開。因此,在構建微型教學課程案例中,要從學習者的學習體育出發,通過對大學英語教學知識點的系統梳理,從學生個性化知識積累需求上來組織內容。在大學英語課程微型教學中,可以從微型課程開發中體現本學科的特點,如基于案例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情景的學習、基于資源的學習、基于協作的學習等等。英語學科注重語言的交流,在大學英語微型教學中要融入問題、資源、情景、協同學習等要素。以6分鐘的大學英語視頻案例設計為例,對于專業知識內容所占時間為60%,其余40%的時間進行教學要素分配。如片頭情境導入20秒,以本節知識點或問題明確教學任務;在內容陳述上提問時間分配10秒,代表性素材剪輯資料200秒;對于片段知識點的質疑分配40秒,主要提出問題,并貫穿提示;對于在線測試部分以客觀題,以及測試結果的正誤講解用時60秒;片尾部分進行總結,如歸納本節要點,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并對教學目標進行適當引申擴展,用時20秒。
對于大學英語微型教學案例,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資源的準備,結合微型教學目標及特點,對大學英語課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梳理,以明確視頻資料及教學案例,并進行制作設計上傳至資源庫。如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學習者可以根據關鍵詞檢索到所需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和觀看。也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利用微信群和微信好友進行轉發,從中來進行實時學習和互動交流,實現資源共享。二是課堂學習與應用,對于課堂教學實例的制作,通常需要進行整節課程內容的編輯,對于學生則需要長時間的觀看,而移動環境下的小屏幕學習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因此,可以從課堂案例的分段梳理上,遵循微課結構化特征,圍繞各個知識點進行片段化剪輯,以增強微型教學的靈活性和針對性,便于學生個性化選擇學習資源。三是對于教師在制作教學案例討論時,對于教學中的不確定性情境的構建,需要從多種角度來解釋情境,增強微型教學的交互性和趣味性。
五、結語
微型教學作為高校課程教育目標主題化的重要方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結合學科自身特點,多從大學英語短、小、精、活等知識點上來創新開發途徑,注重對微型教學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的評價,鼓勵教師積極利用微型教學來拓寬教學渠道,發揮信息化技術在教育資源科學構建中的積極作用,為學生搭建個性化的“英語知識學習食堂”,便于學生從中自主的、有效的增長英語學習興趣,提升英語應用綜合能力。
(注:本文系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新常態下的大學英語生態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湘教通[2015]291號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