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世紀以來,在經濟社會的管理理論中,關于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的爭論一直都是,而且還將長期是政府、學界和整個社會討論的中心。而這一偉大爭論的導火索就是亞當斯密在200多年前提出來的一個理論——看不見的手。數百年的爭論似乎并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這多少讓人覺得難以理解。在最近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黨的最高文件中也只能寫到“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種“更好發揮”的非確定性用詞,也從側面體現了現代學界關于這個問題不確定性的現狀。但另一方面,對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說法使明確的,這是對市場力量的肯定,這是對“看不見的手”理論最好的肯定。因為只是“決定性”作用,而不是“完全的”作用,也就是說“看不見的手”不是萬能的。因此探討一下“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機制、使用條件和使用范圍是有必要的。在此基礎上,對于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做一個簡單的梳理是有意義的。
一、作用機制
到底什么是看不見的手呢?它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我想還是得從經典原著中來說起。在一觀點作為在經濟學中第一次出現是在亞當斯密的巨著《國富論》中出現的,在說明為什么對進口和使用自己的資本不需要限制的時候,斯密寫道:
“當每一個人企圖盡可能地使用他的資本去支持本國工業,從而引導那種工業使它的產品可能有最大的價值時,每一個人必然要為使社會的每年收入盡可能大而勞動。的確,他一般既無心要去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他對之正在促進多少。他寧愿支持本國工業而不支持外國工業,只是想要確保他自己的安全;他指導這種工業去使其產品能具有最大的價值,他這樣做只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許多其他場合一樣,他這樣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促進一個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國富論》,第4卷,456頁)
在這里“看不見的手”只是一個比喻,甚至只出現了一次,所描述的也只是一種現象,嚴格來說算不上一種經濟學思想,更非是一個理論。而且這個比喻斯密也并非第一次使用,在早前撰寫的《道德情操論》中,他也有使用“看不見的手”這個比喻,在這本書中他是這樣寫的:
“富有地主……盡管生性自私和貪婪,雖然他們只圖自己的方便,雖然他們從其所有雇用的千百萬人的勞動中所要達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滿足自己的無聊的和無厭的欲望,他們卻同窮人分享他們所獲得的全部改進的產品。他們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著去進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這種分配差不多同假設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時所能有的分配一樣;這樣,沒有打算去作,沒有真正去作,卻促進了社會的利益,為人類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資料”(《道德情操論》,第4卷,第304—305頁)
在斯密一生的兩部著作中都出現的這個關于“看不見的手”的比喻,其實質是說人們無意的行為暗暗合符某種基本的秩序,而在經濟學中,這種秩序就是指自由放任的市場會促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的狀態。這種觀點認為在市場中,每個個體從自己的利益從自己出發來參與市場活動反而最能促經資源的最優配置,實現整個市場的效率最優。斯密指出,在交換中,我們達到自己的目的,既不是由于強迫我們的交易伙伴,也不是由于乞求他的慈善心,而是由于在交易過程中同他自己的利已心相契合。兩個人進行交易,因為從交易中均能獲得好處。或者像斯密所說:
“……人差不多總有機會去獲得他的兄弟們的幫助,然而只是期望從他們的善意去獲得這種幫助,那是徒勞的。但是他如果能激起他們的利已心,使之傾向于他,并向他們表明,正是為了他們本身的利益才去作他所求他們為他要作的事情,那他就很可能達到目的。……我們不能期望從屠夫、釀酒師和面包師的慈善心得到我們的晚餐,而是從他們關懷他們自己的利益去得到。”(《國富論》,第1卷,第26頁)
這里對“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大致說明,這種機制是建立在利己主義之上的,具體說來就是每個人都為了他自己的目的,而要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和利益,你又不得不關懷他們的利益,因為只有滿足了別人的利益,你才能得到自己的關懷。更進一步,正是這種人人為己的自由放任的市場能實現最有效率的市場分配。斯密之所以用“看不見的手”來形容這種機制,是因為在自由放任的市場上,在無管制的市場上因為個人的私利卻形成了這樣一種井然有序的市場交換秩序,并且實現了每個人的利益,這是一個“飛躍”,而這個“飛躍”的過程斯密用一只“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來解釋。
二、使用條件和適用范圍
知道了“看不見的手”的工作機制,就可以探索一下它的使用條件和適用范圍了。之所以把這兩個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使用條件決定適用范圍,適用范圍要符合使用條件,適用范圍也會體現使用條件。
作為一種市場機制的“看不見的手”有什么使用條件呢?我們已經知道“看不見的手”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為個人根據利己主義的指導思想,在行動中只管追求自己的利益,從而達到自己的最優利益,進而促成了整體的資源最優配置。問題至少有兩個,第一,個人就真的能實現對自己所能支配資源的最優配置么?如果能實現,又需要那些條件呢?第二,個體的最優就一定等于整體最優么,整體最優又一定會使每個個體最優么,個體最優和整體最優的關系是什么呢?
先說第一個問題。支持市場經濟的人常說,市場信息千千萬萬又瞬息萬變,國家無法掌握所有情況,所以只得讓參與市場經濟的微觀個人根據自己在市場上獲得的信息來做出最優判斷,實現個體的最優,從而實現整體的最優。如果考慮個人實現個體最優的條件,那么完全充分的信息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從邏輯上說,個人獲得完全充分信息是實現最優選擇的必要條件,不完全充分的消息就無法實現最優選擇。如果說國家無法獲得完全充分的消息,怎么就能說個體就能完全充分的消息呢?事實上,在目前的條件下,國家是確實是不可能獲得關于市場的完全信息,當然個體就更不可能獲得關于市場的完全信息了。根據個體只能獲得不完全信息的事實,再來反思“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就會覺得中間的“飛躍”是站不住腳的,或者說不是那么穩了。但這個理論,正如在上面所說的那樣,這個比喻又不是完全錯的,因為全世界多年資本主義的發展,多個國家市場經濟的經驗都表明這只“看不見的手”是確實存在的,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起過實實在在的作用的,是不允許簡單對其進行否定的。而只能說它的作用不是萬能的,它不是必然有效的,也不是萬條件使用的。
再說第二個問題,個體最優一定就等于整體最優么,整體最優又一定會使每個個體最優么,個體最優和整體最優的關系是什么呢?先說答案也許是合適的,因為很多事情都沒有最合適的,只要合適就可以了,正如資源配置實際上也不一定要最優,比較優也就很好了。個體最優不一定就等于整體最優,整體最優也不一定會使每個個體最優,甚至很多時候會使個別個體很不優,也就是說個體最優和整體最優不僅不一致,甚至很多時候是沖突的。就拿芭蕾舞蹈來說吧,每個芭蕾舞蹈都要跳的最好看,和要使整個團隊整體最好看往往是沖突的。因為每個個體最好看的舞姿一定是自由發揮各自的特長,而整體的好看卻往往需要有整體的規劃、整體的引導,甚至需要個別優秀個體表演的適當不那么優秀一點以便和她的其他舞伴們相一致。軍隊作戰也有同樣的情況,要是每個士兵都按各自的優點來發揮所長,跑的快的不管跑的慢的而拼命的跑,而不按長官統一的命令,各位可以想象一下,這樣能做到進退有序,能發揮最強的戰斗力么?在經濟社會中也是如此,每個人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是很難實現社會整體最大利益的。但又因為,我們不是要最最優,而是選擇當前現實條件下的最優,所以“看不見的手”確實又是必要的。支持計劃經濟的人會說,不是計劃經濟不比市場經濟好,也不是市場經濟完美無缺,而是在現在的生產力條件下,市場經濟更能促進其發展,同“看不見的手”也是如此。
在這個前提下再來探尋“看不見的手”的使用條件就合理了。因為若是一個理論是萬能的,也就無所謂什么使用條件和適用范圍了。“看不見的手”說的是個體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能實現社會整體的最大利益,現在已經說明了個體在市場經濟中基本不能實現最優,而且個體最優也不等于整體最優,這種條件下的“看不見的手”就需要改一改了,變成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在一定的范圍中個體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能實現社會整體的最大利益。那么“看不見的手”需要什么樣的條件和適用范圍呢?
就使用條件來說,當市場中經濟信息不完全充分或者很不完全充分的時候,比較適合“看不見的手”而不是“看得見的手”來發揮作用。因為在信息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每個個體在市場中獲得的信息總和是遠遠大于國家整體獲得的信息的,這種條件下,“看不見的手”是更好的。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當國家整體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和個體獲得的信息總和差不多,甚至更多的時候,就應該更多靠“看得見的手”了。
就適用范圍來說,有兩個方面需要說明。一是“看不見的手”比較適合微觀而不是宏觀;二是“看不見的手”是有缺陷的,需要“看得見的手”配合而不能獨立發揮作用。在微觀經濟領域,不適合“看得見的手”的原因有三:第一,“看得見的手”不可能面面俱到,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做到微觀個體的利益最優;第二,就算能做到個體最優,因為需要掌握的信息太多以致于政府需要付出的成本太大,從整體經濟效益來說不劃算;第三,現代社會對個人自由的追求,也使得“看不見得手”去干預個人日常生活不再成為可能。
對于“看得見的手”的缺陷現在已經有了很多理論,比如外部性、壟斷和交易成本和公共產品等。我們即使不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去分析,僅僅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認識它,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現實的經濟中,“看不見的手”是一只有缺陷的手,當它的缺陷被人有效利用的時候,就很可能變成為一只骯臟的手。因此這只“看不見的手”只能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一起發揮作用,而不是全部。
三、市場與政府的關系
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問題已經成了這個時代所有政府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了,政府作主的計劃經濟在蘇聯的嘗試失敗了,市場經濟在實踐中又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各種市場失靈的后遺癥數不勝數,而一場又一場的經濟危機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這種情況下,探尋一種市場與政府的互補關系就是有必要了的。根據前文對“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機制、使用條件和適用范圍的分析,也基本可以在現代社會的生產力條件下,市場和政府只有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才能同時實現經濟發展的又好又快和資源配置的最優,有如下三個理由。
第一,市場不是萬能的。如果不是妄想的話,對市場沒有原則的奉承不是是鼓舞人心的。市場的確是一個奇妙的機構,但像所有作品一樣,市場如同人們締造的其它東西一樣,同樣被賦予缺點和美德。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已經證明,市場不是萬能的。由于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交易成本等原因,市場經常失靈。政府是提供公共產品的部門,正是由于市場存在種種缺陷,使得政府政策成為調整和校正市場行為的重要工具。作為現代市場經濟中的金融市場也是如此,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特性是,金融資源經常在膨脹、流動性過剩和萎縮、流動性突然消失導致市場崩盤之間轉換,無論哪種狀態,都會給經濟造成較大傷害,因此維持金融穩定必然成為經濟政策的重點關注對象。
第二,目前條件下,市場要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國家在綜合判斷中國現階段發展水平和當前形勢的情況下作出的正確論斷。這說明,我國目前條件下,不僅資源配置離不開市場,更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關于這一點,因為已經有很多論證了,在這里就不贅言了。
第三,只有市場和政府互補,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市場不是萬能的,而我們又離不開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在這種前提下,政府就應該和市場互為補充,以更好的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服務。核心問題是怎樣的互補才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呢?這就需要從前文說過的“看不見的手”的作用機制和使用條件說起了。前文說過,“看不見的手”假定在市場中個體為了個體自己的利益,自己根據市場瞬息萬變的信息進行判斷和選組最能實現自己的最大利益。這是一種命令式判斷,而非邏輯推衍的結果。我們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這里的個體是指什么呢?這個問題在230年前可能會讓人笑話,因為個體自然就是個人了。現代經濟又為個體增加了企業這個新的成員,但不論如何,政府總是不在個體這一范疇之內的。也就是說,“看不見的手”可以解釋為:在市場中,個人和企業根據他們搜集到的市場信息進行判斷和選擇最能實現他們的利益,并最終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讓我們再把問題深入一步,憑什么就能說個體和企業就能在紛繁復雜的市場中作出最優判斷呢,又憑什么說政府做的計劃就不是最好的呢?個體投資失敗、企業破產的故事,在今天甚至已經都不能再稱為新聞了。有人說,市場確實不是最好的,但它卻永遠是最不壞的,因為把決定權交給每個個人或企業,會把風險均攤,最終會實現一個相對能接受的結果。而計劃雖然好,理論上說,如果計劃成功,在資源配置的優化率極值上能超過市場,但卻有較高的風險,也就是說計劃能超越市場需要生產力的高度發達,而目前尚未達到罷了,但絕不是永遠達不到。
因此,總的來說,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就是互相促進、互相補充,但關鍵在于如何落實。要想互相促進,就必須在市場完善的過程中,需要政府的引導和幫助,另一方面,市場的進步也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水平的進步,反過來促進政府搜集信息、處理公事的能力增加,進而提升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對經濟的管理與干預水平。要想相互補充,就必須在整個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市場和政府共同發力,相互配合,促進整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目前階段,在資源配置等方面,必須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