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這所強調的“三個倡導”二十四個字,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又指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少數民族預科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層次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具體體現,也是少數民族學生通往高等教育的“金色橋梁”。民族預科是指當年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適當降分、擇優錄取的少數民族學生,實施高等學校本、專科預備性教育的一種辦學形式。 [3]我國是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國,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是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一項特殊措施。因此,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預科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積極探索新方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耳、入腦、入心,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是關乎少數民族地區的跨越式發展,關乎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人民的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
一、夯實基礎,加強宣傳
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理論研究是基礎性工作。馬克思認為:“理論只要能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4]因此,要把理論上的價值內化為他們的信念,就要轉變觀念,改進宣傳方法,努力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強化他們對價值觀的認同,才能使之自主地做出符合核心價值觀的行為。
(一)開展理論研究,進一步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夯實認識基礎
做好預科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首先要開展理論研究,為實踐的開展提供理論指導。預科生是國家培養少數民族人才的重大舉措,但預科生大多來自邊疆貧困地區,經濟困難;由于當地經濟、教育的落后,他們的文化基礎普遍薄弱且相差懸殊,貧困生、特困生較多,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封閉心理、民族意識強烈,還不同程度存在著失落、逆反、困惑與求知的矛盾心理等。因此,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深刻解讀,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研究和建設,為預科生價值觀的培育推出更多富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引領社會思潮,加強民族團結。
(二)抓好課堂教學,加強隊伍建設,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
對少數民族預科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育的主導作用,理直氣壯地講授馬克思主義,宣揚民族平等團結。因此,一是要加強少數民族預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教材和教師隊伍建設,特別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民族平等與民族政策課程建設。二是要要遵循預科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規律,遵循預科生身心發展規律,著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要在課堂上滲透價值觀教育,揭示事物本質,,使學生對核心價值觀充分認同。三是要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著力加強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學生管理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隊伍的建設,配備不同民族成分教師,練就一支能征善戰的主力軍,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生活中、在學習上做學生的知心人和領路人。
(三)探索有效途徑,理直氣壯奏響網絡主旋律
當前,互聯網等新媒體以席卷全球之勢改變著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對高校特別是預科生產生著重要影響,極大地改變著他們的生活、學習、交往等方式。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探索有效途徑開展價值觀的網絡教育。
第一,依托百色這塊紅色革命老區,建立主題鮮明的紅色網站,健全網上信息引導機制。借鑒其他高校的特色網站,我校推出系列主題教育,包括紀念百色起義、反邪教、釣魚島事件等專題教育,網站集思想性、趣味性、獨特性為一體,引起極大反響,深受學生關注和喜愛,增進了預科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第二,加快拓寬師生交流渠道,保持信息暢通。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一批新的交流工具,我們可以運用QQ、微信、微博等與學生進行平等溝通,把握學生思想動態,以各種形式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新教育內容。
第三,進一步推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學精品的網絡化傳播,創作出適用于新媒體的傳播、弘揚正能量的優秀網絡文化作品,在潛移默化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價值信念和價值追求。
二、校園文化,育人化人
大學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的教學、科研、管理、社會服務實踐中所傳承、創造,以反映師生共同信念和追求,具有高校校園特色的一切物質成果、精神財富極其行為方式的總和。 [5]它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要加強校園文化的建設,使各族學生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為將來報效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預科生校園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進行校園文化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育陣地得到逐漸拓寬。我校將校園文化建設列入了學校的議事日程,特別強調了開展預科生的特色活動。我校高度重視,強化執行,切實做到黨政齊抓,系部共管,師生共建,相互配合,使校園文化蓬勃發展,學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圍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從而把核心的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個人信念。近年來,我校艱苦奮斗,奉獻拼搏的校風學風對預科生形成的積極導引,直升本科后,很快適應大學生活,并獲得錄取學校的一致好評。
(二)繼承創新,精心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
廣西是壯族自治區,百色自古以來又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在20世紀初又曾發生鄧小平領導的百色起義,我校處于這樣一塊革命熱土上,我們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根據百色起義的革命傳統,我們舉辦新生唱紅歌比賽、紅色大講堂、紅色故事演講等紅色主題教育活動;結合預科學院的實際,我們又舉辦民族團結知識競賽,結合以壯族“三月三為契機”,舉辦民族團結文化周(包括征文比賽、板報比賽、民族服飾走秀、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展等);以廣西十二個世居民族為依托,打造民族文化長廊;同時,配合學校的科技文化藝術節,不僅豐富了預科學生的課余生活,凈化了校園精神,還推進了民族團結進步,增強預科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
(三)與時俱進,增強網絡校園文化的吸引力
打造豐富多彩并具目的性和親和性的網絡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 [6]因此,要增強網絡的文化建設,必須加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典籍鏈接閱讀的載體建設,也要加大民俗民間文化的建設,增強民族文化內涵的普及與豐富,轉變觀念,改進方法,從而增強網絡校園文化的吸引力。
三、注重實踐,知行合一
(一)抓好日常管理,引導預科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預科生的日常管理中,要堅持“平等不特殊,嚴格不苛刻”的原則,深入研究他們的思想特點,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配備班主任、輔導員,指導黨團支部和班委會建設;搞好宿舍、集體工作;建立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和反映機制;根據平時表現,建立誠信檔案;完善各種規章制度,科學管理,不斷強化,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判斷能力,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內化為自覺意識和外化為行為。
(二)多層次開展預科生社會實踐活動,培養社會責任感
百色是革命老區,每年預科新生入學后,預科學院統一組織學生去百色起義紀念館、紀念碑等進行瞻仰走訪,使他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在每年的寒暑假和三月雷鋒活動月,我們也組織學生去進行社會調查、進行生產勞動、進行志愿服務、進行暑期“三下鄉”等實踐活動,使他們品探索之快樂、增責任之意識、樹理想之信念;大多數少數民族預科生來自偏遠、高寒之地,經濟條件差,生活困難,由于國家政策的原因,獎助學金未能把預科學生包括在內。因此,我校積極開設勤工助學崗位,針對預科生的名額就有很多,我校預科學院成立以來,多名貧困學生得到了助學崗位,既緩解生活上的困難,又得到了鍛煉,這也使他們對學校、對社會抱有感恩之心。通過這幾種類型的實踐活動,探索與建立與瞻仰走訪、服務社會、勤工助學相結合的,具有預科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到少數民族群眾中去,在實踐中陶冶情操、增長才干,進一步增強了預科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并內化為他們熱愛祖國、積極進取、勇于擔當的實際行動。
四、加強領導,完善機制
要做好預科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必須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完善機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各部門密切配合、專兼職隊伍結合、師生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二是要加大經費投入。設立核心價值觀培育專項經費,用于教材編制、課程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師資培養、社會實踐等,為少數民族預科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供必要的場所和設備,保證各項工作的落實。三是探索建立與家庭聯系溝通機制,保持信息暢通,與家庭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四是爭取上機領導部門的更多支持與指導。國家民委、自治區民委要高度重視,要經常深入預科教育基地、辦學點進行深入調研,定期檢查,做好考核和評估,做好總結、交流和先進表彰工作,加強對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指導。四是要發揮全體師生黨員干部、共青團干部、學生干部的先進帶頭作用,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以身作則,率先示范,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先進作風,始終保持高雅的生活情趣,并加強教育與自我教育,加強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推動各項工作落小、落細、落實,提高工作科學化水平,促進學生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追求,并外化為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