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勞倫斯屬于備受爭議的一位作家,但在其非常短暫的一生當中,他創作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比如《虹》、《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等。勞倫斯對自然界的描寫十分精彩傳神,只言片語中無不體現著對于人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理解以及深思。作為勞倫斯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白孔雀》盡管在思想上存在一些不科學的地方,但是從勞倫斯作品的世界觀來看,卻已經初見端倪。弗蘭克·克默德是一位著名的英美文學作品的批評家,他曾經這樣評價《白孔雀》這部作品:“《白孔雀》有著非常多的驚人之筆”,指的不僅僅是自然描寫得非常細膩,還主要指那些不是非常顯眼的形象與主題。因此,在《白孔雀》產生將近一百年之后,筆者向從生態美學角度來對勞倫斯的這部舉世聞名的小說來進行闡釋,從而尋求不同的理解。在下文中,筆者將從通過《白孔雀》這部作品中對自然的描寫來深入細致地分析勞倫斯的生態觀。
一、自然存在的生命
《白孔雀》這部小說體現出了勞倫斯對自然熱愛和崇尚的心理傾向。在勞倫斯的筆下,大自然有著一種非常獨特的韻味,他對于自然的刻畫非常細膩,并且用詞也非常豐富。例如,他在小說當中所列出了數都數不清的花草樹木及各種野獸鳥類的名字,根據不完全性統計,勞倫斯在其小說當中所提到的大約有上百種草本類植物,很多是讀者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在這部小說中,勞倫斯并不是固執刻板地數據式羅列出自然生命,而是在自然和人的交互當中展開比較詳盡的描繪,從而重現了自然生命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勞倫斯的筆下,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之美有著與其他作者不同的一些味道。在小說當中自然美景是主人公所生活的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人公在這種環境中生活,自然引出各種自然風光。
春天會使人們聯想到希望和生機。春天是萬物重生的季節,到處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作者在小說當中對春天早晨的美景進行了詳盡的描寫。
夏天是鮮花盛開,枝繁葉茂的季節。在傍晚的小樹林里,橙紅色的果子配上金色的陽光、碧綠色的草、淡黃色的蘭花、紫紅色的根莖,在作者的眼里是多彩的夏天。作者從小熱愛大自然,注意觀察,所以在他筆下才有如此豐富的色彩。
秋天是凋零的季節,是沉睡的季節。因為主人公出生的時間剛好是九月份,因此他一年之中最喜愛的月份正是九月。作者擅長用比喻來描繪秋日的風光,秋光在他眼里正是美景,因此作者筆下的這些描寫帶給人們的不是凋零,也不是秋高氣爽,而是恬淡舒適的印象,是收獲,是貯藏。
冬天是枯萎的季節,是蕭條的季節,可是在作家的印象里,即使是寒冬,仍然是色彩多樣的。每個季節都是獨特的,無可替代。隨著小說中具體情節的發展,主人公的心情也在不斷變化著,一切的一切都是主人公心情的現實反映,景物的枯寂也是主人公內心的悲傷。
所以在作者看來,自然界的各種生靈都是活生生的,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因此在勞倫斯的筆下所呈現出來的動植物已經不再是那些比較單純的動植物,自然美景所呈現出來的所有變化都是有目的的,有著心情的變化,是情節的需要,從而自然的變化通常會體現出人物感情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烘托氣氛、象征心情以及推進故事發展等意義,并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人物命運的發展。
二、自然之子——人物形象的塑造
探究并透徹闡釋勞倫斯的生態觀,僅僅關注他對自然環境華麗細致的描寫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對他在小說中塑造的充滿原始生命張力的自然之子的形象進行注意。除了身強體壯,充滿陽剛活力之外,他們有一些共同特點:他們遠離喧囂浮華的城市,居住在自然原野的小村中;他們也仍擁有一顆孩童般的赤子之心。如在《白孔雀》中,勞倫斯塑造了兩位自然之子的形象:喬治和安納布。
喬治出場時,勞倫斯寫到:“他身體強壯,眼睛棕褐,皮膚被陽光曬得黝黑”,即刻畫了一個貼近自然,渾身透著土氣,生機勃勃的青年農民的形象。在作者的筆下,喬治屬于遠離工業污染的一個人物,屬于他所描述的自然之子,在自然的懷抱里他才能自由快樂。萊蒂為喬治的英俊面容、強壯體魄和粗獷的性格而著迷。在萊蒂愛慕喬治的時候,在她眼中勞動當中的喬治屬于充滿陽剛活力的,連他進行割麥的動作都屬于比較優美的。喬治為了得到萊蒂的愛,他對文明進行渴慕,虛心接受文明方面的洗禮,因此在他朋友西里爾的幫助之下,他對各種知識進行學習,包括哲學、詩歌等。但是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在被文明教化的過程中,他反而迷失了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無論是在社會還是婚姻生活中,于是當初美好的日子則一去不返。在萊蒂為了優裕舒適的生活離他而去,另嫁他人的時候,喬治的感情受到了重創。他心灰意冷,娶了了自己表妹—一個他不愛的人,但卻很有錢,這無疑是一段并不幸福的婚姻,他只好從自然之中尋找慰藉。他和馬兒說話,輕撫它們,仿佛馬兒也充滿了靈性,因主人的愛撫而泛起紅暈。可是這樣的親近自然也不能改變痛苦掙扎的現實,于是他只好借酒消愁,以致最后患了肝硬化等一些疾病。在小說的最后,年輕的喬治極其凄慘地等待死亡。喬治從一個天真爛漫的自然之子淪為等待死亡的酒鬼,是令人悲憫同情的,勞倫斯通過這個人物揭示了工業文明與自然的矛盾。
而另一個人物安納布,則和喬治的背景截然不同。安納布出身于上層社會,接受文明社會的教育。他與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克里斯塔貝爾小姐結婚,然而妻子只把他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安納布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個動物,也就是牛崽子。他最后忍無可忍,拋棄所謂上流社會的生活,穿著仆人的衣服離家出走,在一個獵場度日,現在更愿意看管小鳥與野兔,過著比較自樂怡然的生活。安納布脫離了名門貴族的束縛,放棄優裕的生活,過著怡然山水的生活,最終卻被采石場意外滑落的石頭砸死。原來生命如此脆弱渺小,就像路邊輕輕一折就斷的小草小花。正如我國學者蔣家國所說的,“安納布的一生基本都是掙扎于自然和文明之間,他對文明進行強烈的抵制,返璞歸真,然而卻不能被人們很好的理解,這屬于生命力與自然在文明社會當中困頓的結果。”一般來講,勞倫斯對自然與文明之間的對立關系進行探索解決的一個實驗性的人物是安納布,然而,勞倫斯僅僅對他的生命力進行尊崇,根本就未打算將他描寫為理想生活的范本。
盡管在《白孔雀》當中自然之子都是比較悲慘的結局,然而每個人都有著非常獨立鮮明的個性,這讓他們在小說當中的藝術形象得到了不朽的生命力。安納布和喬治的形象,對于勞倫斯的作品影響深遠。他們可以說是勞倫斯嘗試著塑造自然之子形象的開端,對他之后的作品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對勞倫斯生態觀的基本起源的分析
勞倫斯的一生都沉浸在自然和對自然的追求中,對工業文明則極力逃避。他的小說當中許多細膩的描寫都跟他的追求有關。
(一)勞倫斯童年的基本生活背景
勞倫斯于1885年出生在諾丁漢郡一個礦工家庭當中。他的父親是一位煤礦工人,而他的母親則出身于中產階級家庭。勞倫斯的童年生活環境十分悲慘,他終日被刺鼻的硫的氣味所圍繞,耳邊盡是機器運作的聲音,火車的汽笛聲。除此之外,他父母的關系也十分惡劣。幸運的是,在離礦區不遠的地方,還有一片勞倫斯快樂的天堂。勞倫斯經常跑到鄉下和農民們一起在田間勞作。而且在多年后背井離鄉的歲月里,他仍念念不忘這塊“凈土”。在他眼里,這塊土地給了他心靈的慰藉,創作的靈感。
(二)工業文明帶來的影響
工業文明在給社會帶來巨大利潤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破環著自然的詩意和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勞倫斯很早就從身為礦工的父親身上窺見其影響:白天他在灰暗的礦場里做勞力活,艱苦勞累且枯燥單調;晚上下班后,就在賭場和酒館中尋求一定的解脫和釋放。這樣的生活一定會引起他父親和母親之間的關系惡化和家庭和諧。童年的生活使得勞倫斯對工業文明有著非常深的成見,非常強烈的反對,他極力地提倡人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
(三)盧梭、達爾文等對勞倫斯的影響
通常來講,勞倫斯所形成的生態觀與他所接觸到的各種思想有著密切的關聯。在18世紀時,法國作家盧梭在《論科學與藝術》當中明確提出了“回到自然”的口號,他對大自然的美進行贊美,對古樸自然的生活極其向往。勞倫斯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受盧梭的影響,呼吁人們回歸自然,追求和諧。同時,勞倫斯在早期就對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有了一定的接觸,在他的作品當中經常會出現“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所以在小說《白孔雀》當中,自然界也是非常殘酷和無情的:鳥兒由于爭奪配偶而互相殘殺;黑貓被困在夾子中進行拼命的撕扯;野兔對莊稼進行啃食,因此人類大肆追殺野兔。
四、回歸自然,和諧相處
在小說中勞倫斯為我們描繪了舊時代的英國農村的美麗風光,精彩的自然景物描寫堪稱時代典范。作者在談及人類自身與自然關系時曾提出這樣的構想:建立人類與自然的無限純潔關系,他認為這就是所謂的為我們每個人創造了永恒。而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工業文明上升的時期,資本主義經濟盛行,貧富分化嚴重,社會矛盾日益突出。資本家們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過度索取自然資源,將自然作為蹂躪的對象。由于勞倫斯親眼目睹了工業革命的進程,也從父親身上窺見了工業文明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對和諧家庭的破壞,他把小說當中所敘述的背景總結為:工業革命有著越快的發展,自然環境就會更加糟糕,同時還會嚴重損害人類的精神狀態以及人與人間的關系。所以,作者利用《白孔雀》試圖將人類從從現代化的工業氣息中拉出來,使人們重新認識自然,感受自然的美麗,并且重新建立人類與自然的純潔關系;使人類回歸自然,不要同自然對立存,而是和自然和諧地相處。
五、總結
在《白孔雀》當中,勞倫斯尖銳大膽地指出,發展現代工業文明的代價是破壞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毀壞大自然,使得人類逐步喪失自我,自身價值不能得以實現。《白孔雀》也因其深刻的主題而成為一部世界文學的瑰寶,它的傳播對世界生態環境的保護起到了先鋒作用。
(注:本文系安徽科技學院校級課題,課題編號:SRC2014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