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
(哈爾濱市山河實驗林場,哈爾濱 150326)
現階段我國人工造林的政策剛剛執行起來,大部分的技術還沒有推廣開來,植樹造林的人還不具備先進的造林技術、專業的植樹造林手段,對于造林的開展也只是憑借著自己的想法去做,不僅浪費了樹苗,還耽誤了有效的植樹時期。我國對于造林更新、恢復生態的認識要比發達國家晚,造林技術也因科技的不發達而不夠完善,這樣就更直接減慢了我國植樹造林更新與發展的速度,延誤了我國恢復生態的腳步。
目前,我國各地的植樹造林活動已經開展起來,大部分人對于造林更新的態度十分積極,然而有些人卻抱有懷疑態度,在植樹期間缺乏極大的熱情與耐心,導致植樹造林的效果不甚明顯。在造林之前,我們需要選好地點,即適合某種樹木生存的土地與環境,部分人對于樹苗成長的土地并不多加考慮,缺乏責任感、使命感,認為只是株樹苗而已,哪里都能活,從而導致小樹對于土壤的濕度、含堿度不適應,很快死去;或者在植樹期間,不能踴躍去學習植樹須知,胡亂種樹。例如,植樹時挖的坑太淺,導致樹苗不能吸收到充足的土壤養分,樹苗死亡?;蛘咧矘溥^程中欠缺考慮,把樹苗種于背陰區,無法使樹苗接受完整的日光,最后植樹失敗。又或者在植樹后,缺乏熱情,不去注意樹苗的病蟲害,影響樹苗的生長。
為了美好家園的重建,造林更新、恢復生態是我們要去執行的事情,不過在植樹初期,我們要研究好需要恢復生態地點的環境,因地制宜,從而決定所種樹苗的種類。例如,如果植樹處風比較大,刮風持續時間較長,那么就應該先選擇抗風性好、成長高度偏低的樹苗,這樣的樹苗比較適合這類環境;如果植樹區域陽光曝曬嚴重,大量缺水,那么就需要抗旱能力強、皮質較厚,容易保存水分的樹苗[1];還有如果生態需要恢復地區土質較硬,不適合植物扎根生長的話,根莖粗壯或者善于扎根、索取養分的樹苗比較適合當地。此外,還要注意植樹期間的環境因素,要躲避開大澇、大旱的季節,選取溫度適宜,沒有大量自然災害的適合植物發育成長的時期。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對于植樹造林的研究力度也在逐漸加強,也促進了新型樹苗的成功研發,這無疑為我國生態恢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我國正在不斷辛苦進行植樹造林的工作人員減輕了大大的勞力。科技人員們大量采用基因工程的手段,培養出具有抗旱、抗澇、耐寒、耐高溫等諸多特性的基因高效樹苗,篩選出具備抗旱性能的植株,再培養成種苗。
即使植樹造林之前已經選好了相應的基因培養的樹種,確定了良好的種樹時間,但是如果不能考慮完好的造林密度,同樣也會造成造林失敗的嚴重后果。如果造林密度過小,樹苗栽種太過分散,不僅會浪費土地資源,影響恢復生態的效果,還會縮短樹苗的成活率,例如部分區域風力較大、風期較長,由于造林時分散種植,弱小的樹苗往往抵擋不住狂風驟雨,從而產生幼苗夭折的現象。但是植樹造林的密度如果過大也是不適當的,過多的樹苗爭搶養分,會因為幼苗吸收養分不足,無法成長,影響樹木的品質。
近幾年來,我國的生態環境正處于惡性循環的階段,由于社會對于木材的大量需要,一些不法的木材商就派人去森林沒日沒夜的砍伐樹木,尤其是一些珍稀樹種,樹木的大量缺失導致大量低矮植被暴露出來,而且弱小的植被不足以抵抗恐怖的自然災害,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糟糕的生態環境就不適合大部分植物的生存,植被消失,土壤水分流失,生態環境就此完全破壞[2]。這樣的一個惡性循環就是因為樹木的大量減少,所以就此體現出了人工造林、造林更新的重要性,加快植樹造林的腳步,可以挽回大量種類的植物,恢復原有的生態環境。
森林是動物的家,鳥依靠著樹木,松鼠依賴著松果,爬蟲也要經過植被,就是為了它們的成長與歡樂,我們也要保護他們的家園。造林更新、恢復生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一旦森林被毀滅,動物們的家園就消失了,它們更失去了庇護的天堂,它們甚至可能會餓死、凍死,或者慘死在獵人的槍下。因此我們要更多的植樹造林,恢復原有的生態平衡,讓更多的動物留下來、活下來。
在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不僅要樹立起造林更新意識,還要全體行動起來,一起加入到植樹組織中來,保護環境。建設家園是我們所有人的義務,植樹造林一定要有責任感,為我們的家園、我們的生態恢復交付全部的熱情。
[1] 周生賢.當前林業的形勢與任務——在全國林業廳局長會議上的講話[J].林業資源管理,2010,(01):1-5.
[2] 唐莉.基因工程技術及其在林木培育中的應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