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軍
(山東省蘭陵縣人民醫院 山東 蘭陵 277700)
中醫脾胃學理論治療內科疑難雜癥之脾胃疾病,強調調氣機、暢情志、健脾胃、顧護胃氣、重視病證結合。本文通過幾個側面探討了中醫對脾胃病治療的一些經驗總結,現將其介紹如下:
氣機是指氣的升降出入,是機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進程,諸如呼吸運動,水谷的消化吸收,津液代謝,氣血運行等,無不賴于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才能實現,升降出入存在于生命過程的始終,是對生命規律的高度概括,若氣機阻滯,升降出入失常,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生百病,因此調理氣機的升降出入為疾病治療的基本原則及重要手段。脾氣主升,胃主降,脾升胃降,相互為用,升降有序,共同完成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機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發病的病機關鍵,雖然脾胃病的基本病機為脾胃升降失常,但脾胃虛弱為其根本,但與氣滯、血瘀、寒凝,濕阻,熱郁等病理因素密切相關,《脾胃論》中說:"脾胃損傷,必升降失司,調理脾胃,燮理升降,其功歸一。"因此在治療上當以調理脾胃氣機升降為先,并貫穿與疾病治療的始終,中醫在臨證中,十分重視調節氣機,并以調節氣機的升降出入作為臨床辨證論治,遣方用藥的依據,常在組方用藥時注意順應臟腑氣機升降規律,并十分注意藥物的升降浮沉的屬性,臨床上常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調達肝之氣機,使之疏泄有序,同時佐以陳皮、升麻、木香、甘松以調理脾胃的升降,又以防風、蘇葉以開宣肺氣,使脾升為健,胃降為和。此外,對于脾胃虛弱,氣機阻滯之證,宜通補兼施,常以四君類加用理氣之品,如枳殼、香附、陳皮、蘇梗、郁金、柴胡等條達之品,以防阻遏氣機,達到補而不滯。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思、恐"。由此可以看出情志因素與五臟息息相關,"脾在志為思,脾藏意"。中醫認為思慮作為脾的情志變化,必將對喜、怒、悲、恐的情志變化有影響,情志過極,或直接傷及臟腑,或致氣血失和,氣機升降失常,最終必將影響脾胃的功能,故中醫將暢情志作為脾胃病治療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臨證用藥時,在氣機失調所致病證如腹脹,納呆,呃逆,噯氣,痞滿等中常佐以香附、八月札、旋復花、木香、檳榔、綠萼梅等疏肝理氣解郁之品來治療,使肝脾調和而達到身心兼顧的目的[1]。
因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調理脾胃是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脾胃病的一種重要手段,然治療脾胃病的方法有很多,如益氣、養陰、清熱、燥濕、理氣、活血等。中醫認為無論虛實寒熱,皆應以健脾為先。健脾之法,重在益脾氣,以使正氣恢復,其中特別注重升發脾胃陽氣。常用柴胡,升麻升發清陽,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益脾胃、補中氣,以調治后天之虛。同時強調,健脾固然重要,但不可"純補""呆補",補之太過則易滯邪,應該補中有運,寓補于運中,常于補脾方中,加運脾、理滯之品,如木香,砂仁,陳皮,香附等,以調暢氣機,兩者相得益彰。若兼有氣滯,痰凝、血瘀,飲停、食積,則更應重視補中有通,以恢復脾胃轉輸、升降、運化等功能,在調補脾胃時,應慎用苦寒、溫燥之品,即使非用不可,也應中病即止,否則易導致脾胃陽氣虛衰或陰液虧損[2]。
顧護胃氣的思想,源自《內經》,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日:"平人之常氣稟于胃,人無胃氣日逆,逆者死。"經后世不斷補充,顧護胃氣的思想逐漸融入于辨證論治之中。胃氣又稱脾胃之氣、谷氣,脾胃為后天之本,胃氣亦是后天之本。因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胃氣能養五臟六腑,而五臟之氣中,腎氣與胃氣的關系最為密切,腎為先天之氣,脾胃為后天之氣,腎氣為胃氣的根本,而胃氣又滋養腎氣。先天之氣不足,亦可后天之氣來調養。健康人的胃氣充足,其表現為食欲良好,精力充沛,若病中飲食如常,提示胃氣未傷,如食欲逐漸改善,食量增加,為胃氣恢復,預后良好,反之,為胃氣衰敗,預后多不良,此即內經所謂"得谷者昌,失谷則亡"。因此中醫認為在治病時不僅不可克伐胃氣,而且要刻刻顧其胃氣。用攻瀉藥物是為了瀉實去邪,若無實證而用攻瀉,或即使有實證而攻瀉過度,均會克伐脾胃,損傷胃氣。所以中醫認為有損胃氣的方藥,除非必要,不宜多用。此外,在治療各種慢性脾胃病時,不論攻瀉,還是補益,如需長期使用,常在辨證的基礎上加入甘淡或純正之品,使胃能納藥,或加以醒脾藥物,如藿香、雞內金、薏苡仁等,以胃能納、脾能運化為先。
中醫認為通過西醫現代檢查手段可明確西醫診斷,為病情的輕重及預后判斷提供依據,因此在臨床上常采用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治療以中醫辨證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對脾胃病的生理、病理研究及對中藥的現代藥理研究而增減藥物。從辨病分析角度來看,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胃鏡下常表現為黏膜變薄、血管顯露、伴有黏膜色澤改變,呈紅白相間,或黏膜變得粗糙、不平。病理上常表現為固有腺體發生萎縮,同時伴有腸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機制是防御因子與攻擊因子的平衡被破壞所致,但從中醫辨證角度上看,本病的病機關鍵為脾虛,濕熱,痰濁,淤血阻滯所致。因此中醫認為在辨證分型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指標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誠如李東
垣所說:"當臨事制宜,以反常合變耳"。在長期臨床實踐中,中醫常參酌西醫對脾胃病的認識進行治療,如黏膜水腫明顯,可加澤瀉、茯苓、薏米仁等利水化濕之品;HP感染陽性多選用蒲公英、黃連等清熱解毒之品;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連可以減少胃酸分泌而保護胃黏膜,同時具有解熱鎮痛抗炎的作用;蒲公英具有良好的消炎殺菌作用,對幽門螺桿菌也具有很好的殺滅作用,對胃黏膜和腸上皮均有保護作用。故但凡脾胃病,除非寒證,中醫都用黃連和蒲公英。腸上皮化生者可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等;對于異型增生者可加丹參、赤芍、三棱、莪術、田三七等活血化瘀之品。
[1] 趙藝.情志因素與脾胃病關系探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24(12):66 -67.
[2] 劉少云.步玉如教授治療脾胃病經驗[J].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14,9(0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