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濕熱病篇》中的"宣暢三焦"法
于波
(吉林省人民醫院吉林長春130021)
摘要《濕熱病篇》是一部辨治濕熱溫病的重要專著, 該書對濕熱病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感邪途徑及傳變規律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本文試從三焦分消的角度討論濕熱病的證治。
關鍵詞濕熱病篇;宣暢三焦
【中圖分類號】R593.21
清代薛生白所著《濕熱病篇》是一部辨治濕熱溫病的重要專著,該書對濕熱病的論述較為詳盡, 篇中對濕熱病的病因病機以及濕熱病的辨證論治做了系統的論述。為后世治療濕熱病提供了詳盡的指導。《濕熱病篇》中并沒有明確提出"宣暢三焦"法,中醫傳統的治療八法中也無此法。姑且稱之為"宣暢三焦"法。由于濕熱病自身的特點,"分消"之法始終貫穿于濕熱病的治療之中,在《濕熱病篇》中也多處應用這一方法。這和濕熱病的病因病機、感邪途徑與傳變趨勢等密切相關,下面就就從這幾個方面作初步的探討。
薛氏認為濕熱病的形成不外乎外感內傷兩方面: 內因在于脾虛濕停,外因在于濕熱邪氣侵襲,正如提綱所謂"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此皆先有內傷,再感客邪"[1],同時也指出病情輕重與中氣虛實關系,即第一條"若濕熱之證,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也指出濕熱易蒙蔽三焦。
薛氏認為濕熱病的感邪途徑主要為口鼻,同時也對濕熱證的傳變規律做了深入的闡述,薛氏認為,濕熱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三者性質不同,傳變各異,因而辨證體系亦不可因襲,故薛氏創立了濕熱病辨證論治體系,以正局與變局為綱,概括全篇,堪與葉氏衛氣營血辨證體系齊觀[2]。
濕熱病篇開篇即提出辨證提綱"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1]。全篇圍繞提綱靈活地運用衛氣營血及三焦辯證。如篇中第2、3、21條主要論述濕熱病邪傷表,尚未化熱,或已化熱,或不得外泄之證治,屬衛分; 原文第8、10、11、12、13、14、29、31、37條主要論述濕熱病邪完全入里,已無表證,但尚未化燥化火之證治,屬氣分;原文第5、7、32、33條主要論述濕熱病濕熱化燥,氣營(血)兩燔,或熱盛動血,或熱入血室之證治,屬營(血)分。薛氏也指出出濕熱病邪具有閉阻三焦的特點,提出濕熱病當從三焦辨證。原文第14、31條主要論述濕熱病濕熱穢濁,或蒙閉上焦、或阻閉上中二焦之證治,屬上焦;原文第8、10、12、13、37條主要論述濕熱病阻遏膜原和濕伏中焦,尚未化熱,或已化熱,或熱重濕輕之證治,屬中焦;原文第11、29條主要論述濕熱病濕流下焦與濕熱結于下焦之證治,屬下焦。現代著名中醫腎病專家徐蒿平、張鏡人、鄒云翔、沈慶法、時振聲、趙紹琴、彭建中等教授均認為濕熱郁滯是腎臟病的主要病機, 濕熱證是臨床腎臟病最為常見的證型, 用清化濕熱法治療, 在臨床上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3]。可見濕熱病篇對腎臟病的臨床治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綜上,從全篇的論述中不難看出由于濕性重著黏滯,最易阻滯氣機的特點,不論濕重于熱,或濕熱并重,都將影響三焦的氣化。因三焦為決瀆之官,主水液運行,三焦受阻,氣機不暢則水液運行功能失職,濕留不去,因此宣暢三焦氣機是祛除濕邪的主要治療方法,三焦通暢,則濕邪祛、熱亦清。"宣暢三焦"法,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4.1 注重開宣肺氣
肺主一身之氣,又主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宣通肺氣,則三焦氣機宣暢,使上焦得通,濕邪自除。表現在治上焦表證選用芳香宣透之品以疏化濕邪。濕熱初起亦可出現壯熱口渴,脘悶懊憹,汗出口渴,眼欲閉,時譫語,為濕邪由衛入氣,蒙蔽清陽,有化熱之傾向。證重藥亦重,用梔子豉湯加枳殼、桔梗輕宣上焦氣機以透邪外達[4]。同時在治下焦濕熱證時,薛氏在加入開宣之藥,目的為宣其上,助下焦水道的通利,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此即亦后世醫家常言之"提壺揭蓋"之意。
4.2 注重氣機升降
濕熱之邪易侵襲脾胃,脾胃是三焦氣機升降的樞紐,因此宣暢三焦氣機當以調理脾胃為主。濕邪侵襲以困脾礙胃。所以健脾為第一要務。健脾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是運用燥濕健脾藥以助脾之運化水濕。如第10條、另一方面健脾可以用溫補脾陽藥以扶陽逐濕。因脾之運化,須借助腎陽的推動,因脾陽根于腎陽,故薛氏用補腎陽藥以助脾陽。此法適應濕熱病因患者素體陽虛,或因濕邪久戀,或過用寒涼之藥而致濕從寒化而陽氣大傷者。如第25條。
4.3 注重利水滲濕
利水滲濕法是用甘淡之品以通利水道,滲泄水濕,使濕邪從小便而出。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安神。滑石甘淡寒,歸胃膀胱經,功效利水通淋、清解暑熱、收濕斂瘡。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功效利水滲濕。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功效利水滲濕、泄熱。萆薢苦寒,歸肝腎經,功效利濕去濁、祛風除濕。通草甘淡微寒,歸肺胃經,功效清熱利濕、通氣下乳。諸藥相配,共奏淡滲利濕之功[5]。如第10條此證本濕伏中焦,除健脾、開宣上焦外,也配入六一散等利濕于下。
此外,除上述三方面外,薛氏也提出濕蒙三焦,應注重上下分銷。如第9條,此條遍用開宣、燥濕、滲下之藥,上下分銷。濕熱證雖必先通利三焦氣機,但濕熱證復雜,兼證較多,臨證時應辨明濕與熱之孰輕孰重,有無兼夾,爾后隨證加減,遣方用藥,方能確收成效。
參考文獻
[1]清·薛雪. 濕熱論[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7.
[2]李士愁. 再析薛生白《濕熱論》傳變規律[J].河北中醫學院學報,1995,10(4):1.
[3]王麗萍,陳建,莊永澤,等. IgA 腎病濕熱證與臨床病理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 26( 1):178-180.
[4]孫利.《濕熱論》用藥思路淺析[J].江西中醫藥,2012 , 43 ( 351):5.
[5]宋恩峰 . 《濕熱病篇》對下焦濕熱證的論治探討[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 34(6):802.